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岛作为山东海防的关键组成部分,保存有众多的海防遗产。鉴于青岛海防系列遗产是由呈离散状分布的50多处海防遗存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一个整体,宜采取如下整体性保护策略:廓清遗产内容,确定其系列遗产整体价值;突破边界限制,统一制定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等。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青岛海防系列遗产的独特价值.寻找青岛海防系列遗产活化路径,通过拓展原有功能,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重视海防非遗,增强遗产体验感知,加强文旅融合,塑造海防遗产旅游品牌,让青岛海防遗产真正"活"起来,融入当代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2.
北京长城分布于市域北部山区6个区,保存有北齐和明长城墙体及相关军事防御设施。北京长城由于明代时担负着拱卫京师的重任,建造坚固,防御体系完备,至今留存有丰富的长城遗存。北京长城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主要结合大型线性遗产特征在规划层次、重点点段选取、保护区划确定、协同管理,以及GIS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规划为实现北京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展现长城作为拱卫都城重要军事防御系统的历史文化及景观价值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城市快速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冲突,导致太原市文物遗存空间趋于破碎。以太原市463个遗产点为研究对象,通过GIS与FCE优化下的AHP分析法,运用HUL理念分析太原城市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历史性景观现状进行评估。研究表明:太原市域范围内文物遗存单体均呈现出较高价值,而且遗产类型与建成年代分布呈现出沿地形特征区域化聚集的规律;太原东部主城区历史性景观总体价值较高;西部周边区县的文物遗存保护状态不佳、与城市结合度不高、整体历史文化景观价值较低。建议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存与所在区域的山川地貌环境相结合,打造具有环境特征差异、不同景观性格专类的历史性景观。  相似文献   

4.
苗疆边墙防御体系位于湘西苗疆地区,是我国南方山区体量最大、设施最健全的明清防御系统,是苗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军事文化、治边文化的共生体。苗疆边墙防御体系的兴建跨越明、清两朝,历经从单一的城镇防御空间、单个防御聚落到整体防御体系的构建过程。在防御设施总体空间布局、防御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同时对居住环境和区域内的山水资源进行了整体的营造,在有限的山地地区构建了宜战、宜居、宜耕的特殊人居环境图景,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屯田戍边""因地之形,用地之利"的军事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山地人居思想。整个防御体系在时间、空间、精神维度方面具有多重价值。为了强调和保护其作为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要关注各遗产点的整体、协同保护这种空间维度的价值保护,还应该兼顾时间和精神维度的保护;挖掘场地特有的历史价值,空间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重塑和提升;同时注重可持续地自下而上的保护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5.
明代沿海防御体系和长城防御体系在军事聚落的时空演变方面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南直隶海防和宣府镇长城是海防和长城防御体系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防区。南直隶海防防御沿海倭寇,护卫南京城;宣府镇防御北部势力入侵,护卫北京城。二者均为明朝防御体系中的军事重地,防御等级相近,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其军事聚落的数据梳理、分析与对比,探讨其在防御体系建置、空间布局、规模方面的时空演变过程,并结合历史因素分析各自的形成演化原因,由此得出两防区虽在统一的防御思想和军事制度指挥下,又形成各自的特点:海防军事聚落布局开放、规模灵活多变,长城军事聚落设防严密、等级分明。研究可为揭示海防和长城两套防御体系的内在特征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李细珠 《安徽史学》2016,(2):137-143
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不是孤立的台湾海防,至少涉及如下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台湾海防与中国东南海防的关系,从台湾在东南海疆的位置,考察台湾对东南海防的战略意义;二是台湾海防与福建海防的关系,从闽台行政与地缘关系,考察闽台战略防御的相关性;三是海防与陆防的关系,从台湾防务的布局与内部结构,考察台海防御的整体性效用。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是在日本和西方列强武力侵略的刺激下,立足台湾及台海地区,关照中国东南海疆,应对外敌入侵的积极防御观。  相似文献   

7.
<正>鼓浪屿的遗产价值,来源于历史的社区,所以对鼓浪屿历史的解读和遗产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以历史社区的发展变化,和背后不同文化群体的作用和贡献为出发点的。同时,鼓浪屿和它的价值将由当代的社区继承、传递给未来。因而在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以社区作为关注的重点和策略制定的出发点,形成多层级、涵盖物质遗存与文化传统、关注反映社会空间脉络关联关系的保护对象体系。在这一  相似文献   

8.
工业遗产是近代工业文化的遗存。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包括使用价值和见证价值(艺术、历史、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技术的价值,因此保护工业遗产的核心就是保护工业技术的价值。而工业遗产的保护程序,包括价值评价、保护评价、保护模式和方法,只有都围绕"工业技术价值"这个核心而展开,才能由内涵到外延真正完成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价值评估是制定保护规划、修缮方案乃至申遗文本等工作的最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价值评估均未缺席,但评估普遍不深入、不具体。基于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总量、与遗产价值相关的状态评估要素、遗产的稀有程度、时间属性、空间传播度等设定的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公式,体现了对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规律的几点认识——遗产价值衍生过程中的历史决定性、研究决定性和价值类型的可扩展性,且直观地表达了遗产各价值类型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表达了遗产价值必须通过对其历史价值的科学研究才能准确体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总体价值、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三方面分析总结了国立中央大学旧址历史建筑群的遗产价值,并针对历史校园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最大化保护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加强历史校园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建构科学客观的遗产评估体系、开展系统的历史校园有机更新和历史校园及其遗产的合理利用等措施,实现可持续的保护与再利用目标。指出应以遗产价值和发展需求作为基本尺度,建立科学、全面的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和整体保护框架,为国立中央大学旧址建筑群的永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30年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人们对长城遗产价值的认识,包括保护对象的认定也在当代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关系中不断扩展、深化,因此有必要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并基于长城的遗产辨认取决于价值认定的观点,对以往的价值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从文化遗产的语境,探讨长城遗产价值,用以指导长城总体保护的各个方面的基础性依据,服务于长城保护的规划目标——真实、完整的保护与传承长城的遗产价值。立足人类文明发展与文化交流史的层面,将长城的文化遗产价值概括为三个方面: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建筑遗产;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人地互动的文化景观;中华民族坚韧自强、众志成城、包容开放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对缓冲区的界定与管理主要涵盖历史功能、景观特征、风险防范与发展引导等角度。世界遗产海龙屯的保护管理实践表明,外围山体、水系、场地、空间、聚落等环境要素在军事防御、交通、山地景观、环境特征等方面与海龙屯具有重要关联;特定区域的城乡建设、旅游等发展需求可能对遗产的整体保护与管理工作造成潜在影响。这些要素的分布是缓冲区划定及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策略与保护管理需求的差异相关,缓冲区分类可更具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管控及发展引导。缓冲区的设置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手段,也是深入认知遗产价值与要素的一种方式。清晰的缓冲区及其管理要素辨析可为遗产监测和长期保护管理提供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内三关长城防御系统是明代保卫京师的最后一道有力屏障,其遗产构成与空间结构呈现出由最初的点状防御、线状防御到区域防御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从资源整体性角度来看,内三关长城的整合与保护不仅仅是三个关城、个别烽火台敌台和一段边墙,应是其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的相互结合、相互运作。明长城遗产空间具有点状、线状、面状等三种结构层次。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内三关长城遗产资源的整合,不是各个遗产资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个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互相组合、有机叠加,使其在每一个空间层次都能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从而使整体的有机性增强。依据各遗产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内三关长城遗产资源空间划分为遗产核心区域与遗产关联区域;结合内三关长城遗产资源现状与特点,从地域文化、历史遗迹、自然景观三方面,包括文化影响力、文化多样性、景观吸引力、景观规模度、遗迹知名度、遗迹重要性六个评价指标,对内三关长城及周边其他资源进行资源潜力评估,从空间、功能、历史三方面建立联系,进而对内三关长城遗产资源进行具体的整合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4.
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主要是指由清朝政府在虎门地区主持修筑的为抵御从海上来犯之敌的防务工程和配套设施的遗存。保护好虎门地区清代海防遗存,使其价值得到永续的保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海防  相似文献   

15.
南宋偏安东南所形成的海疆形势和立国态势使得海防在南宋的国防格局中具有事关全局的地位。为了应对来自海上的军事威胁,南宋政府加强了对海防的统一领导,设立了沿海制置司。在防御上,实行了以海上防御为主的海防战略,在沿海建立了多支水军,并建立了相应的警戒和通信系统,同时又依靠巡检、县尉等其他政府武装以及民间武装,在千里海岸建立起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南宋在海防上采取的措施和战略保证了东南沿海地区长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遗存县治"是县级行政区划变迁的政治(行政)聚落遗存。论文以浙江省为例,在历史地理研究的基础上,从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了"遗存县治"遗存特点,认为"遗存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行政)文化和城镇规划思想的重要载体,即作为曾经的中国古代地方基层政治(行政)中心,遗存了丰富的地名遗产,保留了古代基层行政文化,反映了传统城市规划思想,保留了较好的传统政治(行政)城镇格局,仍能与周边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东方)农业文明背景下的聚落遗存代表,拥有较高的遗产价值。加强对"遗存县治"类小城镇的学术研究是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为我国历史城镇遗产特别是历史小城镇遗产的申报提供了案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价值评估是我们认定文化遗产构成、开展保护工作的依据,全面、整体阐释遗产价值对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遗产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这种普遍价值的概念强调了国际与国家层级的价值,较少顾及当地与社区层级的价值,可能造成价值阐释的不完整,从而带来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问题。以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为例,陵寝机构在时代转变之中留存为守陵村庄,家族历史赋予守陵人后代独特的身份认同,村庄历史与当地民俗可以作为清西陵建造、管理历史与礼制文化内涵的生动解说。同时,遗产地居民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遗产管理之中,重建他们与遗产的联系,从而赋予遗产地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遗产价值问题是遗产保护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遗产保护界在遗产价值的基本概念、本质属性、要素结构和评价作用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认识的分歧,需要进行研讨。遗产价值与价值哲学的价值一样,是人这个主体与遗产这个客体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属于关系范畴而非实体范畴。人对遗产价值的认知具有主观性,因而遗产价值也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遗产价值有内在存在价值和外在使用价值两大类,前者包括年代价值.这是一切遗产外在价值的源泉;后者包括了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两者之间主要依靠精神情感进行关联。遗产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应该是遗产对现世科学技术和艺术审美的作用,艺术史价值和科技史价值都应归属历史价值。遗产价值评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遗产重要性的分级,以及遗产保护行动先后次序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文化遗产内涵、范围的拓展,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线性文化遗产兴起,蜀道作为一条古代历史的线性路线,其内涵的各个要素无疑符合了线性文化遗产的一系列特征。跳出了历史名词的框架,被赋予全新的定义和认识,本文从蜀道历史名词独特的丰富内涵,蜀道的遗产的真实、完整与特殊性,和遗存丰富以及复杂多样等全面论述了蜀道作为遗产的价值,并提出蜀道遗存面临的保护难点。  相似文献   

20.
军队管理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遍及全境的建筑遗产。建国后一直没有对军队建筑遗产进行整体的普查与登录,保护与研究工作处于自发和零散的状态,对其展开研究是对我国当前建筑遗产研究工作的必要补充。军队建筑遗产有着自己的分布特点和价值构成,不仅要重视单体建筑遗产的保护,更要从以往孤立静态的观念走向群体动态的观念,关注群体价值的存在和维护,进而促进对军营内外相互联系的军事建筑遗产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