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金花 《文物春秋》2005,(2):16-19,31
唐代是墓葬壁画的一个黄金时期山西地区虽然发现的唐代墓葬壁画不多,但其表现方法独特,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着承继北朝的绘画风格,同时也有唐代墓葬壁画所具有的各类表现形式,形象地描绘出了四神、星象、人物、驼马及树下老人等内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唐代绘画艺术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2.
3.
<正>目次一墓葬发现和研究回顾二墓葬类别与形制三随葬品类型与组合四墓葬分期与年代推断五结语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长时期的战乱、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多民族间的文化冲突和交融,促成了这一时期多元文化的形成,也在汉晋文化的基础上为隋唐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北朝晚期至隋代墓葬的考古学编年研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雁塔区集中发现了一处元代家族墓,是陕西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其中两座编号为M38、M40的墓葬残留壁画,壁画残损但颜色鲜艳,基本保留了颜料层结构信息。为了解这两座元墓壁画的颜料类型,通过剖面显微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拉曼光谱和显微红外光谱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壁画颜料成分开展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壁画颜料包含矿物颜料和有机染料——红色颜料有铅丹、朱砂、铁红,黑色颜料为炭黑,白色颜料为白垩,绿色颜料为石绿,蓝色颜料为石青和靛蓝;墓葬M38的壁画有白灰层,墓葬M40的壁画无白灰层。靛蓝的应用是西安地区继唐代韩休墓壁画中发现之后的又一使用实例,为靛蓝在元代作为绘画材料在壁画中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资料。研究结果也将为两处元代墓葬壁画后续的保护修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6年3月,在配合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羊毫街棚户区改造工程进行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两座元代土洞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晋中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两墓出土有瓷枕、黑釉瓷罐、茶叶末釉瓷罐等随葬品,丰富了榆次地区元代墓葬的资料。其中,M9使用了简易的生土雕刻仿木结构,填补了榆次地区此类型墓葬的空白,为榆次以及整个晋中地区元代墓葬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南方地区的元墓根据形制可以划分为八个类别,根据不同类型墓葬的分布情况可划分为五个文化区,即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闽赣地区、云南地区、广东地区。各文化区主要继承了宋代以来的文化传统而各具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一致性的趋势,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洞窟壁画与墓葬壁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唐代,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相适应,出现了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大量壁画艺术作品.这些绘制在宫廷庙堂、寺院道观、陵墓地官等处的艺术品,在经历了1000余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仅存一些佛教洞窟壁画和陵墓墓室壁画.洞窟壁画制作场面宏大,题材内容广博,人物形象生动和谐.这些壁画从创作思想上体现了外来艺术与中原艺术相结合的格调,表现了由理想天国向世俗社会转化的趋势.被称为东方佛教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保留至今的唐代洞窟壁画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9.
藏于山西博物院的山西兴县牛家川石板壁画,题材和内容有夫妇并坐图一幅,出行图两幅,备宴图两幅,献宴图一幅。壁画展现了主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元代山西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社会现实,为研究元代地方史、民族关系、绘画艺术、服饰、葬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19,(5)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北朝至元代墓葬中出土的伏听,进行考古类型学与分区分期研究,认为伏听的分布与人群的迁徙有关,这与中古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李唐建国,唐代士族的中央化、官僚化,五代北方人口的南迁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1.
东魏、北齐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效俊 《考古与文物》2000,(5):68-88,96
迄今发现的东魏、北齐墓葬分布在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时间跨度40年,从东魏天平四年(537)到北齐武平七年(576)。纪年墓葬33座(东魏11座,北齐22座),依据墓室形制和随葬品推定为此期的9座,共42座。它们基本覆盖了东魏、北齐统治的时空范围,且呈现出大体一致的物质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2.
<正>1986年春,喀喇沁旗驼店乡(现合并为锦山镇)西沟村村民在辟建房基时,发现一座小型砖室墓。旗文物管理所闻讯后立即赴实地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报告如下:一、墓葬位置和形制墓葬位于西沟村中一条黄土梁岗的阳坡上,东距S206公路约2公里,梁岗呈东西向,高约10  相似文献   

13.
1986年春,喀喇沁旗驼店乡(现合并为锦山镇)西沟村村民在辟建房基时,发现一座小型砖室墓.旗文物管理所闻讯后立即赴实地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报告如下: 一、墓葬位置和形制 墓葬位于西沟村中一条黄土梁岗的阳坡上,东距S206公路约2公里,梁岗呈东西向,高约10米.墓葬GPS测点为东经118°45′ 30″,北纬42°02′ 40″,海拔712米(图一). 墓葬开口于距地表约0.2米处,墓葬方向180°(图二),墓圹平面呈“凸”字形,长3.85、宽2.95、高4.15米.  相似文献   

14.
正青龙寺位于稷山县城西4公里马村,创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元、明、清历代多次重建、修葺。现存腰殿、后殿和垛殿是元代建筑,且遗存元代壁画186.08平米。青龙寺壁画在人物形象和绘画风格上,与永乐宫壁画如出一辙,同为元代壁画中的经典之作。《四海龙王众图》位于青龙寺腰殿西壁南部,画面上的四位龙王均着朝服,其中一位扶正冠冕欲行。  相似文献   

15.
磁县紧邻北朝时期邺城都城遗址,县域南部、西部的平原和岗坡分布着众多北朝皇陵及宗室等高等级墓葬,根据墓葬壁画内容和特征,本文对墓葬分型进行研究,同时对壁画内容反映的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葬俗以及民族、区域文化交流等多元文化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魏象 《东南文化》2005,(6):91-93
包括壁画在内的各种质地的文物在它们所处的环境中,通过不同的媒介与各类物质相互作用,由此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只有仔细考量这一过程,找到有效的减少、减弱与外界有害的作用过程的方法,使这种相互作用保持在对文物无损的稳定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韦正 《华夏考古》2006,(1):66-72
东晋墓葬等级制度仅限于高级官员,中下级官员至庶民墓葬等级差异不明显。东晋家族内部墓葬等级差异也不明显,但各家族墓葬的形制和规格似有一定规则,而与家族地位之高低不甚关联。东晋帝王陵墓家族墓葬化,乃当时现实政治之曲折反映。东晋墓葬制度状况与东晋门阀世族社会的现实等级差异不甚相符,此认识对东晋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祁 《江汉考古》2019,(1):81-90
本文通过对殷墟出土可鉴性别墓葬研究,认为兵器、手工工具、纺织工具、铜铃和弓形器可以作为墓葬中两性身份的标识物,共同反映了丧葬观念中的两性社会角色差异。经文献和卜辞材料印证,晚商的两性社会角色差异同样存于现实生活。部分女性参与战争、农业和手工业领域的材料证明商王朝晚期女性扮演着较为自由的角色,但她们的工作可能多是提供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07年3月,太原古交市河下村出土一座元代八角形结构的石室墓,墓顶装饰有雕刻精美的石刻,墓室墙壁绘有鲜艳的壁画。此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雕刻及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研究本地区的民俗、葬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 1989年7月24日定州市西关东街王双进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云雁开光大罐和钧窑碗交到定州市博物馆,我馆当即派人到实地调查。器物出土地点在定州市西关南、定州市砖瓦厂北侧,基为砖室,东西向,长2、宽0.82、距地表深1.34米。经清理又发现铁器4件,现将出土器物简述如下: 一、云雁开光大罐;高34.3、口径17.5、最大腹径36.7、底径15.6、厚0.9厘米。直口、园唇、短径、口沿有刀削痕,溜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最大处内收、壁形底。纹饰为墨色勾勒,肩部六条弦纹中饰以虚线弦纹,弦纹下有左右对称的荷叶纹,腹部设前后对称云雁纹,中间以山纹隔开,似大雁山间云中游,其下又饰三条弦纹。整个画面布局合理,线条流畅,色泽淡雅。釉色卵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