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惠群 《丝绸之路》2013,(16):13-14
中华玉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静宁县博物馆珍藏的大批古代玉器特色鲜明、品类繁多,以"静宁七宝"为主的齐家玉器是我国西北早期青铜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关注和重视,有利于进一步探究齐家文化特征,齐家玉器价值、地位,中华玉文化起源、发展、传播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花厅墓地出土玉器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自身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两部分。长方形钺、环璧类玉器和各种耳饰,应是大汶口文化的自身因素。刻有神徽的玉琮、琮形管、玉璜、玉梳背、刻有神徽纹样的玉锥形器和有段玉锛以及多数串饰,则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花厅墓地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海岱地区玉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尚未形成独立的玉器文化体系。到花厅墓地时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在良渚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形成以玉钺、大型玉刀、各种环璧、牙璧及梯形绿松石耳饰等为基本内容的海岱系玉器文化。这一玉器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玉器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存主要包括桂圆桥一期遗存、宝墩文化(三星堆一期文化)以及之间的过渡遗存等几个阶段。宝墩文化三期以前的史前聚落多分布于平原北部、西部至西南靠近平原边缘地势相对稍高的地带。平原腹地则多为宝墩文化三、四期的聚落。宝墩文化时期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黍、粟和饲养家猪,有别于桂圆桥一期以种植黍、粟为主的生业方式。宝墩文化四期之前大型聚落群与小型聚落的基本结构并无根本性的区别,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显赫物品或随葬品,尚无明显的分级、分层证据。至宝墩文化四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墓葬开始随葬有骨饰品、石工具或玉器,群体内部出现了分化,开始出现拥有一定权力的特殊阶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几个侧面管窥了围绕石峁遗址和石峁文化年代等议题的研究理路及所反映的问题。内容涉及石峁文化与"夏代(夏时期)"对应的逻辑问题,石峁文化的绝对年代推定,石峁玉器尤其是牙璋年代的再探讨,石峁遗址石构建筑出土玉器与石雕所反映的石峁遗存的文化属性问题。作者指出,石峁遗存的年代下限应晚至公元前1600年前后或更晚;目前所知的石峁遗存,至少是两个不同的人类群团的遗存。  相似文献   

5.
宋爱平 《中原文物》2004,1(5):46-58
相对于史前时代而言,郑州商城出土的商代玉器总体水平并不是很高,种类和数量也不是很丰富,但却代表了我国玉器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商城玉器仍然以礼器为主,某些武器仪仗类玉器比较发达,装饰品比商代以前明显增加,尤其是柄形玉器运用非常普遍,这都体现了商代前期玉器的鲜明特征.洛达庙三期及南关外期时,商城玉器不但很少,而且残小.到二里岗下层一二期时,玉器种类数量逐渐增加,至二里岗上层一期时达到了最顶峰,在二里岗上层二期又迅速减少.商代人民公园一期时商城玉器出现了第二个高峰,人民公园二期又一次衰落.郑州商城各期玉器数量、种类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商城文化的兴衰以及商人在郑州地区统治范围的变动.  相似文献   

6.
在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库房的清宫旧藏玉器中,有一批15-18世纪时期中亚、南亚、西亚至东欧地区制作的玉器,它们大多用料上乘、风格独特,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即乾隆、嘉庆年间,经由新疆地区传入清代宫廷。除了中亚玉器多光素外,其他地区玉器多雕琢花叶纹,当代艺术史界通称为"伊斯兰玉器"。经初步整理和筛查,梳理出两岸故宫藏乾隆、嘉庆款伊斯兰风格玉器31件。本文拟从玉料、器物造型、纹饰及工艺特征、御题诗、款识等角度,对其是否为伊斯兰玉器加以辨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殷墟妇好墓玉器切割技术的研究情况。殷墟晚商时期玉器开料以锯片切割技术为主。二次加工中,存在一类携带解玉砂的、硬度和韧度都较高的线状工具,被用于镂雕等工艺。另外,解玉砂技术在殷墟晚商时期可能已产生变革。  相似文献   

8.
方刚 《四川文物》2013,(1):36-44
晚期巴文化是指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以巴族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晚期巴文化出土玉器数量较少,集中分布在少数较大规模的墓葬中;玉器种类较少,具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晚期巴文化玉器的不发达与同时期的周边考古学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这表明在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有限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对于本地经济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社会文化各方面.  相似文献   

9.
胡苗 《东方收藏》2023,(12):12-14
“春水”玉是我国辽金元时期深受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类经典玉器,其以“春捺钵”狩猎场景为创作题材,造型精致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对后世玉器制作影响深远。文章以金元时期“春水”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按照功能和图式进行分类,并从游牧民族的狩猎尚武民族精神物化、文化融合符号以及佛教文化元素的汇入三个角度深入探讨金元时期“春水”玉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彩陶与玉器是史前时期中华文明起源史中重要的文化特征。本文以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为中心,探讨了史前时期中国南北、东西地区文化交流、融合在彩陶与玉器相互关系上的反映。进一步说明彩陶与玉器组合背后的精神内涵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乾隆皇帝对玉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不仅亲自指导当时玉器的生产制作,而且倡导兼收并蓄,治玉时吸收古代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挥地方工艺特长,制作了大量的时作玉和仿古玉,将宫廷玉雕推向了集大成的历史高峰。我们常常称这一时期的宫廷玉雕为"乾隆工"。本文重点剖析了乾隆时期宫廷玉雕的工艺特征,诠释了"乾隆工"玉器的概念及其在玉料、工匠和设计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薛家岗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采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微痕观察,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分析仪器的物相测试,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博物馆所藏的127件薛家岗玉器的表面加工微痕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薛家岗玉器大多光素无纹;玉料主要以闪石玉为主,结构普遍较粗;开料以线切割技术为主,片切割技术为辅;钻孔主要为两面对钻,工具有实心钻和空心管钻,孔壁常留有螺旋钻痕和对钻台痕;玉器整体经过打磨抛光工序;出现了破裂玉器的接合修复技术;薛家岗文化晚期出现了镂空技法、减地浅浮雕技法以及阴线刻技法,体现了玉器制作工艺的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13.
以虎为母题的玉器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一定的数量,本文对这类玉器做了梳理,将其分为虎面形或虎面纹玉器、片雕玉虎、圆雕玉虎和虎纹玉器等四类,分别就其造型工艺、纹饰特点、时代风格和文化含义做了归纳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妇好墓出土圆雕玉器的观察和微痕分析,讨论了开料、减地和打磨、阴刻、钻孔、透雕和掏膛工艺,发现殷墟晚商时期已经发生旋转砣具、解玉砂及"线锯"等关键性玉器技术变革,同时钻孔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圆雕玉器的制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殷墟晚商时期,玉器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纹饰系统。崧泽文化的纹饰以刻划在陶器上的编织纹为主,显示出一种自然朴实的"崧泽风格"。而良渚文化的刻纹玉器自始至终是以神人兽面纹为主题,力图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观念,表达的是非日常普通事物,兹名之为"良渚模式"。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纹饰系统,在经过分析和比对之后,显示有些纹饰或组成元素前后相承,在陶器、玉器上交替使用,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符号,其象征的内涵意义也随之转变,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玉器在中原地区直到仰韶文化晚期才开始出现,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数量和种类不断丰富,龙山时代进一步发展。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玉器大多来源于周边地区,且不同时间玉器的来源地域并不一样,仰韶时代主要来源于红山文化和崧泽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主要来源于大汶口文化,龙山时代主要来源于山东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传播之路也是礼制的引进之路,通过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不断引进,中原地区的礼制也在不断地整合、完善,最终形成了二里头文化比较完备的玉礼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王长明 《北方文物》2020,(1):3-20,F0002
2016年对北山洞遗址的发掘,共清理灰坑3座、灶址16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1800余件。依据层位关系及出土遗物特征分析,该遗址可分为六个时期文化遗存。第一期文化遗存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加工包含石片工业和石叶工业两种类型,剥片技术以锤击法为主,工具加工多采用打制修理技术。第二至第五期文化遗存属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以细石核、细石叶等细石器工艺为主,剥片技术包括锤击法和间接压制法,工具加工多采用较为精细的压制修理技术。第六期文化遗存应与早期鲜卑遗存有密切关系,年代为东汉时期。北山洞遗址的发掘对大兴安岭东麓山区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纹饰系统。崧泽文化的纹饰以刻划在陶器上的编织纹为主,显示出一种自然朴实的"崧泽风格"。而良渚文化的刻纹玉器自始至终是以神人兽面纹为主题,力图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观念,表达的是非日常普通事物,兹名之为"良渚模式"。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纹饰系统,在经过分析和比对之后,显示有些纹饰或组成元素前后相承,在陶器、玉器上交替使用,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符号,其象征的内涵意义也随之转变,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89年南阳麒麟岗西汉墓M8出土了一件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减地阳线纹的玉鹰残件。根据其他遗址出土或传世的类似形制遗物,对这件器物进行研究性复原。复原后发现该件玉鹰为目前已出土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尺寸最大的圆雕玉器,为探讨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说起扳指,就不能不提中国渊源流长的玉文化。从文化时期起,人类就已经认识到并使用美丽的石头作为装饰品和礼器。玉器在古代有很多种,以地方玉、和田玉、岫岩玉、玛瑙等为主。古人贵玉,玉被用于饰物、器具、乐器、钱币的制作以及礼仪、祭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