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波 《史学月刊》2013,(8):124-128
"考课"也称"考绩"或"考功",是中国古代朝廷对各级官员任职期间的政绩考评。考课制度起源很早,先秦时已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之制。到了唐、宋时期,考课制度不但有专门的官职和机构,还有一套完备的考课标准和程序。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元世祖忽必烈在金朝制度的基础上,采行了中原官僚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0,(6):93-93
<正>古代对官员有考课制度,并将考课等级作为奖惩的依据,类似于今天的考核、考评。唐朝时,某官员督运粮食,遭风失米,司刑太常伯卢承庆对他进行考课,准备考为"中下"。其人颜色自若,无言而退,卢承庆重其雅量,改注为"非力所及,考中中"。又见其人既无喜色,亦无愧  相似文献   

3.
常越男 《满族研究》2007,(2):68-76,90
考课制度是国家定期考察官员的制度,是清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考课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选择、取舍的过程,到雍正初年,最终确立了以京察、大计、军政考察为主体的考课制度。本文探讨了清初考课制度的确立过程,揭示了满洲贵族在制度建设方面所遵循的诸多原则。  相似文献   

4.
正一段时期以来,海内外学界对于北魏开国史的关注呈现出持续高涨之势。在我国大陆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严耀中对北魏前期制度的探讨~([1]),何德章对北魏建立之初政治和经济史诸问题的研究~([2]);到进入新世纪后李凭在"平城时代"名下展开的一系列讨论~([3]),尤其是田余庆对北魏开国前后历史的揭示和梳理~([4]),皆在以往基础  相似文献   

5.
程念祺 《中华文史论丛》2012,(3):383-393,401,402
《資治通鑑》據《魏書·食貨志》,將北魏采納實施李沖三長制的時間繫於太和十年(486),又强調去年,即485年北魏實行的均田制"恒計見口",並不是一種重複記錄。北魏立國之後,均田制實施之前,已在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逐漸實行了類似三長制的戶口和賦稅制度。均田制是北魏國家在遍佈塢壁的中原地區實行的類似三長制的戶口和賦稅制度,以取代宗主督護制。均田制實施後,北魏大部分地區的戶口和賦稅制度形式上已趨於一致。李沖三長制乃是在此基礎上,"混天下一法",將這些業已在北魏大部分地區實行的制度"明令頒佈,使它一般化"。  相似文献   

6.
考课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在唐代发展得相当完备和健全。关于它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笔者另有专文讨论,这里不赘。本文的重点,是对考课制度、政策的实施状况和客观效果,从纵的方面进行检查,力求总结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经验、教训,供治唐史的同志们参考。不妥之处,恳望教正。武德至开元一百二十余年,是唐朝奠基、持续发展的时期。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考课执行得非常有力,成效也较为显著。武德基本是一个战争年代。战争之初,李渊就已用考课手段进行奖劝。二年二月,  相似文献   

7.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在胡汉问题、南北正朔之争、皇权等因素主导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历史层面。北魏前期先祖祭祀以东庙为主,至孝文帝改革先祖祭祀制度,太庙祭祀的地位始得以凸显,彰显出北魏先祖祭祀由胡汉杂糅走向以华夏制度为主导的历史转变。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经历了孝文帝之前"天子七庙"的形成以及孝文帝以后太庙制度的确立两个阶段。中古时期宗庙制度的构建在经学理论上主要以郑、王礼说为依托,两晋南朝宗庙制度采用王肃学说,而道武帝所立太庙,分置始祖、太祖,具有缘饰经典及郑玄学说的明显迹象。此后在学说的择从上,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呈现出由兼采郑玄、王肃学说到全遵郑玄学说的趋势,并在孝明帝时期最终确立相对完备的宗庙制度。北魏以承继西晋自居,而在太庙制度的构建上,并未依从两晋南朝之制,显现出与东晋南朝争正统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北魏的宗室     
<正>前言笔者在文中对北魏后期宣武、孝明帝时期的政治史过程进行了详细探讨[1],主要倾向于关心这一时期北魏政治决策的实态,对于政治对立的意义未加以探究。本文再次关心这个问题,关注这一时期宗室的实态变化,还论及北魏前期的情况。一、北魏后期政治史中的宗室1.宣武帝亲政时期众所周知,宣武帝亲政时期是抑制诸王的时期1。孝文帝最信赖的弟弟彭城王勰,亲政伊始即归第,之后暂时复职侍中、太师,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8月16—18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漳河经济开发区召开。政治史与制度史。楼劲从四个方面论证了魏晋以来儒学并未衰落,而是不断发展并深切影响了整个社会。吕宗力考察了"太平真君"谶语在北魏政治文化中的影响。仇鹿鸣《北魏客制小考》指出北魏的客制与传统意义上的客卿名同而实异,是北魏  相似文献   

10.
北魏北齐的冕旒服章:经学背景与制度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时期出现了古礼复兴运动,其时王朝祭服深受《周礼》六冕古礼影响,为此而卷入了经学纠葛;南北朝各政权的祭服安排,还经常考虑文化竞争的需要。北魏诸臣助祭冕服,是三公衮冕八章,太常冕六章;北齐诸臣助祭冕服,是三公八章八旒、章目自山龙而下,九卿六章六旒、章目自藻火而下。这种章旒等级安排,与梁陈、与北周都不相同。汉晋以来,对《周礼》诸臣冕旒等级曾出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郑玄之说,根据"以爵不以命数"的原则来确定诸臣章旒之数;一种以《毛传》和魏晋冕制为代表,根据"各视其命之数"的原则来确定诸臣章旒,但章旒不用偶数。那么北魏北齐章旒都用偶数,就是其特殊之处。对"十二章"的章目内容,东汉永平冕制有一种处理,郑玄另有一种说法。梁陈、北周用郑玄说,而北魏北齐十二章的章目又与二者有异,来自对《伪孔传》的另行解释。本文用"特色寻求"和"新政心态"解释北魏北齐的冕制创新;进而指出隋唐冕制上承北周,不采北魏北齐,这对"隋唐制度不采北周"的看法是一条新的反证。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上看,治国有三个核心内容:任人、信赏、必罚,其实就是讲的吏治问题,吏治在历史上便是评价一个君主是否有作为,是否能够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标准。治吏之重在于考课——把握绩效评估的关键,可以说每个朝代的治吏之道都是重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本文尝试以明朝考成制度为例探索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的沿革及其现代启示的内在规律性,从而发掘对当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资治通监》据《魏书.食货志》,将北魏采纳实施李冲三长制的时间系於太和十年(486),又强调去年,即485年北魏实行的均田制“恒计见口”,并不是一种重复记录。北魏立国之後,均田制实施之前,已在中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实行了类似三长制的户口和赋税制度。均田制是北魏国家在遍布坞壁的中原地区实行的类似三长制的户口和赋税制度,以取代宗主督护制。均田制实施後,北魏大部分地区的户口和赋税制度形式上已趋於一致。李冲三长制乃是在此基础上,“混天下一法”,将这些业已在北魏大部分地区实行的制度“明令颁布,使它一般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2004年美国纽约"Ritual objects and Early Buddhist Art"展览所见画像石榻的形制规范、画像内容、图像程序、制作年代及葬具主属作了初步研究。无论形制规范,还是图像题材,抑或艺术风格,纽约石榻均具明显北魏遗风,为北魏画像石葬具典型作品,而且是北魏画像石葬具制作盛期——宣武至孝明年间(500~528年)"东园"遗物,其规格极高,应为北魏后期魏廷诏赐"东园秘器"中之金饰葬具遗存。  相似文献   

14.
六朝隋唐时期,考功郎隶属及其职掌均发生较大变化。魏晋时,考功郎掌百官考课,隶属于吏部尚书;南朝时,功论郎取代考功郎掌考课,隶属于都官尚书;北朝中后期,考功郎中掌考课百官及考试秀孝,隶属于吏部尚书;隋及唐前期,考功郎中、员外郎之隶属及其职掌略同北朝。唐中期以后,考功郎中、员外郎专掌京官与地方官的考课,策试秀孝的职责则转归礼部。六朝隋唐时期考功郎隶属及其职掌的变化,反映了尚书省机构的职能调整及选举与考课各司其责体制的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5.
前言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大同)到迁都洛阳近一个世纪,大同一直是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也是鲜卑草原民族与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交流的大熔炉.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他们继承吸收、融汇创新,创造了各种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惜于此时期的绘画作品保存极少,仅从史料考究难辨明,而考古发掘添补了这些缺憾.建国以来,大同地区发掘北魏墓葬近800座,但发现图像资料的相对不是很多.目前发现的北魏墓葬中有壁画的二座:迎宾大道北魏16号墓,大同沙岭北魏7号墓;彩绘石椁的二座:智家堡砂场北魏石椁壁画墓,雁北师院北魏宋绍祖墓.出土彩棺(或漆棺)的葬墓有九座:湖东北魏1号墓,二电厂北魏墓群37号墓,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85、M299、M253,安留庄北魏墓群漆棺画,智家堡砂场北魏彩棺画墓,迎宾大道北魏M16、M90,大同沙岭北魏7号墓.本文拟就以上材料择其要者,来探讨北魏平城时期的墓葬绘画的流行趋势,并从美术技法的角度加以分析,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祈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16.
北魏御史台政治职能考论张金龙关于北魏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的组织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笔者已作过专门考察①。北魏前期,御史台处于初期阶段,制度很不完备;孝文帝前、后《职员令》的颁布,是御史台制度完善的标志,它继承魏晋及南朝前期制度而有所变通,并对隋唐制度...  相似文献   

17.
金为加强东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对东北地区的官员管理极为重视,依据东北的特点选择官员,严格考课,并将猛安谋克这一女真族的军事组织也纳入封建考课体系内,同时强化监察制度,制定了具有东北特色的官员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张永造像是北魏武帝灭佛后的最早单体造像之一,是在《法华经》思想影响下的弥勒造像。主尊弥勒,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组合,反映了5世纪北方影响最大的"三世佛"思想;佛像背面雕刻佛传、本生等故事图像,内容选取以北魏所倡导的"孝"道精神为准则。造像沿袭了犍陀罗晚期佛像表现形式,是北魏中期中亚与我国北方的宗教艺术交流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北魏初期没有起居注官,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始设起居注令史,又仿效刘宋置集书省,兼掌起居注事,改变了两晋、南朝著作郎掌起居注的惯例。这既是孝文帝去除胡化,加强皇权控制在史官制度上的反映,也是北魏与南朝争夺华夏正统在史学上的需求。北魏后期,逐渐形成监、典、修分工合作的起居注制度,但政局动荡导致皇权涣散和集书省地位下降,起居注制度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20.
"当涂高"、"真人出"、"五胡运终"等谶的流行,反映了魏晋、五胡时期北方地区潜流涌动、易动难安的政治生态和乱久思治的社会呼声,对北魏建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考虑北魏国号及相关问题,理解当时设计施行的整套制度时,"当涂高"等谶实际是一种不可缺位的要素,其所蕴内涵之丰富深刻,所施影响之直接、重大,地位当不在经学及诸前朝典章故事之下。由于这些谶记皆可溯源至汉,所寓之义多在汉魏以来的政治正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对拓跋氏定国号和相应建制的直接影响,也就集中说明了北魏建立的思想背景之复杂,及其受华夏文化影响要较五胡政权更为深入和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