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40年11月底,黄桥战役后会师于苏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向驻守在淮安、宝应间的国民党军和地方保安部队发起作战行动,史称"曹甸战役"。该战役是抗战期间中共军队主动攻击国民党军队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作战。1939年6月后,中共认为国民党投降的危险迫近,而投降的直接准备就是反共。这个看法一直持续到曹甸战役的发生。"克服投降危险"就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自己规定的核心任务。对于国民党"投降"的危险性与严重性的判断,是中共发起主动进攻合理性的依据。曹甸战役就是在反对可能的日蒋联合剿共的极严重危险下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郑学富 《纵横》2011,(10):53-55
台儿庄战役中,曾有一位“敢死队长”,他率领40多位战士冒死杀敌,最后活下来的仅3人.他有幸成为存活者之一,并活到了97岁高龄。但是他的这段经历却被历史的烟云尘封了半个多世纪。如今让我们拨云见日,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  相似文献   

3.
古代蜀道的“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马滩秦墓出土木板地图已经可以看到道路和关隘的显示,足见关隘对于交通路线的关系,很久以前就受到重视。古代蜀道的"关"是当时交通规划和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交通控制和交通管理也因此得以强化。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工作应当以对蜀道文化遗存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为基础,蜀道的"关"的历史存在和文化意义,自然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蜀道的"关"的研究、复原和开发,也会有益于现今相关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吐谷浑是中古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其本为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永嘉乱时,"始度陇而西",通过"兼并羌、氏",形成一个地处西北边陲,"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的政权,其政治中心是伏俟城,即东距青海湖约15里的今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菜济河南的铁卜加村。本文以临津关为切入点,探讨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对吐谷浑的政策以及隋朝和吐谷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契丹藏》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佛教文化典籍,它的刊印与流布是辽代中晚期社会文化与宗教活动中的一件大事。涿州歧沟关天王院遗址出土的《新赎大藏经建立香幢记》刻石的题记文字,透露了有关刊印大藏经的一些信息,为研究辽代燕京地区的历史和寺院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6.
一个白雪皑皑的早晨.枪声稀寂。突然,一个捆扎结实的包裹从天而降,坠落在一堆鹿砦旁。  相似文献   

7.
位于广西北流市西的文物保护单位天门关,初名桂门关。然自唐宋谪官墨客诗文污名为"鬼门关"后,传讹于世,甚至屡为以讹传讹之史志正说,更为坊间津津乐道。本文溯及天门关本源,辩析其传讹始末,还原其本来面目,以正史实视听。  相似文献   

8.
曹甸是苏北宝应县东北的一个集镇,当年,这里曾经爆发了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部之间一场战役。曹甸战役从谋划到激战,乃至结束,我军指挥部内部有过多次争论。1940年下半年黄桥决战胜利,八路军与新四军胜利会师,使华中敌后形势有了好转,但兵败黄桥的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退至兴化、曹甸、东桥地区后,反共之心不死,积极构筑层层防线,企图截断苏北和皖东新四军、八路军联系;东北军霍守义部112师共4000多人,以"武力调停苏北摩擦"为由,从山东南下苏北,并已进至淮阴以东苏家咀一带,即将同韩德勤部会合。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要想在苏北立足并开创抗战局面,势必要与韩德勤部再决一战。  相似文献   

9.
“陈仓渭水道”是古代出入关陇的狭道,为笔者1985年提出。该道起于关中平 原最西端的要地陈仓,大体上傍渭水漕运西行,至陇右重镇上卦,途中又经吴紫、麦积山等与南 下入蜀的“陇蜀道”相接,有着沟通陕、甘、川交通的联系功能。三国时期,曹魏集团曾利用该道 出奇制胜,成功地击败了陇右氏、羌、胡等少数民族的反叛,并于公元 228年夏月在蜀相诸葛亮 首次北伐中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街亭战役中取胜,为维护陇右地区的安定,起到过重大的历史作 用。  相似文献   

10.
参军抗美 "从东北,到西南;从高原,到海边,愤怒的声音连成一片,热血的青年纷纷参战……"这是我参军后最爱唱的一首歌。美帝侵朝战争爆发后,全国青年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参军热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对位于宾县满井镇卜家口子屯东北约1公里处的索离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房址3座,获得了一批重要文物。本文认为索离沟遗址与已知的庆华遗址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属一种新的考古文化,年代相当于战国~西汉时期;并认为,索离沟及庆华遗存就是古索离人的遗存,而索离沟之地名与索离沟文化遗存之属性完全相合,是古索离人的"化石"地名。  相似文献   

12.
1945年初,新四军为扩大苏中根据地,缩小敌占区,求得苏中军区机关驻地更稳定,并配合准南我军反“扫荡”,决定在主力渡江南下苏浙前,发动沙沟、崔垛战役。2月22日(农历正月初十)晚,收复沙沟的战斗打响。当晚夜色昏暗,西北风呼啸,天气异常寒冷。担任主攻的新四军1师教导1团1营和3营指战员分乘小木船、草筱子,由南北两路破冰前进,迅速登陆。  相似文献   

13.
杜蔚 《陇右文博》2001,(2):74-77
1984年在定西县巉口镇北一公里处的定西地区巉口林业试验站院内出土了一方元代八思巴“扬威征行义兵万户府”的铜印,印呈正方形,边长8.2厘米,厚1.7厘米;梯形纽高7.6厘米,下宽4.5厘米,厚1.8厘米,上宽3.7厘米,厚1.4厘米。印背右侧阴刻“扬威征行义兵万户府印”10字,左侧阴刻“中书府部造”及“至正廿一年十月日”13字。此印1996年经国家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物,现收藏于定西县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胡博 《中华遗产》2015,(1):132-145
我时常在想.历史来自哪里?亲历者的回忆.知情者的记述,让事件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却也可能因为遗漏、因为回避而语焉不详。有时很“幸运”,历史的旁证甚多,报道、档案拨云见日般涌现出来,可能抹净化过妆的面孔,却也可能为其罩上又一层面纱。无论如何,历史不能画地为牢,历史需要去细读。  相似文献   

15.
王鹏 《炎黄春秋》2007,(9):72-73,76
《大公报》渝馆总编辑王芸生撰写了一篇题为《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的社评,发表在1941年5月21日的《大公报》重庆版上。为此,当时正在重庆的周恩来同志连夜疾书一信致《大公报》负责人,对社评涉及的在山西南部中条山战役中,有损八路军的言论给予澄清。由此引起了的“笔墨交锋”,曾经轰动重庆城。  相似文献   

16.
曹甸战役,是1941年11月中旬成立的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组织的第一个战役。其背景是1940年10月黄桥决战后,国民党苏鲁战区副总指挥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纠集余部两万人退守曹甸、车桥、兴化一线,依托坚固据点继续与我为敌,并与向我皖东进犯的国民党顽军相策应。  相似文献   

17.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业 《考古》2012,(3):59-69,109
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首次交融联系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所处的新时代即为庙底沟时代。总体来看,庙底沟时代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对外强力扩张影响下形成的,其到来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肩水金关汉简涉及到了西汉太常郡,太常本为职官官名,吕后六年(前182年)长陵置县即为太常所辖,后陵县既多,渐为郡级政区,直至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不再领县。虽然此郡未能与西汉时期相始终,但已具备郡级政区的基本功能,且有边界和实土,是西汉时期的特殊政区。  相似文献   

19.
仰韶文化半坡与庙底沟两类遗存是平行发展关系,还是前后发展关系,是学术界长期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反映在彩陶纹样方面,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半坡类鱼纹和庙底沟类花卉纹研究上。表面看来,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纹样,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承袭关系。但实际上,鱼纹和花卉类纹样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而是有着密切的演变关系。本文从仰韶文化鱼纹的时空演变入手,对庙底沟期彩陶的起源再做探讨,进而认为仰韶文化半坡期与庙底沟期是同一文化前后相继的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万历二十年,由于日本大举入侵朝鲜,朝鲜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为国计民生,朝鲜主动向中国提出开设“中江关市”要求。中江关市开设后,对朝鲜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在朝鲜的一再坚持下,中江关市最终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关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