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杭世骏,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卒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大宗,号堇浦,别号秦亭山民阿骏,室名道古堂。杭世骏从小聪颖,博闻强记,对于先贤著作、古文诗词尤为用心。雍正二年 (1724年) 他二十八岁时考取举人,受聘为福建同考官。乾隆元年(1736年)应试"博学鸿词",榜列一等第五名,授翰林编修,后改御史。杭世骏秉性刚强。乾隆八年 (1743年)他曾上疏言事:"意见不可先设,畛域不可太分,满洲贤才虽多,较之汉人仅十之三、四。天下巡抚,尚满、汉参半;总督则汉人无一焉。何内满而外汉? 三苏两浙,天下人  相似文献   

2.
所谓汉奸,据《辞海》(1999)缩印本1054页的释义,“原指汉族的败类。现泛指中华民族中投靠外族或外国侵略者,甘心受其驱使,出卖祖国利益的人”。汉奸定义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民族国家”观念传入中国(晚清之际)前后,对汉奸主体认识上的变化。简而言之,在鸦片战争之前,“汉奸”指汉人的败类;之后,则不复有族群的限制,是中国人而事外敌者均可称汉奸。  相似文献   

3.
一、世界客都的由来 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天灾战祸等原因,中原汉人多次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兼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客家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证,乾隆皇帝之生母,并非汉人"钱氏",乃京畿宝坻县汉人彭氏所生之女,生父是满人钮祜禄氏凌住。由于凌住及其上辈有汉人血分,因而此女的汉人血分也较多,她与雍亲王胤禛所生之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也有汉人血分,而且其汉人血分稍多于满人血分,并有少量蒙古血分,是满汉蒙混血。文章认为,留存于现今的雍正帝册封弘历生母为汉人"钱氏"的谕旨资料,疑问颇多。之所以谕旨中出现"钱氏"字样,实际情况当是,面承雍正帝册封嫔妃口谕的贝子允祹,因速记、简写受封者钮祜禄氏为"钮氏",字迹潦草,交官吏撰拟谕旨草稿,形近而讹,误写为"钱氏",草拟册文,也沿用"钱氏"二字。在将册封文镌刻于"金册"以赐予受封者时,才发现误写,主管此事的允祹难辞其咎,因而在册封嫔妃之事上因"误写妃姓"而被惩罚。乾隆生母为汉人彭氏所生一事,也是清廷虽禁止满汉通婚而实际存在满汉结姻的较重要史实。  相似文献   

5.
<正>在汉人(民籍)势力渐强的晚清社会,尤其是在清廷推动地方议会选举的时刻,汉人纷纷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成为各省议员,其政治力量不仅逐渐抬头,甚者更有取代地方督抚,进一步主导地方政局的趋势。过去的研究者,大都只注意到民籍汉人在清末宪政运动中的活动,却忽略了八旗士绅在宪政运动中的作用,尤其是咨议局中的旗籍议员。有关清末"咨议局"的议题,海峡两岸的学者虽然皆有不少研究论著,但是倘若从整体的研究成果来看仍有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其探讨最多的是通论性质的叙述,以及某些与国家大事或特定民籍事务相关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三藩汉人"是清内务府包衣之一种。康熙帝平定三藩,将"罪藩"处死,家产籍没,其眷属、子弟、亲信、家人编入内务府,称"三藩汉人"。在这些人中间,女性约占半数。文章利用内务府满文档案,就三藩汉人女子的配婚现象作一初步考察。她们身份复杂,而作为其配婚对象的,既有内三旗侍卫、旗员,也有包衣佐领、管领下穷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此种配婚方式,完全无视女方意愿,集中体现了满洲领主制下皇权对包衣(家奴)的支配。康乾之际,随着满洲领主制瓦解,对包衣的婚姻限制逐渐放开,强制性婚配亦告结束。  相似文献   

7.
清军入关后的断脚筋刑,直接承自关外满洲旧刑,主要用于惩治窃盗、逃人、贩卖人口、劫掠等犯罪。顺康雍乾四朝,该刑制经历了废而复兴、兴而复废的反复过程。乾隆三年以后,虽于制度上彻底终结了该刑,但在实践中一直沿用,迄清季而未绝。清代断脚筋刑的旋废旋兴,反映了"乱世用重典"的阶段特征,而其适用对象,自起初的旗人至后来的旗民兼有,折现出清代满汉法律"一体化"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8.
清朝统治蒙古的农业政策,在有清一代的演变大体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顺治后期到乾隆十三年,清王朝虽然颁布了禁令,但实际上采取的是有一定的限制下允许汉人前往蒙古开垦种地的政策。清入关后于顺治时规定:“各边口内旷地听兵治田,不得往垦口外牧地。”但是,这一规定在乾隆十三年前,并没有认真执行,而实际做法是对内地汉人到口外开荒种地采取了在一定限制的政策。清初的长期战乱和清入关后大肆圈地,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为了缓  相似文献   

9.
民元孙中山北上在京活动21天,百忙之中,专门抽出四天与逊清皇室往还。长期敌对的双方握手言欢,孙中山方面既是对清帝退位实现共和统一表达肯定和敬意,也是做出由反清排满转向五族共和的政治姿态,以回应各方的质疑,使得满蒙回藏能够与汉人同心协力,以期实现合各地为一国各族为一人的誓言。而清室方面,虽然国体变更、失去统治地位未必心甘情愿,但包括隆裕太后、摄政王以及参与招待孙中山的几位皇族内臣,的确有意信守协议和承诺,在民国政权下继续安享尊荣。清皇室皇族乃至满人在作为征服者统治者和中国人之间必须二取其一时,多数人宁可放弃前者而不愿失去后者。他们对五族共和身份的认同,成为民族同化和疆域统一的重要机缘。  相似文献   

10.
孟青 《文史月刊》2012,(Z3):3-3
本文以鲁南地区汉民族丧葬为例,主要阐释汉画像中汉人的升仙思想及与此相关的打鬼辟邪思想.古人的升仙,登天思想由来已久(本文不再多作赘述),在汉画像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题材,如"羽化而登仙"、"十二神兽逐凶恶"、"乐舞图"等等。这些图像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汉人的古代生活情况及死后对再生的一种渴望。  相似文献   

11.
牛致功 《陕西史志》2006,30(1):42-44,38
《关中胜迹图志》30卷,清毕沅撰。毕沅字缜蘅,一字秋帆,江南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史稿》卷三三二有传。据本传载,毕沅为乾隆十八年举人,二十五年又为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乾隆三十一年。授甘肃巩秦阶道,调安肃道,寻擢陕西按察使。后任陕西布政使。“师征金川,遣沅督饷,军无馈,授巡抚。”毕沅在任,赈济灾民,募民垦荒,兴修水利,关注教育,“置姬氏《五经》博士,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修华岳庙暨汉、唐以来名迹。收碑碣储学宫。”乾隆四十四年丁母忧去官。次年复任。毕沅先后在陕主政十年。乾隆五十年,调河南巡抚,次年授湖广总督。嘉庆二年卒,赠太子太保。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4,(2)
1992年第5期《山西地方志》刊登了刘奇先生《试论“慈禧太后是长治人”》’一文。读后,迷雾重重,百思不解。现将本人一些疑团和盘托出,向作者和读者请教。 《试论》提出了不少证明慈禧太后是长治人的依据,但有两个关键问题,至今难以解决。 一是慈禧太后即叶赫那拉氏为满人,依《试论》所言本为汉人了。本为汉人而冒充满人入宫为妃,是清王室廷规所绝对不容许的。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会知道,清王室要保持其家族血统的纯正,在皇子的婚配上严格排汉。有人会说慈禧是经“二传”跟过满族  相似文献   

13.
包正礼 《中国土族》2010,(Z1):19-20
据《大通县志》记载:"大通自清乾隆二十六年由卫改县,垂二百哉。"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距省会西宁35公里,地处湟水上游,祁连山南麓。这里生活着汉、回、土、藏、蒙古等23个民族的近45万人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舞蹈纹饰彩陶盆的故乡,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南道。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9,(5)
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藏"乐陵相任君"与"人民顛到相食"两块东汉铭文刻石,经拼合实验证明来自汉画像石墓中同一块中柱石。拼合后的刻石铭文中包含明确年号及历史事件等重要信息,为考察东汉永初三年(109)并州刺史部发生的"民相食"大饥荒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两石的拼合及铭文识读,不仅可以补史,同时也揭示了汉人的丧葬观念,还为类似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苗民起义? 太平天国时代貴州苗民起义,是当时各族人民起义的一部分。本来貴州各族人民起义軍中任何一支都有苗民参加;特称为苗民起义,因为在这支軍队中,基本以苗族人民为骨干。乾隆元年以后侵夺苗民土地的三种方式苗族自乾隆元年(1736)被清朝统治者征服之后,苗族土地被滿汉地主猛烈的兼并。兼并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屯田,用政权力量强占。清政府設置  相似文献   

16.
由于电影《集结号》的上映,原来不为人所知"集结号"一词被激活,迅速被人们接受成为流行语。在流行中,"集结号"的外延义扩大,并被赋予其新的丰富的细节意义。"集结号"一词传播的范围主要在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中,并在新闻标题中被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17.
南京素为东南重镇,顺治二年清兵攻占南京后为防止汉人造反,即创设江宁驻防旗营,并以镇辅二国公主其事。江宁驻防旗营的八旗官兵成为由皇城迁入南京的第一批旗民,此即南京旗民之最初由来。所谓"旗民",确切意义上来讲并非全是满人,考查八旗建制可知,八旗军除蒙古八旗之外  相似文献   

18.
狄道州志十六卷清呼延华国修吴镇纂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联目》211页) 按,此志《纂修姓氏》中列"编辑甘肃兰州府狄道州知州呼延华国"。叙曰:"公退之暇,从容握管,以扬挖盛朝之雅化,表章闾里之遗风余烈。"《凡例》亦署"华国识"。吴镇时任陕西耀州学正,州人,列衔曰"校订"。自乾隆十五年至此际,州中唯此一举人,时尚在官,当是以"显  相似文献   

19.
正17世纪中叶风云际会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明、清、明末农民起义军三大政治势力展开了激烈角逐,清朝成为最后赢家。这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次改朝换代。由于清初统治者从狭隘的民族利益出发,力图把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汉人,按照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生活方式行使统治,推行诸如圈地、缉拿"逃人"等暴政,用农奴制取代地主制和租佃制,不惜用武力高压手段强迫汉人"薙发""易服",改变汉族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制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因而满汉矛盾  相似文献   

20.
提及《四库全书》,人们都会想到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因为这部巨型文化丛书是他一手策划并最后定稿的。那么乾隆为什么要编修《四库全书》?这与天一阁又有怎样的关联呢?清代至乾隆朝时,统治已经基本稳固。汉人知识分子迫于朝廷对言论的控制,转向去搞文字训诂、经学考据。乾隆认为康熙、雍正两朝时所编修的《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