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璧石为中厚层状灰岩,黑色泥晶结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硬度在4至7之间。灵璧石矿床形成于震旦纪四顶山晚期,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地理变化过程,距今已经有九亿年的历史。灵璧石在我国历史上开发利用的时间比较早,据今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与太湖石、英石、昆石一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  相似文献   

2.
赵焰 《江淮文史》2010,(5):158-166
<正>一赤日炎炎的盛夏去灵璧,是因为灵璧石太有魅力了。灵璧石的确很独特——一眼看过去,觉得这种石头很奇怪,它千姿百态,有的如山峦起伏,有的似珍禽异兽,有的像人形兀立,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话,那么,这个说  相似文献   

3.
由安徽省灵璧县委党史研究室 (灵璧县地方志办公室 )创建的“灵璧史志”网近日已开通并试运行。灵璧史志网域名为“www lbsz net”。网站内容集资料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 ,共分 8个板块 :灵璧风貌 ,介绍灵璧基本概况 ;灵璧今日 ,介绍灵璧发展现状 ;四方乡人 ,介绍灵璧籍人在县境外艰苦创业的足迹及成就 ;灵璧史志 ,介绍灵璧党史、地方志工作 ;灵璧奇石、钟馗画 ,介绍灵璧石、钟馗画的产生、发展及网上采购 ;为您服务 ,全方位提供各类信息 ;音像资料 ,通过动态资料介绍灵璧古今 ;工作动态 ,介绍发生在灵璧的即时信息。整个网站主题鲜明 ,…  相似文献   

4.
灵璧之灵     
泰祥洲  刘丹 《中华遗产》2006,(4):144-145
历代皇家贵族、文人雅士多把灵璧石视作灵种异物,收藏于园林、庭院和书斋,素有“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之说。  相似文献   

5.
韩娟 《神州》2012,(21):207
灵璧是钟馗画乡,迄今千年历史。《灵璧县志》早有记载:"灵璧古城,画店林立,画家麇集,画商如云,车水马龙,年复如是。"国家文化部2003年予以已正式命名灵璧县为"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灵璧钟馗画起源与钟馗画乡形成灵璧第一幅钟馗画传说出自唐朝画圣吴道子手笔。民间是这样传说:钟馗字正南,灵璧终南山人,其体健聪颖,文章锦绣,大比之年赴京殿试,名中状元,因权势所嫉,方名落中山。愤怒之下,触阶而死。后托梦于唐明皇,梦觉,乃诏画工吴道  相似文献   

6.
(一)《素园石谱》共4卷,明代万历四十一年付梓。作者松江华亭人林有麟。这是传世至今最早的一部画石谱。《素园石谱》一书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股“时玩”之风。古玩一方而量少价高,无法广泛满足文人雅士特别是缙绅商贾的越来越广的需求,坊间开始大量出现仿古品赝,甚而出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情况。在鱼目混珠、真赝难辨的情势下,与其求伪,不如求真;与其佞古,不如崇今,许多人目光转向了当代工艺精品的搜求上,如永乐雕漆、宣德炉、成化斗彩等,在古玩市场上异军突起,身价阿倍,而间工艺名家制作的精品,如朱鹤的竹刻,陆子刚的玉器,时大彬的紫砂壶,鲍天成的犀角雕等等,更成为搜罗的焦点,当时称之为“时玩热”。而亦古亦新的奇石精品,也随之被广泛而深入地发掘出来,形成了一个顶峰期。就以灵璧石为例,据明末王守谦《灵壁石考》记载,该石种虽在宋代己被广泛发掘,但到了明代竟“二百六十余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土著者亦竟不知灵璧石为何物。”一直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南台侍御眉山张鸿岏四出探访此石,于是  相似文献   

7.
泰山石敢当     
《民俗研究》2007,(3):F0003-F0003
叶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泰山石敢当是一种在我国民间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信仰习俗,并在日本、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中也有流传。该书系统梳理了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脉络,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泰山石敢当的流布情况,并从理论上对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杂谈寿山石     
人类有意识地接触寿山石,也就是人类利用寿山石的活动,构成了寿山石文化。这个历史应该推前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1958年《考古学报》第二期发表福建省文管会曾凡的《福州浮村遗址的发掘》称:在浮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25种石器。经福建省地质局鉴定,有燧石、寿山石(又名叶蜡石)、页岩、矽质页岩、砂岩、石英岩、金云母砂岩、玛瑙、滑石等9种。以寿山石为最多。其中寿山石质的石器由石镞磨制而成,两面有脊,柳叶状,横断面作扁菱形,残长4.4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此外还有石凿2件、残石器9件。石凿的形状如石卉,顶刃同宽,面微凸而底平,磨制得相当精巧。从现有的材料看,这便是寿山石文化的初期.即寿山石磨制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石阡木偶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阡木偶戏,流行民间,年代久远。早在明弘治年间,石阡知府任仪即有关于木偶傀儡戏的记述。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宫廷中盛演木偶戏,流风所及,石阡木偶戏也有了发展。石阡许多今犹健在的木偶戏老艺人,他们承袭祖辈技艺,已有七辈人的历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石阡木偶戏班常年到湘、黔、川边各县城乡演出的,就有五六个之多。稍有名气的有卢子清、周辅庭为主的“太平班”,傅银州、傅云清弟兄为主的“泰洪班”,张德轩、全应斗为主的“兴隆班”,徐汉宾为主的“天福班”以及“杨本家”班。当时职业艺人有五十多人,由于旧社会统治者对民间艺术的歧视摧残,解放前几年,只剩有两三个班子能继续演出。  相似文献   

10.
<正>小田庄大运河遗址位于灵璧灵城镇小田庄西侧。2015年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发掘。目前发掘出土大运河南堤、河床、河道和北堤,南堤由于老303省道压占未能全部发掘,重点对北堤及堤外堆积进行解剖,发现了大运河早期完整隋代河堤及宋代两次大规模加固河堤的堆积。共发现各种遗迹17处,其中水井1眼、水沟5条、灰坑4个、脚窝2个、柱洞3个和脚印及车辙印痕。同时发掘出土唐至明代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138件和大量陶瓷片。  相似文献   

11.
在绍兴市东南6公里的禹庙内,有一块高2米余的圆锥形石块,人称“窒石”.关于此石的来历、用途,以及最早题刻的年代、字数、字体等问题,历代众说纷坛.鲁迅先生1917年写了《会稽禹庙窆石考》,称此石为“碣”,认为“盖碣自秦以来有之,孙皓记功其上”.见地十分精辟,但似觉意犹未尽,故斗胆作狗尾续貂之笔.一、窆石的历史与现状1、窆石的位置窆石原在绍兴市西北20多公里的涂山禹庙内.《嘉泰会稽志》引《郡国志》:“涂山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乘者”.又引《十道四蕃志》“圣姑从海中乘石舟,张石兜帆至此,遂立  相似文献   

12.
在闽南永春,经过旧城改建后,许多古大厝消失了,但如果你在新城区走一走,仍可发现一些有规则的长方形石块被随意放置在新居旁的空地上。而在永春乡村的古宅旧居内,也散落着不少这样的石块。这就是技勇石,永春人俗称它“义勇石”或“练武石”。技勇石大多没有什么雕饰,如今虽已无用武之地,但却默默地见证了永春历史上尚武风气之浓郁。  相似文献   

13.
叶涛 《民俗研究》2017,(6):69-75
泰山石敢当习俗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泰山石敢当习俗相关的历史演变、海内外传播、文化内涵、非遗保护等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泰山石敢当习俗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晓峰 《民俗研究》2006,13(2):247-258
2003年第3期《民俗研究》刊登了曲彦斌《宝鞍山端午节“克仗斗石”民俗探析》一文。文章基于踏实的田野调查,对东北某地端午节械斗性“克仗斗石”做了非常详尽、生动的介绍,读来如临其境,让我们对这一今天已经很难找到的古俗孑遗有了很详尽的理解,这是我们要深深感谢的。这篇论文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斗石”之俗的流行范围问题上提供了新的线索。因为直到目前仍然有外国学者认为“克仗斗石”只流行于中国的华南地区。曲文还注意到古代有“斗石”  相似文献   

15.
近代出土的蜀石經殘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蜀广政石經的情况和东汉熹平、曹魏正始、唐开成、北宋嘉祐、南宋紹兴、清乾隆各石經相比,有好些不同的地方。第一,蜀石經有注文。第二,蜀石經工程較巨,碑石上千数。第三,蜀石經施工时間长,从后蜀孟昶广政元年(公元938)蜀相毋昭裔經始,到南宋孝宗赵音乾道六年(公元1170)晁公武刻《石經考異》、《古文尚书》为止,前后共經历了四个朝代,二百三十二年。第四,自宋哲宗赵煦时(公元1086—1100)蜀帅尚书右丞胡宗愈在成都府学礼殿东南隅作石經堂貯存后(晁公武尚于乾道六年刻过《石經考異》和《古文尚书》),又亡佚得那么突然,究属何时与何种原因,今亦无从断  相似文献   

16.
泰山石敢当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涛 《民俗研究》2006,1(4):161-194
在住宅或村落周边、桥道要冲等处树立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习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考察其历史,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从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再演变出石大夫等各种变异形态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1999年秋,黑龙江省通河县"紫龙湖旅游区"承包责任人王紫水修筑河畔堤岸时,在深约0.5米的黄土层中挖出多角形石、有饼状穿孔石等.他感到奇异,把多角形石和饼状穿孔石留了下来,其它则随便扔掉了.后来这两件石器转到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武明同志请省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进行了认定,认为多角石器为"权杖头"即石骨朵,饼状有孔石是环形砍砸器.  相似文献   

18.
1986年 4月中旬,大足石刻研究学会第二次年会在大足县召开。会议期间和会后,我随一些专家、学者就大足,安岳石刻进行了一些考察。 大足,安岳二县毗邻,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四周浅丘环绕,景色宜人。在这些丘陵的崖壁上,古代匠师们创造了许多石刻艺术珍品。大足、安岳石刻造像共计十五万多躯,分布于近一百五十处,大多为晚唐至宋的作品。这次我们主要考察了大足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妙高山、石篆山、舒成崖及安岳的毗卢洞,华严洞,圆觉洞、千佛寨、佛卧沟等处摩崖造像,这些造像无论从其规模、题材内容,还是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都堪称为精品,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大足石刻是我国石窟艺术的宝库之一,它不仅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石窟艺术在长江流域的优秀代表。 始凿于晚唐的大足石刻,绵延了近四百年之久,它的极盛时期是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由于大足石刻反映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由于大足石刻不仅只是造象,还留下了许多文字,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因而它既是我国石窟艺术的宝库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史资料的宝库之一。它对于研究我国历史特别是宋代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五石”镇墓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卫鹏 《文博》2001,(3):24-29
东汉时期,关中、洛阳二地的墓葬中流行以镇墓瓶随葬,瓶外壁面多书有米书文字(少数墨书或白书)。洛阳李屯元嘉二年瓶上有“为汝五石、人参,解□□”的字句①,其中提到了“五石”。咸阳教育学院永平三年瓶上书有“建立大镇、慈、■、雄黄、曾青、丹沙,五石会精,雇药辅神,冢墓安宁”等文字②,详细记载了“五石”之名称及作用。《抱朴子·金丹》云:“五石者,丹砂,雄黄、白■、曾青、慈石也,一石辄五转而成五色,五石而二十五色。”“五石”不但于镇墓瓶及文献中有记载,而且在考古发现中有实物出土。水平三年朱书瓶内装有一长4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