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扬波 《沧桑》2009,(1):65-6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创新理论结晶,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大创新理论成果。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统一;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与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社会主义的根本就是发展;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坚持发展的协调性;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为树立和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新现 《攀登》2008,27(1):22-26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大事。改革开放中,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变化,党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盘考虑,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取得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战略观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代特征和国内实际情况为客观依据的。内容丰富,它的特征表现为:体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目标的有机结合性;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又坚持了量力而行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因而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的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语境下,树立"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八荣八耻"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原理,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理,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在今天,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人人参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7.
黄天上 《神州》2014,(14):130-130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基本价值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思想以及核心价值,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要想深入贯彻科学社会发展观,就应该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本文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着关于发展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利益、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发展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必须坚持学习外国等一系列重要基本原则。认真总结毛泽东科学发展思想中蕴含的这些基本原则,对我们深化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渊源的认识,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吕建中 《攀登》2006,25(3):86-8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有赖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社会制约和社会监督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0.
胡维忠  王明璋 《攀登》2007,26(6):8-13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道路问题事关全局。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曹新 《攀登》2005,24(2):39-44
民营经济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民本经济;生产劳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苴增长的物质和化需要的直接的经济活劝;保护私有财产权是大国兴起之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看待当前收分配差距;必须给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政策问题。为此,我们很有必要从理论上加深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在实践中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明 《攀登》2006,25(3):27-30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青海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海总体和谐的局面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枉会利益关系没有得到及时调整以及制度和体制存在缺陷等原因,目前仍存在收入差距扩大、就业不充分、人民内部矛盾增多和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滞后等问题。强须继续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及时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在发展中解决现存的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的青海。  相似文献   

14.
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现代化与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发展面临的主客观因素复杂,发展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城市盲目蔓延,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发展严重不协调。针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协调性问题,对其发展背景、挑战、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模式构建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以全面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In-depth interviews, text analysis of official documents, and a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y are explored to investigate the disempowerment of residents in Tiantangzhai, an emerging yet isolated alpine tourism area in Anhui Province, China.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in the specif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of China and concludes that (1) residents suffered disempowerment in five areas, including access to productive living space, access to natural resources, access to information, travel benefits, and travel participation; and (2) the mechanisms of disempowerment included governm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ystem design, elite community relationship networks, individual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ocial support measures. The research implications suggest that smooth and successful tourism development depends o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officials, consolidating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the timely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助仁 《攀登》2005,24(3):16-19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凸显,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矛盾愈来愈复杂,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建设21世纪中国和谐社会,提高经济社会的满意度,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是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甘肃经济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聂华林  赵超 《人文地理》2003,18(4):32-36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结构,具有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变化的趋势。本文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的角度详细的考察了甘肃城市体系、交通体系和经济集中区的情况。其次,重点分析了甘肃经济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问题,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最后,通过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甘肃具体省情相结合,提出了甘肃"大十字"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战略,同时分析了实施这种发展战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代贵州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中央政府既有大同思想,对贵州各民族施行怀柔政策,希望天下归心,形成四海一家的气象,又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情结,坚持汉族正统地位,“明华夏之别”、“谨夷汉之防”。外来移民到贵州求生存谋发展而又疏高贵州,生活在贵州却又有着强烈的故乡情怀;依托贵州而又有傲慢之态,与贵州少数民族相依相偎而又心存排斥。贵州土司迫于政治形势接受开发,却又竭力维护既得利益;下层广大民众热心学习中原封建文化和生产技术,但是在基本生存权力得不到保障时被迫反抗。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推动着贵州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又使开发出现停滞或破坏。  相似文献   

19.
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交: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孟召宜 《人文地理》2002,17(2):74-77
区域文化观念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区域发展主体。区域活性是对区域发展状态的一种模糊综合评判与描述。文化观念以发展主体为载体,影响区域活性各侧面,成为活性动力源。在具体时空环境下,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一致性和耦合性。在区域综合力各分力中,自然力是基础、经济力是核心、文化力是动力源。概而言之,区域文化观念在影响区域发展主体的同时,以区域发展主体为载体和中介,影响区域活性、区域发展模式和区域综合力,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循环,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