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仁 《福建史志》2014,(4):26-26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后,立即实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靖难”名义起兵对抗,经过三年攻战,朱棣率燕军攻下京师(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即位称永乐帝,令方孝孺起草登极诏书。方抗命拒绝,惨遭杀害。朱棣诏令夷其十族(第十族为朋友及弟子),仅方氏一案被杀者达872人(一说847人)。  相似文献   

2.
试论明代建文帝历史冤案的反正过程──以明中后期建文朝史籍纂修为视角牛建强朱元璋在71岁那年,比较满意但也不无遗憾地写完了他那31年的帝王历史,传位给了刚历世事、年仅22岁的皇太孙朱允,寻改年号为建文,因被人们习称为建文帝。不虞风云突变,燕王朱棣出于自...  相似文献   

3.
600年前,发生在南京明皇宫的建文帝谜案,由于明成祖朱棣对建文帝史籍的禁毁,废除建文年号,许多史事扑朔迷离,难于破解,以致建丈四年中的史事难见真相,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之谜更是众说纷纭。近十来年,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的讨论更加广泛,形成新的热点。为此南京明文化研究会决定,近期召开有关明建文帝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后期建文朝史籍纂修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死后,刚历世事、年仅22岁的皇太孙朱允坟继位,因改年号为建文,是为建文帝。建邸北平的燕王朱棣为了登上帝位,遂借口诛奸臣、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终结了建文朝的统治。建文帝死于宫火,众多忠于朱允坟之臣僚甘赴鼎镬,族属戚友诛灭发戍。因榜示奸党之名,凡建文故臣之文字,人们不敢收藏片语。诚  相似文献   

5.
科举是建文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文治"的具体表现。然而,《明实录》书写的建文朝科举,既缺乏三级科举考试的正面记载,又大体上掩盖了附传传主建文年间科举中式的信息。本不属于政治敏感性问题的科举史事,因其体现了建文帝泽被天下士子的恩典、妨碍了朱棣"文治"的弘扬,遭到了《明实录》的排斥。这表明实录对建文历史的讳饰,不只限于政治敏感性问题,而是一切有利于建文帝形象的史事。值得注意的是,史官在实录编修中采用春秋笔法披露了建文朝科举的蛛丝马迹,使得相关史事并没有在"国史"话语体系中完全被湮没。这反映出史官与君主在建文历史的认识、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此种现象并非晚明才出现,而是明初已露端倪。  相似文献   

6.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11,(2):127-128
谢贵安:《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兼论传统史学的曲笔与直书问题》(《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明太宗实录》是以朱棣为传主的帝王专史,为了突出朱棣这个主角,该实录将他的对手建文皇帝塑造成反派配角,对其形象进行了有意的弱化、矮化和丑化,将建文帝描写和塑造成僭伪者和昏君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明初建文朝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踪迹一直是难解之谜。近年来,各种传说层出不穷,遗迹、遗物不断涌现,建文帝踪迹话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及建文后裔的兴趣,相关的学术活动十分频繁。2010年7月2日,由中国明史学会、中山陵园管理局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主办,南京明文化研究会、明孝陵博物馆承办的“明建文帝踪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相似文献   

8.
一,1405年郑和远航开始之谜长久以来,关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一直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话题。一种说法是派郑和下洋,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夺得自己亲侄子江山的成祖对失踪的建文帝生死不明耿耿于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但是这种说法在明朝就有人提出质疑,明朱国桢《皇明大政记》中就有:“建文仁弱,帝座一倾,窜入蛮夷中,其何能为,文皇帝岂不见及此。”  相似文献   

9.
正朱棣上台以后,重新修订了《明太祖实录》,并且消除所有有关朱允炆的文字记载。也正是由于官方文字的缺失,才引来了后来民间的不同记录和坊间的各种传闻。建文帝下落何以成为明朝最大的历史之谜《剑桥中国明代史》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有如下描述:燕王朱棣叛乱,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之后,建文帝的下落至今仍没有定论。  相似文献   

10.
正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建文帝曾经到过高峰山万华禅院,与第一代住持秀峰和尚有所交往。建文帝在此系统阅读佛经,并且注释《楞严经》和《法华经》这两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他在注释上署名文和尚。建文帝曾途经贵州并在黔中寺庙逗留建文帝从南京出逃后避难的行踪,有两份资料记载得比较清楚,一份是清人刘廷銮的《建文逊国之际月表》;一份是在《史仲彬与建文帝》一书中,史洪禄制作的《明惠帝年表》,两份年表基本上将建文帝出亡的行踪整理出  相似文献   

11.
明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曾连续上演了两幕“削藩”的活剧。两剧的导演,一是建文帝朱允蚊,一是永乐帝朱棣。建文“削藩”,激起“靖难之变”,刀光剑影,干戈扰攘,结果皇冠落地,江山易主;永乐“削藩”,从容不迫,谈笑之间,恶藩被削,众王俯首。同样是“削藩”,为何结局竟有天壤之别?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意味深长的问号。  相似文献   

12.
略论“高煦之叛”——明代第二次争夺皇位的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煦之叛”是指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于1425年发动的企图争夺皇位的武装叛乱,这是明代继“靖难之役”后出现的第二次争夺皇位的斗争。这次叛乱为宣宗朱瞻基所平定。洪武时期就有人看出了藩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而凭借藩王军事力量夺得皇位的朱棣,自然深知这种威胁的严重性。因此,他在即位后实际上是继承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不过要了个“欲取先予”的手腕:登基后首先恢复了被建文帝削夺的诸藩,表明自己是他们利益的代表者和保护人。其实这不过是朱棣笼络宗藩的权宜之计,不久,  相似文献   

13.
建文帝,即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死后,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帝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在位四年,被叔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去帝位.  相似文献   

14.
明朝的建文皇帝朱光灿,是明太祖朱元津的嫡孙,懿文太子的第二子。懿文太子尚未继位便早丧,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允伙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朱允欢顺秩即皇帝位,改元建文,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故世称朱允伙为建文皇帝。而白云山,则是贵州省长顺镇(区)东南Zo多里处的一座佛寺名山,为建文帝所创建。据“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等史书记载,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明成祖朱律起兵靖难,击破京城后,朱允欢与数十臣僚趁夜逃出南京,之后,这位皇帝便成了明成祖朱核追缉的对象。为了逃出魔掌,这位亡国皇帝便遣散随从…  相似文献   

15.
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登上皇位。第一次例行朝会时,朱棣要求建文朝的旧臣们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关于郑和出使日本的文献记载提出疑问,从而依据相关史实怀疑朱棣捉拿建文帝由郑和秘密押送福建,软禁于华藏寺,再进一步论证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监视建文帝,并讨论了郑和航海的方式是两段式航行。  相似文献   

17.
一、对传统观点的再认识郑和下西洋.究竟出于什么动机.在这方面最有权威性的观点是“踪迹建文”说.但是,近人对此说基本上取否定态度,理由是:一、郑和前后7次下西洋,持续时间近28年,难道这么长时问,就是为寻找一个建文帝吗?二、建文帝在京师城破时,已阖宫自焚死.所以踪迹建文纯属于虚乌有.近人的这种观点到底是否正确,笔者认为应该予以分析、澄清.无庸讳言,否定踪迹建文的第一种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只有论点,没有论据,也没有论证.  相似文献   

18.
岑沫 《文史春秋》2009,(4):19-35
明建文帝朱允坟(1377-?),生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二月初五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孙,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继承了皇位,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登基次年改元建文元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逊国,在位4年,史称“建文帝”。明朝无谥号,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追谥“恭惠闵皇帝”,故又称“明惠帝”。  相似文献   

19.
姚广孝(释道衍)是明初著名政治家、高僧。作为"靖难"军师,他辅助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统治,建立永乐王朝。他帮助成祖治理国家,辅导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是"永宣之治"的重要推手。永乐朝改变了明太祖设定的皇位传承顺序,其治国理念、施政作为以及实际效果也都已与建文朝大为不同,在明朝历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可以称为"新明朝"。姚广孝是"新明朝"的重要缔造者,对"新明朝"的巩固也做出了贡献。他讲经说法,弘扬临济宗、净土教,临终前奏准释放名僧溥洽,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20.
小丑泰米 《旅游》2012,(2):16-19
源于龙隐,得名瓷器磁器口,位于重庆沙坪坝区内,紧临嘉陵江,是重庆最为著名的古镇之一,也是老重庆的完整缩影。磁器口因寺而建。据传说,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当时魏大臣尉迟迥伐梁平蜀时在此建庙,以佑平安。到宋真宗咸平年间,此处因建有白岩寺而得名"白崖场"。明建文年间,因叔父朱棣篡位,建文帝朱允炆流落至此,于宝轮寺中削发为僧。后来,世人为纪念真龙天子落难时隐藏于此这一段历史,将"白崖场"更名为"龙隐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