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汝松 《沧桑》2015,(2):69-73
葛洪因早年平贼旧功,东晋时被再荐重任。因仰慕交趾富产丹砂和仙药,心系丹鼎的葛洪贱求勾漏令,希求在交趾"炼丹以祈遐寿"。葛洪远赴交趾的丹道之行由于史载不一而历来颇有争议。根据《太清金液神丹经》中的《抱朴子序述》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葛洪在晚暮之年确曾不顾鄙俗毁誉而南下交趾弘道传教,对丹鼎派道教南传越南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朝于熙宁八年十二月颁布的《讨交趾敕榜》,向来被认定为时任首相的王安石亲笔"自作"。但王安石自作《讨交趾敕榜》说最早与唯一的史源,只是王安石政敌司马光所作之《涑水记闻》,又显然与宋代内制皆由翰林学士等词臣草拟的制度不合。更为重要的是,榜文以彗星天变来咒诅交趾的核心内容,不仅与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的素来主张、"最不信《洪范》灾变之说"一以贯之的思想势若冰炭;特别是与其在当年十月末答宋神宗手诏札子当中,王安石具体所论的该次彗星等天变"不足信"完全牴牾。其实是司马光等旧党以讹传讹甚至有意编造出来的"谤言谤语",目的在于丑化王安石,并非真为事实。《讨交趾敕榜》应是宋神宗本人授意词臣所作,当从王安石文集当中予以删除。  相似文献   

3.
宋朝于熙宁八年十二月颁布的《讨交趾敕榜》,向来被认定为时任首相的王安石亲笔“自作”。但王安石自作《讨交趾敕榜》说最早与唯一的史源,只是王安石政敌司马光所作之《涑水记闻》,又显然与宋代内制皆由翰林学士等词臣草拟的制度不合。更为重要的是,榜文以彗星天变来咒诅交趾的核心内容,不仅与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的素来主张、“最不信《洪范》灾变之说”一以贯之的思想势若冰炭;特别是与其在当年十月末答宋神宗手诏札子当中,王安石具体所论的该次彗星等天变“不足信”完全牴牾。其实是司马光等旧党以讹传讹甚至有意编造出来的“谤言谤语”,目的在于丑化王安石,并非真为事实。《讨交趾敕榜》应是宋神宗本人授意词臣所作,当从王安石文集当中予以删除。  相似文献   

4.
在西漢時期交趾設郡之後,其下轄縣名的沿用和變更,成爲觀察當地社會華夏化進程的重要線索。《漢書·地理志下》記載,交趾郡轄縣十:羸、安定、苟屚、麊泠、曲昜、北帶、稽徐、西于、龍編、朱。另九真郡轄縣七:胥浦、居風、都龐、餘發、咸驩、無切、無編。其中除"安定"縣屬"錫以嘉名"外,其他縣名顯然都是當地土語的音譯。據《續漢書·郡國志五》記載,後漢時期的交趾郡下轄十二縣,分別爲:龍編、羸、安定、苟漏、麊泠、曲陽、北帶、稽徐、西于、朱、封谿、望海。與西漢  相似文献   

5.
也论葛洪     
《广西史》2001年第3期发表了何忌同志《葛洪论说》一,章虽短,却很精辟,对葛洪作了独到的公允的评价:葛洪是个“批儒之儒”、“批道之道”、“认真炼丹却不服丹药”,标榜清流,“却非清谈之人”的奇人。以上几句话就把葛洪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了。末提出葛洪“也许就是玉林化的老祖宗”的论点,倒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援南征如何进入交趾郡的行军路线问题,虽然范哗的《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交趾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军至合浦而志病卒,诏援并将其兵。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  相似文献   

7.
传说上古舜帝南巡到苍梧初开岭南茶文化之源;茶之为饮,古药书《桐君录》称"广交最重"(汉置交趾部统领岭南九郡,部治所在广信县);北宋苏轼西江品茗留下佳话;清代六堡贡茶跻身全国名茶之列;百年前六堡茶驰誉粤港南洋,几度起落今再兴旺——因地而名的六堡茶,藉产地特殊自然环境与独特工艺造就的品质,柳暗花明,气韵连绵,岁月留香。  相似文献   

8.
一、缘起在道教研究史上,岭南地区早已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与重视。王承文先生有《葛洪早年南隐罗浮考论》一篇,探讨葛洪早年在罗浮山的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9.
宋人所言"汉唐旧疆"主要是随现实政治而变化的政治话语,而非实指汉唐所有直辖郡县。雍熙战争后,宋朝对外逐步放弃华夷一统话语,"汉唐旧疆"成为对外开拓和对待幽燕、西夏、交趾等问题的主要话语。到仁宗朝,其内涵基本固定为幽燕、西夏(含河西等地)、河湟和交趾。神宗继承了仁宗以来"汉唐旧疆"的话语和内涵,在此旗帜下确立了以恢复河湟、西夏、幽燕和交趾为目标的整体开边计划,实施了对河湟、西夏和交趾的恢复行动,各地开边活动相互联动。可见"汉唐旧疆"又不只是一种政治话语,同时也是具有执行意义的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10.
唐宋時期邕州入交三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史》记载,中国在唐代以后,曾发展出十六道通往交趾的水陆交通路线,可惜史书并无具体行经路线的说明。本文透过文献记载,考证出当时邕州进入交趾的三条主要交通路线。受到桂西山脉的环境限制,这三条道路大致沿着明江、水口河及平而河三个河谷平原前进,作者因此分别称之为:明江道、水口道与平而道。文中除对三条路线具体描述以外,也对中国与安南重要边境城市"永平砦"的形成背景、功能、存续时间及确切位置,详加考证与说明。  相似文献   

11.
大凡有山有水的地方,必定少不了洞。"通天飞瀑"位于富阳市胥口镇岩石岭,原名葛仙洞,因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曾在此炼丹而得名。洞中有一条落差达120余米的飞瀑,气势如虹,如从天上倾泻而下,是华东地区唯一的洞中飞瀑,因此该景点后来又更名为"通天飞瀑"。  相似文献   

12.
正道教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本土宗教,以"符箓"作为传道修持的重要手段。符箓,亦称符字、墨箓、丹书。符箓术起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在长期的传习符箓术的过程中,道教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难以数计、样式众多的符书。其中最为神秘、尊贵的是"五岳真形图"符。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遐览》中云:"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  相似文献   

13.
秦汉之际赵佗建立南越国,先臣服汉朝,后称帝,《史记》《汉书》认定其为汉朝的诸侯国。汉晋时"南越"成为岭南和交州地区的地理概称。安南自主建国后,宋朝以"南越王"封赠安南已故国君。从舆地沿革的角度,中越古代学者均认为安南国继承了秦象郡即南越国一隅,亦即汉交趾、日南、九真三郡。阮福映取得安南国统治权后,请以"南越"为国名,嘉庆帝以"南越"牵涉赵佗南越国,予以拒绝,赐名"越南"。阮朝嗣德帝修《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以南越国为"非正统",否定了前朝确立的安南国和南越国在国统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正>山戎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支曾经相当强大的部族,早于东胡。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时期,早在虞舜时期即已经存在,这在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大戴礼记·五帝德》载孔子谈论舜时说:"(舜)南抚交趾、大、教,鲜支、渠度、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羽民"《史记·五帝本纪》记"北逐荤粥",对"荤粥"《索隐》注为:"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日山戎,亦日薰粥,夏日淳维,殷日鬼方,周日獗狁,汉日匈奴。"可知山戎同发、息慎(即肃慎)同为  相似文献   

15.
彭直 《文献》1999,(4):223-228
葛洪是两晋之际的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晋书》本传说:"(葛)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据王明先生统计,葛洪著述见于各书所涉及者即达60余种.  相似文献   

16.
正《稚川移居图》表现的是东晋著名中医药学家葛洪移居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上还有倪瓒、陆居仁、陈则、韩性、乐远、陶复初、钱岳等7人的题跋,据介绍,这7人都是与元代画家王蒙同时或稍后的大学者、大画家或大诗人。此外,《稚川移居图》上还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近20余枚收藏印,极为珍罕难得。王蒙共画了两幅描述葛洪移居罗浮山的画,还有一幅《葛稚川移居图》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是中国画表现山水技法创新的一  相似文献   

17.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趾地区就成为汉帝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后300余年间,两汉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始终维持对这一地区稳固的郡县统治,不仅因为她于此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合理经营,也与通过各种途径徙居交趾的内地移民有着重大的关系。随着大量内地移民落籍交趾三郡,同时伴随移民而带来的中原内地文化在南部边疆的全面传播,及其对当地土著文化的整合,为交趾地区统一于两汉王朝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促进了该地区与中原内地整体发展的不断加强,从而使交趾三郡成为汉帝国不可分割的南部边疆。内地移民是汉代南部边疆开发的生力军,是交趾三郡统一于汉王朝多民族国家整体的主要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青秀山风景区的源流久远。据《宣化县志》和《南宁府志》记载,于东晋时已有葛洪弟子罗秀在撷青崖上的“丹岩”洞中炼丹,至唐代以后,青秀山上才逐渐建有庙宇。  相似文献   

19.
葛洪论说     
何忌 《广西文史》2001,(3):31-31
本刊本期发表的原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长何忌同志《葛洪论说》一一诗。主要是为了引起大家对葛洪这一与北流勾漏洞、贵港南山寺和桂平白石山有关联的历史人物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史料不多。疑点却不少。比如:有没有个勾漏县?葛洪是否到过勾漏洞?他对玉林化的影响如何?等等,希望对这些问题有研究的朋友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20.
风格的融汇:刘承林木雕品读风格,原以论人,指人的风度与品格,东晋葛洪在《抱朴子·行品》中曰:"士有行已高洁,风格峻峭,哺傲偃蹇,凌侪慢俗",稍后,扩大用以文艺评论,指文艺作品体态方面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