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统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关条约》后日本侵占台湾使之沦为殖民地,是“台湾独立”、“台湾地位未定”之类的论调得以产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根源,认清台湾殖民地地位的“确定”以及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殖民统治的本质特征,不仅是对这类论调的有力驳斥,而且有助于认清日本殖民扩张的历史。本文对日本在台湾逐步确定殖民统治政策的过程进行了扼要的历史考察,指出政治“存异”,即强调日本和台湾政治地位的不平等,以及文化“求同”,即通过灌输“皇道主义”精神培养台湾民众对日本的“认同意识”,是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殖民统治政策的本质特征。这种特征是漫长的日本“西学”历程的政治结论.同时也是日本在朝鲜和“满洲国”推行的殖民统治政策的前导。  相似文献   

2.
丁云飞 《神州》2012,(17):193-193
1895年,决定中日两国国运的甲午中日战争落幕。中国战败。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噩耗传出,犹如晴天霹雳,全国上下群情激愤,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求和。噩迅传到台湾,台湾人民无不义愤填膺,奔走相告,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失台。台湾人民展开的积极顽强的抵抗,终究寡不敌众,日军也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占领了台湾。然而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继续坚持斗争.  相似文献   

3.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北,被迫签订了一纸《马关条约》,其中的一款,将台湾永远割让给日本。自后,宝岛与祖国分离,在中国版图上“失踪”了整整半个世纪!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归祖国怀抱,马关之耻终于洗雪。本文回顾叙述的,正是这痛快人心、令人扬眉吐气的台湾光复经过。国民政府公告收回台湾立场日本强行割占台湾后,清廷也好,历届民国政府也好,均因国敝民穷兵弱而莫敢言收回台湾。卢沟桥事变起,全面抗战军兴,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的国民政府,让国人看到了收复台湾的希望之…  相似文献   

4.
白少帆 《百年潮》2001,(4):77-78
清季台湾割让之前,曾赴岛内的大陆文界名流有林琴南和谭嗣同;日据台湾时期,则有章太炎和梁启超到访。梁启超平生第一次,也是惟独一次的台湾之旅,时为宣统辛亥年(1911年)二月下旬,从日本横滨港启程。他偕女儿思娴,于岛内各地游历未足半月,却将一路上的观感情思,同步写成《海桑吟》一卷。这卷诗歌,被视为近代晚期台湾史料的重要文献。《海桑吟》之作,是他舟次马关时开始动笔  相似文献   

5.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感天动地。`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4月17日,日本马关"春帆楼"。这一天,在以"割烹"河豚料理出名的酒家的二楼,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目光的逼视下,清朝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被迫在《日清媾和条约》(即《马关条约》)上签字画押,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朝在这个"割烹"中国的条约里,把整个台湾省割让给了日本。  相似文献   

6.
连横是一个不屈服于日本殖民统治的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他身处日本侵略残暴殖民统治的环境中,坚持民族气节,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歌颂反对日本割占台湾而英勇牺牲的英雄的诗。他用毕生精力捍卫、保护和宣传中华民族传统化,以抵制日本推行的同化政策。他呕心沥血地写下了不朽名《台湾通史》和其他作,为的是要让台湾人民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以及台湾宝岛被日本割占的历史。他身居台湾,心向祖国,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前途。他既痛恨日本侵略,也痛恨专制腐败出卖台湾的清政府。他崇拜孙中山等民族革命,同时痛斥窃国大盗袁世凯。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抗日战争胜利,光复台湾。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于1895年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第一大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非常关注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的命运,关心台湾同胞的革命事业,他曾先后三次赴台湾考察,在其一生的著作和言论中,直接涉及台湾和台湾光复问题的更是达35处之多。星星之火遍燃台湾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4个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订立,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在整个台湾被武力占领后的第5天,中山先生便毅然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在…  相似文献   

8.
这是19世纪末震惊世界的一幕。 1895年3月24日,日本广岛马关春帆楼附近. 这天下午4时15分,中国的全权议和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结束第三次谈判,自春帆楼乘轿返回寓所途中,亦即4时30分,一名暴徒突然冲到轿前。轿夫兼卫士尚未反应过来,“砰”的一声,一粒子弹击中了李鸿章的左颊。李鸿章顿时血流满面,一度不省人事。受害者虽然没有死,但不得不通知日方“不能出席定于次日开的会议”。 一个外国使臣被所在国的国民刺伤,实在是一件丑闻。国际舆论为之哗然。日本政府也极为狼狈.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最大的担心是咯李鸿章以…  相似文献   

9.
自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次年日本割占我领土台湾,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曾有过半个世纪的日据历史。不久前,黄静嘉著《春帆楼下晚涛急———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及其影响》一书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作者早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赴台参加接收工作,即着手研究日据台湾历史,积数十年之材料与功力,锻造一书,揭橥历史真实,论辩大是大非,读了令人既受益又感动。黄著指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除具一般殖民主义特征外,尚有其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以严刑峻罚的高压控制与深文周纳的自私政策相结合,对台湾人民实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民族…  相似文献   

10.
自1895年占领台湾至1945年彻底垮台50年间,日本侵略者曾在中国实行过惨无人道的鸦片毒化政策。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痛苦和损失,或许不亚于战争直接给予的灾难和损害”。①饱受日寇铁蹄蹂躏之苦的山东省就是日本鸦片毒化政策的重灾区之一。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相似文献   

11.
从1965年到1975年,前往台湾的苏联“秘使”至少有6人,有的多次到台湾。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伦敦晚报》记者身份为掩护,化名为“维克托·路易斯”的苏联特务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在此期间他曾三次去台湾密晤包括蒋经国在内的台湾高层人士。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对我国台湾的经济掠夺(1895—194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后,根据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腐败的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从此。我国神圣领土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长达五十一年之久。 早在1895年6月,日本在台湾设总督府,对台湾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一面进行武力镇压,一面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力图把台湾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原料供给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市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霸占我国台湾的重要政治目的之一。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的历史过程和经验教训,许多专著上和专家们已经讲得很详尽了,我不准备重复了。在100周年的日子里。使我马上联想到的是台湾、香港两个问题。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第二年(1895年)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即把我们祖国的领土—一台湾割让给日本了。当日本侵略军占领台湾时,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曾经联合起来抗击侵略军。有一位名将——刘永福,在中法战争中曾率部在越南抗击法国侵略军。后来调到台湾,日军侵台时,他正在台湾。他和部下曾和台湾人民共同抗击日军的侵略。但是,他们没有得到大陆当权…  相似文献   

14.
1895年马关割台后,日本统治台湾50年。面对其残暴的殖民统治,台湾人民拿起刀枪,前仆后继展开不懈抗争。在不见硝烟的“文斗”战场上,林献堂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895年6月-1919年3月日本占领台湾初期为背景,通过分析首任台湾总督府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和台湾总督的民政长官后藤新平的教育思想和政策,对以往研究中把日据初期定义为同化教育时期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总督府并非一开始就实行了“同化教育”和“皇民化教育”政策。首先,当时日本国内普遍存在着以万世一系天皇为中心的单一民族的国家观念,以“同化”手段对异民族(台湾人,朝鲜人)进行“国民统合”,与日本以同一血缘关系形成国家的单一民族观念相矛盾。其次,同化教育政策在现实中又与总督府注重经济利益的殖民经济政策相矛盾,因而遭到否定。另外“芝山事件”表明,台湾民众对日本的同化教育政策也进行了强烈抵抗。因此日据初期,实际上采取了日本人、台湾人和原住民三个系统的“差别教育”和“隔离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三木清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的一位有名哲学家。1897年他生于日本兵库县一个半农半商的家庭。这个家庭笃信“真宗”,他自幼即受了“真宗”的影响。在中学时期他曾受了人道主义的感染。后来因慕西田几多郎之名于1917年考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深受西田的影响和感化。1922年他作为京大哲学科的“空前秀才”留学德国,受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台湾本土化思潮及"主体"意识的兴起,岛内台湾史研究出现范式转换,"殖民统治有益论"是这一范式转换过程中影响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史研究的错误史观,其主要表现是夸大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的成效,认为殖民统治为台湾带来了近代化,并将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归功于日本殖民遗产。"殖民统治有益论"对殖民地经济的本质属性缺乏了解或视而不见,并在观察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的"前因"时,仅关注历史的断裂,忽视历史的延续,而在讨论其"后果"也就是对战后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又强调延续,淡化断裂,从而夸大了日据时期经济发展对台湾近代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适在国共党争中选择了国民党,但他的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弊取其轻”的选择。他坚决反对共产党,对国民党,也曾有相当激烈的批评和冲突。为此,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曾作出决议要求严惩胡适,1931年“九一八”事变,使胡适认为亡国之祸已迫在眉睫,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到南京晋见蒋介石时,批评者变为建言者。1948年末,在国民党大势已去之时,蒋介石曾派人北上邀请胡适南下就任行政院院长一职,为胡婉拒。不久,蒋便派专机到北平将胡接去台湾。新近公开的胡适致蒋介石的一封信,为人们了解、研究胡适…  相似文献   

19.
刘力 《文史精华》2000,(7):4-11
他热爱自然,曾幻想做一名科学家,但却梦断清华;他崇尚自由,曾企图创建新的资产阶级政党,但却舟止耶鲁;他忧国忧民,曾力主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和平竞赛”,但却险遭暗杀……历尽坎坷,他终于找到一条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的光明之路。他就是── 世纪之交,千年之交,无线电波 在太空激荡,将中国14家主要新闻单位评出的“1999年中国十大新闻’”传向全世界,其中第二大新闻是:“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这条新闻的产生,与湖北武汉一…  相似文献   

20.
苏小东 《安徽史学》2007,(1):99-105
刘铭传以武将而跻身于封疆大吏之列,其一生之建树重在“事功”而非“理论”。正因为如此,他虽然也曾就海防及其相关问题有过全面系统的论说,但其认识水平显然不及同时代之佼佼者。关于台湾在中国海防中的战略地位,他也是在领导抗法保台、建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的,并以首任台湾巡抚之地位不遗余力地将其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开创了包括海防在内的台湾近代化新局面。刘铭传加速台湾建设、加强台湾海防的初衷是为了抵御日本的侵略,不料数年之后,台湾竞因北洋海防的崩溃而落入日本之手。这绝不是刘铭传个人的悲哀,实乃国家民族之大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