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在武汉的这30年,我主要做了三件事。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在武汉的整个发展过程,实际上可以说是见证了内陆特大中心城市武汉30年来的巨大变化。30年前来汉,30万起家成立汉港合资公司我应该是来内地做贸易比较早的一批香港人。早在1984年,我就已开始从事一些把香港的建筑材料卖到内地的贸易。当时内  相似文献   

2.
<正>武汉是我梦想开启的地方,这座中国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特别大气,特别令我敬佩的是百多年前,正是在这个城市,打响了举世震惊的首义"第一枪",使千年帝制轰然倒塌。武汉有"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我要在这里实现我的"赛马梦"。看好在武汉投资前景我从小在香港长大,在来武汉之前,我对武汉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与沈阳很像"。我也听说过"大武汉"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祖籍是广东汕头,虽不生长在武汉,但武汉应该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热爱她,不喜欢人家说她不好。在一些国际交流场合,当一些不了解武汉的人想当然地说武汉不好的时候,我感觉就像别人在说自己的家乡不好一样。这个时候,我一定要站出来,和别人辩明事实,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武汉,一个可爱的武汉,一个美丽的武汉,一个每天都在进步的武汉。1993年,在武汉市政府的招商引资之  相似文献   

4.
正江苏无锡钱穆先生(1895-1990),一代鸿儒,自学成才,兼涉四部,尤以国史名家;从教历小学、中学而大学,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有教无类;于风雨飘摇中坚守与阐扬中国文化,尊之者以为朱子以后一人而已。笔者读钱穆书有年,沉醉其中,拟发掘钱穆在中国近代史书写中所体现的"学术精神"。我之所谓"学术精神",旨在彰显如影随形地"指导"其作出历史判断、进行历史书写的学术理念、价值观与人文意识。  相似文献   

5.
<正>价值认同感让我与武汉结缘199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开春之际,邓小平从武昌到深圳一路南巡。武汉随即被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这意味着,武汉站到了中国第二轮改革的潮头。这一年,香港新世界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裕彤先生北上武汉,放眼张公堤外的荒野说"可以在这里建一座新城",从此开启了汉港深度合作的先河。这一年,我加入了新世界集团,并因此  相似文献   

6.
思考了几年、又忙碌了一年多,《百姓看武汉》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编辑这一套丛书,缘起于一些热爱武汉历史与人文的普通市民。我通过“汉网论坛人文武汉”,与他们相识、相知。这些人大多都不是文史专业工作者.因为钟情于武汉的历史文化.他们常常利用休息时间,默默地在武汉的街头、巷尾进行着历史的新发现。尤其令人敬佩的是.随着武汉城市建设的加快,每一条老街拆除之前,每一座老宅倒下之前,甚至每一条街区改造之前,都会有他们的身影在其中,他们用自己的镜头和视野为武汉的城市建设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就是在这种寻访和纪录的过程中,他们有了很多的发现和地方文化的挖掘,让被人们遗忘的历史的遗迹与残存重新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武汉出生的港商,在祖国改革开放初期率先从香港返回大陆投资,在家乡武汉成立了“香港鸿昇轻化工有限公司”.这是武汉乃至中南地区的第一家香港独资企业,如今它已经走过了初创时的起步艰难,步入了成熟稳定期.回想这十多年的创业历程,我不禁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8.
香港实业家林兴识先生拥有众多的头衔———香港源兴铁仓有限公司永远董事、总经理;香港源兴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源隆钢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所属的公司包括酒店、房地产、钢铁、运输、国际贸易、股票买卖等,生意网遍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香港及中国大陆。其中他对武汉是情有独钟,个中渊源可追溯至几十年前。一林兴识出生于广东潮州,1950年,18岁的他没有像他的兄弟们一样去澳洲、美国留学,而是考入武汉的中原大学(现为中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先在会计专科任教…  相似文献   

9.
1938年夏,我奉贺耀组电召,从上海经香港飞抵武汉。贺耀组原在南京政府主持参谋本部工作,抗战初期曾出任赴苏联特使,1938年转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他是蒋介石嫡系的留日派老军人,与何应钦、朱绍良、谷正伦等同时入日本士官学校。他是我的湖南同乡,比我大19岁,我们相识于南京。他所以电召我到武汉,是因为军委会已经知道外交部玩弄的戏法,我与阎宝航等四人被困在上海不能去苏联赴任,而恰好他需要我协助他办一件首创的大事,于是急切地电召我到武汉。这是一件绝密的有冒险性的工作,即首次建立不属于外交范畴的军事情报交换。我这个尚未赴任的…  相似文献   

10.
在喜迎香港回归四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昨天我们欢度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今天我们又在这里成立香港国酒茅台之友协会。香港茅台之友协会的成立,是我公司历史上,也在香港历史上、在我国白酒史上和酿酒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必将对促进香港和祖国大陆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我公司的发展和贵州茅台酒品牌的提升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第一手的华侨文献和档案史料,试着考辨林和坂的移民路线及与黄敏公司的关系、林秉祥和丰轮船公司的创办时间、"急公好义"匾的由来、武汉合唱团在新加坡义演的历史等,以补充一些当年华侨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正>武汉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商都。商业是这座城市的骨髓。武汉的千年历史,是一部武汉商业的发展繁荣史,靠的是武汉南船北马的商业巨埠地位,靠的是一代代名商巨贾的运筹帏幄,在这千年的滔滔巨流里面,我有幸参与其中,成为这道巨流的微小点滴,为武汉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当想到这里,我就心有感激,感激武汉这座城市给予我平台,也感激这座城市赋予我人生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12月26日,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诞辰,每年的这个日子我都会回想起我为他老人家制作标准像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前,在"南京国际艺术人像摄影公司"工作的我,被公司派到香港工作,其间有幸结识了欧阳予倩、夏衍等人,从他们那里受到很多教益。新中国成立后,当我得知周恩来总理号召海外和港澳地区的科技人才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用一技之长报效祖国时,毅然放弃优厚待遇,于1950年夏回到内地,进入北京中央新闻总署摄影局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一、孤身一人闯香港我做香港永久居民马上30年了。这30年来我们与香港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见证了香港30年来的历史。80年代初,祖国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我想到了去香港发展。1982年,我带着我5岁的女儿到过香港一次,当时就想留在香港。但想到一个人在外打拼,还要照顾女儿,在香港很难生存下去,就把女儿送回内地我母亲家。1984年,我又重新申请,再次来到香港,当时还是个年轻的  相似文献   

15.
<正>我生于1954年,小时候随父辈从内地赴港谋生。一路打拼,1985年建立以工程建设为主业的德信集团。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缘,与武汉有了交集。人的一生常常就是这样机缘巧合。因为一栋建筑、因为一个以这座城市名字命名的百货商场,我与武汉紧紧相连,成为一个"老武汉"。与武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始于邓小平南巡那年我和武广的故事要从1992年讲起。现在回过头看,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  相似文献   

16.
<正>理论上来说,作为"90后",我应该是全然笼罩在"素质教育"之下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培育发展的一员。可是提及此事,自身浑然不觉,脱口便反问一句"我接受过素质教育吗?"再一听身边人的叙述,才恍然大悟"哦,好像有一点。"我把造成这一道迂回之路的原因归结于——"应试教育"在记忆里太过根深蒂固。从小学说起,那应该是一片沃土,"素质教育"的鲜花盛开。记得那时正实行"减负",低年级的时候连作业都没有一点,回了家  相似文献   

17.
<正>夏日的午后、傍晚,总是"武汉天地"最热闹的时分。这里的街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城市的街景相媲美。可以说,"武汉天地",为武汉人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我认为,一个项目、一份工作,不仅仅是赚钱,还要留下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意义所在,这也是人生追求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我举牌拿下当时的"地王"我是2004年从上海来武汉参与"武汉天地"项目筹备的。"武汉天地"就好像是自  相似文献   

18.
<正>我最初来武汉是2004年,当时是为了参与武汉市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月湖公园的设计,也是从那时起,我多了一个身份——武汉市政协委员。这十几年来,我和我的团队——香港泛亚环境国际控股公司的同仁们,见证并参与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这令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我的工作是做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十几年前,在我印象中,武汉的环境仍停留在  相似文献   

19.
1949年3月初,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钱瑛通知我到香港去学习城市接管政策。我当时对武汉工商界宣称是去重庆总行开会。我由重庆转到香港,在香港住了两个星期,关起门来看文件。钱大姐每天来和我谈武汉的情况,研究如何接管城市问题,并介绍我会见许涤新同志,由他向我介绍了天津接管金融单位和工厂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下汉口”     
在我的故乡公安县,把去武汉称为"下汉口"。汉口代表了武汉。说起某镇热闹,也说是"小汉口"。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母亲来武汉贩烟叶,对人说是"下汉口",显得神圣而又神秘。仿佛下一趟汉口就是去往世界一个最美的地方,就是出国。一条波光粼粼的长江,该承载了我们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