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郎世宁与中国十八世纪帝王肖像画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中国18世纪帝王肖像画复兴的历史背景,强调了郎世宁在清内廷供职期间所起的重要作用,揭示了郎世宁独特画风的形成缘由,特别是对欧洲袖珍画的借鉴作用。同时论及此画风在宫廷绘画中消长的历程和对18世纪文人肖像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艾启蒙(公元1708年—1780年)生于現在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波希米亚州地方。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他从欧洲来到中国。因为善于繪画,尤工翎毛,与意大利人郎世宁同时作了清代的画院供奉,还同郎世宁一道参加过圆明园的建筑工程。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十月,死在北京。  相似文献   

3.
《文物》1979,(6)
郎世宁,意大利人,画家兼建筑家,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随牧师来中国传教任内廷画院供奉,参与过圆明园的建筑设计工程,卒于乾隆三十一年(1716年),年七十八。郎世宁原习西洋画,来中国以后又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融中西于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他善于写生,画花鸟、走兽、人物无不精绝,  相似文献   

4.
耶稣会士郎世宁于1715年至1766年供职于清廷内务府期间,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文化融合在一起:欧洲艺术风格是这位艺术家所受的基础训练,中国艺术风格则促成了他的职业成就。本文在分析郎世宁意大利基础训练及绘画知识的同时,也分析了其在清廷的代表作品,以提供这位画家在中国进行文化融合的基本框架。郎世宁的文化融合证明,他所接受的意大利基础训练与其后来作为宫廷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之间,有着深远的联系。本文讨论了郎世宁全部绘画作品中不同元素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的元素主要包含三方面的背景:绘画的、政治的以及感性的,分别与三种绘画流派有关——风景画、肖像画以及通景画,这一点对于理解郎世宁的事业至关重要。从更广义的角度讲,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展示郎世宁的艺术生涯,有助于我们勾勒出18世纪促成中国与欧洲文化艺术碰撞中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5.
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是清乾隆时期,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清宫廷匠师制作而成的。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青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2013,(5):86-89
面对圆明园遗址日益缺损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中国圆明园学会经过6年的专题研究与论证,于10月18日圆明园罹劫153周年之际,呼吁“尽快启动‘中国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程序。“申遗”或许是对圆明园遗址最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1860:圆明园大劫难》作者伯纳·布立赛揭老祖宗罪恶在西方,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历史一直讳莫如深,以至于没有任何一本专著清晰地记录这段历史。直到一个法国人,在2003年11月出版《1860:圆明园大劫难》,掩藏在一个多世纪历史尘埃里的真相才得以扯下“遮羞布”。欧洲为之哗然!  相似文献   

8.
要砾闵 《世界遗产》2012,(4):117-119
2009年10月与2012年7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对圆明园遗址公园游客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游客支持圆明园申报世界遗产,反映了公众对圆明园遗址保护的态度(本刊今年秋季号已刊出)。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刘庆柱提交了"圆明园遗址亟待加强保护、管理,积极进行申遗"的提案。2012年10月18日,为纪念圆明园罹劫152周年,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北京举办"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圆明园遗址"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逾80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再次发出应尽快启动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呼吁。现发表部分学者的发言摘要,通过他们对圆明园历史人文价值的解读,对遗址保护与管理的建议,对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分析,以冀引起社会各界对圆明园遗址未来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9.
羊城夜市图     
郎世宁在清朝宫廷内绘制了大量作品,目前所见多为历史纪实画、人物肖像画、花鸟走兽画。而我在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却见到了一幅署名郎世宁的作品,其题材和内容都十分别致,与通常所见到的郎氏作品大异其趣。这幅郎世宁的作品名为《羊城夜市图》轴,绢本,水墨淡设色画,纵260厘米、横155厘米,悬挂于博物馆的东方艺术展厅内。画面的右下角有署款:“乾隆元年春三月,臣郎世宁恭绘”,下钤印章  相似文献   

10.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1704号圆明园地盘图是迄今仅见的唯一一张完整记录乾隆朝圆明园盛况的绝世孤本,也是现存圆明园图档中绘制年代最早、使用时间最长、表现内容最丰富、记载变化最全面的国宝级珍贵档案。该图极有可能是清代著名样式雷家族的第三代传人——雷声澂执掌清宫样式房楠木作事务之时,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前后绘制的圆明园本部平面。此后该图一直作为档案图纸使用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几乎囊括了一部全盛时期圆明园的变迁史,是研究圆明园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发展变化的最权威、最完整的档案记录。  相似文献   

11.
李理  于颖 《收藏家》2009,(1):7-13
2008年9月,北京某藏家电话咨询沈阳故宫所藏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绘画作品一事。藏家提出曾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画册中见到沈阳故宫藏有郎世宁Ⅸ设色松树羚羊图轴》(以下简称《松树羚羊图》),而他自己手中现收藏有一幅郎世宁《设色松鹿桃花图轴》(以下简称《松鹿图》),两幅画极其相似。认为他的藏画题写有满文,而且钤盖着乾隆皇帝的鉴藏印,  相似文献   

12.
罗哲文 《中华遗产》2006,(5):176-176
这是一张极为珍贵的圆明园未被烧毁时的照片。照片背后有两行摄影者当时的英文记录,虽然已经暗淡,但还可约略看出。记录为:The great imperial palace Yuan Ming Yuan before the burning, Peking october 18th 1860.(烧毁之前的伟大的帝王宫殿圆明园.北京,1860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圆明园就是我们从电影、电视和图片中经常看到的屹立在废墟上的几根汉白玉雕花石柱。其实,圆明园是圆明、长春、绮春三个园林的总称,占地5200余亩。这几根石柱,是长春园西洋楼中远瀛观的遗物。西洋楼包括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六幢欧式建筑,三组大型喷泉和若干园林小品。这些建筑物,沿着长春园的北墙呈带状展开,占地约120亩,为长春园的1/9,圆明三国的2%。尽管这几根石柱是圆明园遗址上最突出的标志,但是,它不等于圆明园,更不是圆明园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代表。西洋楼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郎世宁存世的作品中,择其非“臣字款”的画幅作了分析,辩明受画之人,从而进一步了解郎世宁在宫廷之外的一些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5.
郎世宁(1688—1766年)是一位在清朝宫廷中供职的欧洲传教士画家,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到中国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意大利去。他死后葬于北京阜成门外的传教士墓地内。郎世宁在中国的宫廷中为皇帝画了数量很多的作品,按照乾隆、嘉庆时人胡敬所著的《国朝院画录》一书中的记载,收入《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的郎世宁的作品共计56件(其中包括合笔的2件),手卷、立轴、册页均有,数量仅  相似文献   

16.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掠走了12座青铜兽首,致使国宝流失海外140多年。虽然目前已有5座铜像经各种渠道回到祖国,但圆明园和这12座青铜兽首像,已经成为我们民族那段屈辱历史的代表,因此,出现在今年法国佳士得拍卖会上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掠走了12座青铜兽首,致使国宝流失海外140多年。虽然目前已有5座铜像经各种渠道回到祖国,但圆明园和这12座青铜兽首像,已经成为我们民族那段屈辱历史的代表,因此,出现在今年法国佳士得拍卖会上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古建筑权威专家认为,原样复建圆明园不可能从9月份开始,随着“横店重建圆明园”一事广为流传,关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把圆明园内部装修图捐给横店的传闻,十分抢人眼球。有网民甚至说,郭黛姮此举如果属实,说明专家学者看好并认可未来的“横店圆明园”。因为兼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的郭黛姮,曾师从建  相似文献   

19.
聂崇正 《收藏家》2002,(10):19-22
郎世宁在清朝宫廷内绘制了大量作品,目前所见多为历史纪实画、人物肖像画、花鸟走兽画。而我在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却见到了一幅署名郎世宁的作品,其题材和内容都十分别致,与通常所见到的郎氏作品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20.
王开玺 《纵横》2013,(7):62-64
圆明园铜铸鼠首、兔首是我国的珍贵文物,自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后,至今流落海外已逾一个多世纪。近期,据媒体报道,两个青铜兽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捐赠,已安全运抵北京,重回祖国怀抱。在外辗转漂泊100多年后,两个兽首终于可以“回家”了。本期我刊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圆明园协会副会长王开玺先生为我们讲述两件文物心酸且富于戏剧性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