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本简化的年谱让我惊诧不已的,是罗隆基写于1965年的年谱。我管它叫"简化年谱",因为年谱简化到一年的事情只用一两句话概括。内里完全看不出罗隆基的行踪,仿佛只剩下一副骨架子,许多年份  相似文献   

2.
“天元甲子”纪年,见于大足石刻妙高山和福安桥石窟的三则造像题记。如妙高山的“三教窟”题记是:“东普攻镌文仲璋……天元甲子记”(图一)。此外舒成岩第3号窟的题记是:“天元起运初春上元……伏麟镌龛”。这“天元甲子”究竟是历史上何代帝王的年号,过去一直未得其解,今考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问:什么是陶瓷的款识,有哪些种类? 答:款识是写在陶瓷器底部或其他部位的一种年号或厂家的标记,如北宋瓷器有“景德年制”款,系公元1005年到1009年的制品,“葛明祥制”系清代陶瓷艺人葛明祥所制。前者是标明年号,后者是标明厂家。陶瓷的款识大致可分为纪年款、室名款、吉言赞颂款、花样款及陶人款。纪年款是明清以来最常见的一种陶瓷款识。纪年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时君的年号和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  相似文献   

4.
周到 《中华遗产》2009,(5):14-15
我国的传统纪年,源远流长。除大家普遍熟知的干支纪年法之外,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若干种纪年方法,主要有元首名号纪年法、谥号与元首在位期间改元相结合的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国号纪年法、政体纪年法和用传说或历史人物纪年法等等。其中,用谥号、庙号、年号等纪年的方法均首创于中国。据历史学家们研究发现,在汉武帝以前,中国主要采用包括谥号纪年法在内的元首名号纪年法,历时一千四百年以上;其后,我国则主要采用年号纪年法,历时两干多年。由此可知,年号纪年法和谥号纪年法是中国元素含量最高的纪年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元代银锭,分有铭文和无铭文两类。有铭文的在年代标注上分三种情况,一是年号纪年,二是干支纪年,三是无纪年。我们根据实物和文献,考证一下元代银锭上干支纪年的具体年份。已发现的干支纪年银锭有:1."山东东路,宣科(课),庚子,益昌库官,李孙,库子官刘,王荣,匠张X"。2002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出土①。2."辛丑年,真定路,盐榷胡囗,库使孙向,库副冀田,匠囗囗"。2002年新疆博尔塔  相似文献   

6.
辽代的纪时法建立在中原历法基础之上,由于史料缺略,其记载多见于金石文字中,但其种类繁多、错误不断,究其原因,是碑志铭记的作者多为下层知识分子。辽代的纪时法由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和纪时法四部分组成。纪年法主要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还有十二辰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和生肖纪年法;纪月法分为:四季纪月法、序数纪月法、十二支纪月法、干支纪月法、律吕纪月法、专名纪月法及其他异名纪月法;纪日法共分为干支纪日法、蓂荚纪日法、月相纪日法和五行纪日法;纪时法有三种:地支纪时法、特殊的天干纪时法和干支纪时法。对碑志铭记中的纪时法进行研究,对了解辽代"纪时内容"作用巨大,也能纠正因碑石残泐而产生的误释现象。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多次发现“缘禾”年号,最早的在缘禾三年,最晚的属缘禾十年。与这些文书同墓出土的有“真兴”、“义和”年号,分别为十六国时期夏赫连勃勃、北凉沮渠蒙逊的纪年,可以断定缘禾纪年与此约略相近。综纳关于“缘禾”年号的讨论,其干支正好与北魏“延和”年号相符,一度管辖高昌地区(今吐鲁番)的北凉曾奉行北魏正朔,“缘禾”,是“延和”的不同写法。本文拟对高昌地区奉行缘禾纪年的时间及有关史实试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干支纪时与古籍整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纪时方法.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天干顺序的单数与地支顺序的单数、天干顺序的双数与地支顺序的双数,依次排列组合出六十种不同的配置形式,然后再依次循环,周而复始,以至无穷.由于甲子分别为天干、地支之首,所以一般把一周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由于这种排列组合的方式是固定的,所以十天中的每一“干”在一周中可以配置六次;十二地支中的每一“支”在一周中可以配置五次,因而出现了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从天干说,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从地支说,有甲子、戊子、庚子、壬子,却永远不会出现甲丑、乙寅、丙卯、丁辰等等天干单数与地支双数或天干双数与地支单数相互排列组合的配置情况.所以,六十甲子中的每个“甲子”的干支是固定的.  相似文献   

9.
新书微讯     
大家-2《甲午两甲子:忆与思》内容简介第二本《大家》MOOK的主题是"甲午两甲子:忆与思"。今年是甲午年,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距今整整两个甲子了。岁月远去,伤口也渐渐抚平。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为什么失败,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努力为什么没有成功,却是中国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纪念甲午战争两甲子的宗旨所在。第二本《大家》由著名近代史学者姜鸣担任主编,并邀请到宗泽亚、张鸣、雷颐、马勇、姜  相似文献   

10.
从率先以"禅让"模式完成王朝更替的魏晋时期开始,王朝国史书写的实践是"禅让后起元",即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而以刘宋大明年间的徐爰撰修国史为转折点,在南北朝所实践的国史书写之中,都出现了起元"前移"的显著变化。即自本朝开国之君创业伊始,就废弃前朝年号纪年而行用本朝之纪年,并无须等到"禅让"完成。这显示出虽然"禅让"的王朝更替模式未变,但南北朝的皇帝权力起源在"正当性"上相对于魏晋时期发生巨大转换。"创业之主"取代"前朝功臣",即"创业"这一暴力成就本身,取代对于前朝而言的"功业",成为此间皇帝权力起源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1.
蒋鹏举 《文献》2004,(4):193-198
为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作年谱,始于清朝.清人作有两部,一是王瑞国编《瑯玡凤麟两公年谱合编》一万余字,相当简略;一是钱大昕编《弇州山人年谱》,不足一万字,简明而有法度,但仅叙述了谱主行踪的大略.现代人又作有两部,一部是徐朔方先生著录在《39种晚明曲家年谱》中的《王世贞年谱》(以下简称徐谱);另一部是郑利华先生著的《王世贞年谱》(以下简称郑谱),两书均于1993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12.
吴薇薇  吴晋生 《安徽史学》2004,(2):103-104,90
周成王"三诰"年代之谜在于成王有两种纪年,即即位纪年与执政纪年;而"三诰"使用的是执政纪年.因此,"三诰"中的"惟7年"是成王执政7年,也就是成王即位14年,转为公历是前1031年.查核<史历表>,其年月日和月相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3.
《九灵山房集》的乾隆刻版在不长时间内三次刷印,后印本对集前的《年谱》作了相当大的改动,这种改动的深层动机,是编谱者戴良后裔为彰显先祖遗民品节的苦心所致.金华丛书本的后十一卷来源于四库本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使用年号纪年的起始时间,历史文献记载十分模糊,作者推测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此前武帝建元至元封诸年号,都应出于事后追记,主要用于史官记述往事。这一点也许还需要进一步检验,但《史记·封禅书》清楚记载中国历史上首次用年号来追记以往的史事,系首倡于汉武帝元鼎三年,武帝初年建元、元光、元朔、元狩这几个年号,即拟定于此时。因此,后代流通的带有上述年号的器物,均应出自赝造。本文即基于上述认识,对近年出现的所谓汉元朔五年弩鐖郭铭文加以辨析,逐一指证其荒谬。  相似文献   

15.
年号是用以纪年的名号,它的制定是古时历代帝王的大事。以两宋时期为例,三百多年间,在位帝王先后有18个,年号共计57个,众多的年号并非一群简单的文字符号,里面蕴涵的学问颇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16.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7岁的末代皇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监护下退位,按照民国政府给予的《清室优待条件》,继续生活在紫禁城北部的后庭中,并沿用宣统年号,称为小朝廷。逊帝溥仪不甘心失去江山社稷,一心想复兴大清帝国,重登皇帝宝座。从宣统十四年(1923年)七月至九月,溥仪先后共41次赏溥杰昭仁殿珍本古书210部,几乎全是宋本精品,包括宋本199部,元本10部,明抄本1部。一、昭仁殿天禄琳琅所藏宋、元珍本清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弘历命内值诸臣点查宫廷秘藏图书,选择其中的精品善本进呈御览,收贮于乾清宫东之昭仁  相似文献   

17.
沈约与《今本竹书纪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今本竹书纪年》真伪和作者 ,学界有争议。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顶格书写的纪年条文 ,二是低一格书写的注解性文字 ;三是用小字或双行书写的明显属于注文的文字。后人的整理与之相应也包括这三个部分。经过具体分析 ,可以认定《今本纪年》的整理者是沈约。  相似文献   

18.
宜州市中山公园的一面方碑所刻孙中山年谱未曾为学界关注,1998年编纂的《宜州市志》也没有著录。该石刻年谱以民国纪年编年,在众多的孙中山年谱中独树一帜,凸显了年谱编撰者的革命情怀。年谱的內容虽然简短,却可以补令人所作《孙中山年谱》之缺,是值得关注和保护的一件革命文物。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因搜集近代史料,见到"介夫年谱"稿本.作者胡晋柱,字国卿,号介夫,清绩溪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为贡生,后曾捐任江苏江阴县丞,死于光绪年间.生前自写"介夫年谱"(未刊行)至五十岁,有三万余言,对太平军事记载特详.徽州为天京外围,是捍卫天京的重要根据地.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的十余年中,太平军时出入徽州,有很多重要将领都曾到过这里.而"介夫年谱",除同治二年(1863)作者因事离徽去浙,对徽事记载较少外,其余都很详细.自然,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的作者,对太平军是有很多诬蔑之处的.但在这稿本里,却可使我们  相似文献   

20.
盛菊 《安徽史学》2005,(5):116-120
胡适在撰写年谱的学术活动中,就年谱体例的发展与创新、年谱的功用与价值、年谱与传记的关系等问题,形成了丰富系统的思想,并对年谱体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认为年谱应该揭示谱主学问思想的变迁沿革与发展脉络,总结其学术地位与学术贡献,年谱不仅要记述谱主的成就,也可以进行评判与批评,指出他的错误与短处.胡适总体上是将年谱视为传记之一种,但也注意到年谱在内容、体例、功用等方面与一般传记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