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光岳先生《楚灭国考》,不久前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一部内蕴丰富、考论精当、多所创见的力著。作者以史家锐敏的眼光,洞察到溪涧与江海的关系,故于鲜为人知的先秦楚灭小国悉心研究。其意义远不止于这些楚灭小国本身,而是从一个深邃的层位促进了人们对于中华民族史的宏观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一个叫越人的族团,是由西羌的炎帝、黄帝族系与东夷的太■、少■族系中分支出来的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团体,他们吸收和继承了炎黄的龙蛇图  相似文献   

3.
读《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有感许顺湛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的概念,是现在中国56个民族的综合体。从古到今中国诸多民族的形成,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融合、分裂、交流千变万化,其血缘关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文化因素形成了举...  相似文献   

4.
何光岳先生和我是学术上的挚友。切磋已达十年之久。80年代前期,我在《江淮论坛》任历史编辑,编发光岳的论文《群舒和偃姓诸国的来源和迁徙》,便和光岳鸿雁传书,探讨有关见解的异同。后来,又在成都、岳阳、武汉出席学术会议时几度欢晤,促膝长谈。我年长九岁,两人都出身自学,单枪匹马闯入学术圣殿,所以颇多共同语言。然而,以学识赅博、见解精辟和志向宏大而言,与光岳相比,我犹如“小巫见大巫”。光岳有志于撰写《中华民族源流史》,胆识令人始而惊异,继而钦敬。十余年前,他开始有计划地著作一系列上古族类的源流、迁徙的史学论文(包括上文提及的那篇关于“群舒”的论文),便是为此宏愿打基础  相似文献   

5.
政党政治源流──评阎照祥《英国政党政治史》王章辉阎照祥先生集多年研究英国两党制和政治制度史心得之佳作《英国政党政治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这是英国史研究的又一丰硕成果,它填补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此书的出版表明,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6.
《楚史稿》即将问世(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它对楚国历史和楚文化的研究,必能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由于楚国历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它在我国历史上占据了一个历来颇为受人关注的位置。建国以来,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结合田野考古工作的发展,楚文化的研究成为“热门”,楚史研究必须大力跟上和配合,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对此作出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为我国当前国别史和地方史的研究树  相似文献   

7.
最近,参加两个清史国际学术会,就满洲民族源流问题做几次发言,不少中外学者说我在宣传“中华一体”论,我并不否认。 中华一体是历史的产物,何光岳先生独自编著的《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已经出版发行《东夷源流史》、《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等大型分册),正是阐明这一主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巨著。 “东夷族团和西羌族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其他如南蛮族团、北狄族团、东胡族团、百越族团的各支系,几乎都是从他们两个大族团中分出去的,或者是由这两个大族团中的某些支系在互相融合中分出去的。西羌族团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东夷族团的始祖是大皋氏和少皋氏,这四个支族的共同祖先是华胥氏。”(《东夷源流史》1990年8月江西教育出版社)这是何光岳同志编著《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的主要宗旨。  相似文献   

8.
《吴越备史》的成书、流传及版本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尽可能走访了中国大陆现存《吴越备史》的所有版本、搜集抄录了37则序跋、23则著录的基础上,按照“版本实际第一,前人的著录文字对版本的描述、交代第二”以及“宁阙疑,勿妄断”两个原则,通过对各版本文字上的比对,并结合前人的序跋、著录,梳理了《吴越备史》一书的成书过程、流传过程、版本的存佚及其源流。文章的结论有三个:一,《吴越备史》的成书分三个阶段;二,《吴越备史》的流传过程;三,中国大陆现存的23个版本共有三个源流。以上三个问题的结论可从文章附录的《吴越备史版本录》、《吴越备史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及其《吴越备史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说明》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17-18日,由中国东南亚研究会与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剑桥东南亚史>评述与中国东南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0.
孟森先生是近代明清史研究的鼻祖,一生写过很多颇具影响而又堪称留世的著作。《满洲开国史》可谓其中之一。孟森先生在《满洲开国史》一书中,论及建州女真时说,“即考源流.乌能不析其真相”(见该书第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以下引用该书时只注页数)。我认为,这句话就是孟森先生著《满洲开国史》的宗旨和主要目的。也就是说,该书主要是考究清朝源流,“集中揭发二百年间清与明之关系真相,诚为历史上一大快事”。①满洲在明初称建州上,后又析为三卫,其中建州左卫为清世直系所自出。清自认之始祖肇祖原皇帝猛哥帖木儿…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近年入藏了一批战国楚简,其中有一篇题为《参德》的古代佚书,存简20余支,残损严重,无法恢复原貌。《参德》内容十分重要,是研究战国时代流行思想的珍贵资料。现将简文重新整理,并做考述,为从事有关学术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源流要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乾隆年间纂修之《四库全书》,堪称中华文化之集大成,它基本上反映了此前中国典籍之概貌。其搜罗之富、规模之巨,为我中华所仅有,国人亦每每引以自豪。然其“寓禁于征”,对所录之书肆意删削挖改,并籍此大兴文字狱,实又是中华文化之一劫,以是常为后人所诟病。《四...  相似文献   

13.
周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王朝之一,在时间跨度上远远超过夏、商二代。按照已故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关于中国古史分期的观点,有周一代跨越奴隶制和封建制两大社会发展阶段,处于承前启后的伟大历史变革时期。当时经济发达,文化进步,青铜器、漆器、陶器、玉器等制作与城郭宫室的建造均具相当水平。诸子学说兴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深远影响,实肇中华民族意识之端倪,创华夏文化之本体,从而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思想的理论基础。被学术界誉为“南楚怪杰”、“史学奇才”的何光岳先生,选择了《周源流史》这一浩大工程,在极其艰难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潮剧与弋阳腔的关系,是潮剧史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逍遥天:"考高腔出于弋阳,潮音班的前身正音戏,也出于弋阳。"~[1]持"出于弋阳"观点的还有王起、流沙、张伯杰,持反对或商榷意见有筱三阳、李平。《潮剧史》则持"潮剧既非来自关戏童,也不是来自弋阳腔或正字戏"。~[2]随着近年戏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化,这谜一样的难题已经揭开神秘的面纱,惊叹逍遥天40多年前得出这一结论之不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年的戏  相似文献   

15.
余生平无所好,性嗜古文物,曩日寄居大江南北,所得甲骨四五百版,商周秦汉器大小约百事,古玺印千一二百纽,以及陶瓷书画若干,盖皆十余年辛勤所积聚也。中日战争发生,我国失利,沦陷之地,其速有失人意表者,所藏器尽丧于南京。继思物之聚散,乃理之常,况多著录于拙著,虽亡实存,泰然不甚措意。复于后方节衣缩食,重谋集聚,补偿所失,七年之中,又得百数十件。以长沙所出战国楚漆器,于旧藏所未有,真世间之瑰宝,文化之重器,一夔已足,不复思及所失矣。今在重庆学生救济会集各家所藏展览筹资,征器于余,义举堪钦,不敢后人,乃择若干以襄助,并择记所藏于后。契斋记于1946年9月  相似文献   

16.
楚帛书《月令》篇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楚帛书于一九四二年九月出土于长沙东郊子弹库一座战国墓中,这是迄今见到字数最多而又保存较完整的一件重要的楚文物,也是唯一的战国帛书。四十余年来,释读者不乏其人但大都依据摹本而言,释文难免有些出入,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准确性。一九七三年,澳大利亚(?)立大学的巴纳教授出版了他的新作—《楚帛书译注》,书中刊布了帛书的红外线照片及他根据照片复原的摹本,依旧摹本中不少缺字得以重观,特别是四周部分更新增了不少字数为汾入研究楚帛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帛书可分为三个部分,中部十三行一篇讲天象,八行一篇讲四时,四周为另一篇,我们  相似文献   

17.
《战国楚竹简汇编》简介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先后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三地出土了七批战国楚竹简,共八百余枚,四千余字,为研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章词藻和风格,以及古文字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可贵资料,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这批资料,经...  相似文献   

18.
《媒妁史》     
王怀义 《民俗研究》2003,(3):199-203
如果从1846年英国汤姆斯创建“FOLKLORE”算起,民俗学科已经有156个年头了;在我国,如果从1918年2月12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算起,到今天也有80多年历史了。我国的民俗学在80  相似文献   

19.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其历史悠久,内容浩繁,要想彻底廓清其源流,理顺其谱系,却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我国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基于强烈的民族感情,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出发,经数十载的资料积累和笔墨耕耘,继《楚源流史》、《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东夷源流史》后,又推出了《炎黄源流史》这部鸿篇巨帙,洋洋洒洒,林林总总,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研究的一大贡  相似文献   

20.
《清异录》最早完成于五代末至北宋初,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笔记,保存了中国文化史和社会史方面的很多重要史料,书中一半以上的条目分别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采录,其价值可见一斑。该书宋本已经不存,而传世各种版本甚多,内容文字差别颇大。现在的通行本是在元代孙道明的映雪斋残抄本和明代《说郛》抄本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梳理《清异录》版本源流,对认识其原貌以及进一步研究《清异录》,都有很大帮助。本文在考察现存主要版本的基础上,大致理清了《清异录》的版本源流,并对各本的特点、优劣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