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芙 《收藏家》2012,(2):52-54
挂门神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过大年习俗。传说唐太宗经常在睡梦中受到鬼魂的惊扰,就派手下两位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把守大门,非常有效,于是便将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后世仿效沿袭,广为流行,称为门神。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辟邪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相似文献   

2.
门神探源     
本在确定神荼、郁垒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门神的基础之上,对门神与先民的心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的探讨,以揭示门神能长期被人们所信奉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门神画是我国传统年节习俗,最早的门神形象有鸡、虎,并作为图腾崇拜,之后发展到神荼郁垒、秦琼、敬德、钟馗驱鬼之传说。民间门神的演变与皇家对民风的倡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门神     
《中华遗产》2014,(2):106-113
天冒、道家做门神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也是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审美图画。除了司空见惯的纸质年画门神,各地还流行一种绘制(或刻制)的门神,它们与大门合而为一,冲击着人的视觉感受。左页图中的门神,拍摄于四川成都宽窄巷里的大户人家,原本冰冷的石头门上,浮刻着两尊身着官服、白面美髯、慈眉善目的天官门神。这是文官门神的一类,完全有别于武将门神威严、狞厉的形象,显得文质彬彬,透着雍容华贵,折射出主人祈求降福的心理。上图是中国四大年画流派之一——绵竹年画门神像,这两尊道家门神,具有浓烈的禳除性巫术的色彩,也是门神最本真的一种形象。  相似文献   

5.
冯维 《东方收藏》2021,(4):29-32
门神,是我国年画中最古老的题材,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护宅守门的神仙,最早出现的文献记载,是成书于先秦之际的《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领阅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转引自王充《论衡·订鬼》),在西汉郑玄《礼记·丧大记》注中也记载:"君释莱,礼门神也",门户是家宅的唯一通道和仪表,古人认为有神人司门,春节时在门上贴神像,反映的是人们希望驱邪避凶、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贴门神的风俗在历史上延续不衰。  相似文献   

6.
郑大伟 《收藏家》2013,(9):88-90
明万历青花尉迟恭战秦琼大盘(以下简称“大盘”),直径30.4厘米,微敛口,浅弧形壁,矮圈足,足径21.5厘米,稍有塌底。盘子正面外圈锦地开光,开光内绘洞石花卉。盘心双栏圈内绘主题纹饰一秦琼大战尉迟敬德,秦琼面容白暂,头戴金冠,手执熟铜双锏。  相似文献   

7.
辽墓中门神形象表现方式可分为三类:壁画,砖画,石雕;时间跨越辽立国全部历史时期;分布地域涵盖辽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和南京道等。上自契丹皇族、后族、汉族官吏,下至汉族地主、富商的墓葬中均有发现。辽墓中门神的种类:神荼、郁垒二神,钟馗,武士门神,金刚力士门神。这种源自农耕汉文化的门神习俗,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被全盘吸收与接纳,在吸收与接纳过程中,辽文化对其加以改造与发展,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门神系统。  相似文献   

8.
温柔门神     
真正有价值的历史,不在乎登堂入室,也不在乎成为谁的珍藏。比如广东潮州的这一座龙湖古寨。  相似文献   

9.
南阳汉代雕塑天禄、辟邪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阳汉代雕塑天禄、辟邪这对雕塑艺术瑰宝历经沧桑,记录了从唐代至今天对它们的研究保护过程.本文对它们的传承渊源、造型特点、审美观念、艺术风格、艺术成就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在对《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关于汉代壁画墓的墓葬形制演变和壁画题材内容的认识基础上,对前人的相关文章进行学习时,关于汉代壁画墓中的壁画的来源问题及其壁画内容的分类问题所产生的几点疑惑。  相似文献   

11.
孟青 《文史月刊》2012,(Z3):3-3
本文以鲁南地区汉民族丧葬为例,主要阐释汉画像中汉人的升仙思想及与此相关的打鬼辟邪思想.古人的升仙,登天思想由来已久(本文不再多作赘述),在汉画像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题材,如"羽化而登仙"、"十二神兽逐凶恶"、"乐舞图"等等。这些图像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汉人的古代生活情况及死后对再生的一种渴望。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对汉代玉器进行综合考察时,发现在丧葬、佩饰、日用及陈设用玉中,有许多玉器无论造型或纹饰都有一定的辟邪厌胜之意。本文通过对这类玉器的研究,试图从玉器角度分析看待当时社会流行的辟邪厌胜思想,辟邪厌胜意义也是汉代用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易经》)。唐太宗与尉迟算是历史个案。他们的关系是建立在生死之交上的,各有立场,而又彼此爱护,难为常态。在有关隋唐英雄的传奇故事中,李世民手下的三员勇将秦叔宝、程咬金和尉迟恭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李世民为什么能够把这  相似文献   

14.
舒显彩 《文博》2023,(4):77-86
汉代传世文献将鸱鸮贬斥为“夭鸟”,同时期的图像资料却揭示了鸱鸮的另一重文化内涵。今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出土60件不同题材的艺术品皆绘有鸱鸮,它们多“允恭玄默”,与众祥瑞共处“天”所在的信仰空间。鸱鸮性情威猛、夜察毫末,在墓葬环境中被赋予辟邪御凶、引魂升仙等功能。汉代鸱鸮图像兼具自然属性、天文属性与宗教属性,体现了墓葬文化独特的信仰体系。因鸱鸮与五月的属性同为“阳中之阴”,故汉代人选择“阴气啎逆阳”的夏至、五月初五或五月望作枭羹以禳除邪气,这是阴阳从类思想对饮食习俗的渗透。  相似文献   

15.
谭若丽 《沧桑》2010,(3):103-103,107
《古镜记》中那个具有神奇力量、照妖护主、装束奇特的镜精总是让人印象深刻。纵观全文,古镜的辟邪除妖功能被反复提及,在一次次相似故事中加强突出。"镜"这种生活平常的器物,如何会具有了这种功能,这中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本文试对此作以解答。  相似文献   

16.
施慧 《神州民俗》2010,(2):8-10,7
压岁钱是我国春节期间长辈对晚辈表达新年祝福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章通过对压岁钱这一民俗文化现象的来源、历史和形式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和比较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压岁钱较早出现于汉代是一种巫术钱币压胜钱(厌胜钱),其主要功能是辟邪和祈福。压岁钱币的历史发展轨迹大致为:汉代较早出现→宋代发展→明代成熟→清代至今沿袭并基本保持不变。在压岁钱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很多方面都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从形式上说:它由单纯的礼币演变为礼币与实用钱币并存的两种样式。从受众的方面来说:范围在逐步扩大,由家族内部向家族外部扩展,并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与新年祝福的一种礼俗活动。虽然压岁钱这一传统的礼俗活动呈现出诸多变化,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所反映出的儒家传统家庭道德观念却基本没变。主要文化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贵和”,二是“重礼”。人们在这两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让压岁钱这一民间礼俗活动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和维系亲情的纽带。并由此体现出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传统思想。文章认为对压岁钱这类民俗文化活动的保留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从形式上更要从传统文化内涵上继承、发扬并一代代的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7.
六朝石刻辟邪是六朝时期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六朝石刻辟邪的艺术图像的构型要素以狮形头、张口露舌、体侧刻划羽翼等为主要特色。通过对这些艺术要素源头的追溯,笔者认为:六朝石刻辟邪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及中国传统丧葬礼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许昌共出土三件大型汉代石雕天禄、辟邪。天禄、辟邪是在外来狮子的造型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创造而成,同时被赋予了辟邪、守护、吉祥、平安、高贵、尊严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屠苏酒是汉唐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元日民俗事项,是唐宋时人庆祝元日的不可或缺的节日文化符号。但多数唐宋时人对屠苏酒的起源却不甚清楚。其实,屠苏酒是汉魏时期治疗伤寒疾疫的对症良方。它的出现和流传,与汉末魏晋时期的疾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中国古代疾疫对历史上节日民俗发生影响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节令画是具有民俗特色的绘画品种。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流行于民间,同时也存在于宫廷生活中。本文勾勒了上起汉代下迄明清的宫廷节令画发展概貌,介绍了门神、钟馗、《岁朝图》、《五瑞图》、《货郎图》等宫廷节令画代表作,进一步解释了刘若愚所谓“锦盆堆”、“货郎担”等在宫廷节令画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