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涛  周小兵 《中原文物》2012,(4):105-107
彩绘陶是先入窑烧制成器,再在器物上施彩绘制。我国的彩绘陶兴起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发现的两片彩绘陶片,是目前最早的彩绘陶片。  相似文献   

2.
陶支脚作为一种炊具曾比较广泛地存在于我国的古代文化之中。在中原和南方地区,陶支脚一般是和釜、罐等配合使用,并均出现于当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如磁山文化、北辛类型,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然而在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所流行的陶支脚,其使用方式、出现的年代以及文化性质等都不同于其他地区,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拟就松嫩平原古代的陶支脚略作探讨,以丰富对我国古代陶支脚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 陶瓷枕是我国古代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研究我国古代人们生活和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本馆收藏的古代陶瓷枕,涉及不同的年代、窑系、种类,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古代陶瓷生产和发展的轨迹。透过陶瓷枕所展示的古朴造型及装饰特征,能够使我们窥见陶瓷枕的历史、民俗史料价值和艺术风格,丰富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因此本文将馆藏陶瓷枕作以概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以玉制器,始于何时,据《史记》记载,黄帝有厘订玉制之举。我们从浙江余姚河姆渡,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是他拉村,山东泰安大汶口,日照两城,江苏吴县张陵山,南京北阴阳营及陕西神木石峁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玉龙、玉铲、饕餐纹玉斧、玉琮、玉■、玉璇玑及玉人头雕像等玉器中可以看到,中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出现雕琢精美的玉器及玉制的生产工具。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了玉字。从而可以断定,在中国,最晚在新石器时代就以玉制器,而且人们已把美石与玉料区别开。这时期有些玉器雕琢精细,打磨光洁,说明已有一批制玉工匠和专户…  相似文献   

5.
贵州内河有水运活动记载的,开始于战国,当时贵州大部为夜郎。夜郎北与巴、蜀两国为邻。巴蜀领土也包括今黔北部分地区。巴、蜀以北为秦国。今黔东一带,则属于楚国的黔中地。列国中秦、楚较强。两国的对外扩张,对贵州东部及北部河流水运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公元前三一八年,秦先后灭蜀和巴。此后几次东向伐楚,都利用水运优势。特别是公元前三○八年秦将司马错率师向楚进攻,共出动了巴蜀民众十万人,米粮六百万斛,载以巨舟万  相似文献   

6.
书籍是文化最重要的一种载体形式。在一定范围的地区内书籍刊刻的出现是适应当地文化发展所要求的必然结果,对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历史上看,贵州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地位,书籍的匮乏较为突出。为了文化教育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灯是照明的器具。古代叫镫,亦叫锭。我国的古代灯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存,它包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之一。《说文》载:“镫,锭也。锭,镫也。因为锭中置烛,故谓之镫。”灯源于何时?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考察,我国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灯来照明了。例如,《楚辞·招魂》载:“兰膏明烛,华灯错些。”又如,1976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银首人涌灯与十五连盏灯树,均系我国古代灯具的艺术珍品。笔者通过贵州境内出的灯具,对贵州何时开始使用灯来照明,贵州早期灯的特…  相似文献   

8.
咸丰七年(1856)二月初五,已是暮春时节, 天气却冷得犹如隆冬。贵阳(贵筑县)龙泉巷“三块田”何家后花园中的桃树枝上只稀稀落落地挂了几个花苞,而花园东角的十多株老梅树上, 仍有数朵残梅在寒风中摇曳着。一宿未眠的何亮清站在梅树下,他不是在玩赏残梅,而是为友人焦虑不安。自去年九月义  相似文献   

9.
贵州古代教育发展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作为具有古代明的中国的一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解放后陆续发现的数十处古人类化遗址证明,从远古的时代开始,贵州高原就已经成为华夏先民生息、繁衍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0.
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日本和中国南方一样,都有发达的硬陶文化。本文从技术、资源、社会背景等方面对三个地区的硬陶文化作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与发达的硬陶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土壤成分中硅铝含量高,成为这三个地区陶器高温烧成的有利条件,至少与其他地区相比,在硬陶的量产上更具优势。同时其他可用作礼器的高档容器相对不发达或欠缺,使得这些地区在经济、技术达到一定水准后,不得不将大量人力、物力投资于陶器生产。相反,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楚时的长江中游、朝鲜半岛北部的乐浪,除土质条件以外,还因将资源和人力主要用于青铜铸造、砖瓦烧制等,而没有形成发达的硬陶文化。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观点,将陶器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之一;但近三十年来,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量前陶新石器文化的发现,说明制陶术的有无,已不再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一个标志。西亚和东南亚,在陶器出现前一二千年,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大量资料证明,在有陶新石器文化之前,先有一个前陶或无陶新石器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贵州务川等地盛产朱砂。朱砂是一种特殊商品,价值不菲。朱砂产业链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繁荣了市场,增加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朱砂及其产业也曾造就了地方势力,引发民间械斗,影响了当地民风。古代帝王、道教和民间崇信丹药,某些民族还信仰朱砂。朱砂在中医药典及其他文献中的名称很多,而文人笔下的朱砂则有不同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旧石器中石器时代里,人们慢慢地学会制造磨光的、比较细致的石头工具,这就是考古学上所说的“新石器时代”。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也曾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现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赫章县的可乐(区),咸宁县的中河(区),毕节(市)的青场(乡)和平坝县的飞虎山。荷章县可乐遗址,是我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距今约四、五千年。1977年由贵州省博物馆和贵阳师院师生组成联合发掘队,试掘了新石器时代遗存,通过试掘,先后在文化层中获得石器三十余件,陶器数百片以及其它文化遗物.出土的石器,主要有…  相似文献   

14.
正西南是古代名马产地之一。明初大学士宋濂说,西南夷自古出良马。明初贵州养龙坑(今贵州息烽县养龙司乡)龙马闻名天下,成为贵州建省的重要动因之一。西南养马和贡马历史悠久早在距今1万年前,云贵川一带有大量野马活动,春秋战国时夜郎国已成群养马并随畜迁徙。公元前27年,西汉大将军王凤决定在夜郎附近郡县训练兵马以期平定夜郎,是西南最早的战马训练。彝族擅长养马,汉安帝时(107-124年)在滇池县(今云南晋宁一带)设立万岁  相似文献   

15.
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已会制造石器工具的时期。早期的先人们用砾石为原料,把砾石打成石片,一般不作第二步加工,便成为工具。所以这一时期石器的形状,缺乏一定的类型。他们用这种粗糙的石片工具去制作木棍,或拿去刮割兽皮和兽肉。考古学上称使用这种原始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解放前的史学界,普遍认为处于祖国西南贵州的这片不毛之地,在旧石器时代没有人类生存,“无古可考”。因而对贵州人类史前文化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已重视下,通过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先后发现了20多处人类史前遗址,通过对…  相似文献   

16.
17.
《四川文物》2021,(1):33-45
齐家文化陶盉可分为二类四型。在分析共存或相关的陶器特征及所处的时间位置的基础上,发现早期的陶盉与中原及周边地区龙山晚期遗存的时间相当;而中晚期的则与中原地区龙山末期到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时间相当。根据陶器特征因素分析,齐家文化早期斝形盉和袋足鬲形盉来自新华文化与客省庄文化;晚期瘦足鬲形盉、壶形盉来自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而罐形盉是齐家文化改制中原地区陶盉的产物,改制行为或可早到齐家文化中期。另外,陶盉不同类型的分布与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有较大的相关性。齐家文化陶盉作为随葬品出现,在继承甘青地区传统丧葬观念的同时,可能也受到中原地区礼器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二里头文化陶字符多见于伊洛河流域,以具有首都地位的二里头遗址数量最多.二里头文化陶字符主要限于本遗址内使用,为生产、生活、祭祀活动的记录.除一部分继承当地河南龙山文化陶刻符造型之外,多有所创新.对于先商文化南关外型影响明显.二里头文化早、晚期陶字符在字形、字频、载体等方面存在的分界现象支持学界的分期认识.  相似文献   

19.
这件造型别致的猪嘴形陶支座,于1984年三峡大坝库区左岸(靠近坝区)的宜昌太平汉伍相庙遗址大溪文化层中出土。为夫砂红陶,器表面以红色为主,相间以用色,质地坚硬。器体为上细下粗、上实下空的圆柱形。上部后编,并向前弯曲。顶部呈猪嘴形,顶面倾斜,中间有一小圆窝。领部周围棱起。背部安装宽扁形握纽,握纽顶端还有一板突。前部呈圆凹形。器身、握纽、领部和顶面均有纹饰,由刻划纹、戳印纹和镌孔组成几何形图案。整器厚实庄重,规整美观。通高17.5、底径12厘米。60年代之前,在长江三峡峡区考古调查中就发现了这种陶支座残片,因…  相似文献   

20.
大溪文化陶支座用途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面向海洋的广大区域内,北起华北平原,甫达广东沿海,东起台湾岛,西至四川东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中,经常可见到一种形制特殊的器物——陶支座。随着考古发现的日益增多,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陶支座用途的论述文章相继发表,其基本观点都是认为陶支座是炊器的一种附件。认为陶支座“就是在烧饭时支在釜、锅等一类炊器底下的三个分开的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