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元1405—1433年,我国明朝回族穆斯林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远航,活跃在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直至非洲东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所完成的航海事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世界远航史的先河。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百周年,郑和“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思想已深深凝固在海上丝绸之路极盛时期和世界航海史话的雕塑上,成为我国对外交流,和平交往的精神之柱和名片。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中国乃至世界史上 ,郑和下西洋是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明朝永乐三年 (1 4 0 5年 )至宣德八年 (1 4 33年 ) ,郑和以明王朝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 ,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规模庞大 ,历时 2 8年之久 ,“涉沧溟十余万里” ,遍及亚非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极为壮观的远航 ,充分证明了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 ,达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巅峰。英国业余历史学者加文·孟席斯于 2 0 0 2年 3月 1 5日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表了他的新观点 :是郑和首次环球航行 ,发现了世界。 1 …  相似文献   

3.
张菁 《郑和研究》2000,(1):49-50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名的航海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赴亚非各国进行访问和贸易,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下西洋”的出现绝非偶然。在郑和远航的七百年前,中国唐朝的高僧们就曾经掀起过一场空前的海上求法弘法热潮。唐宋以来,我国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航海技术不断提高。为郑和的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明代的“三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装备了最先进的航海设备的船队,沿着唐代海上求法僧的足迹继续前进,终于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航海壮举。  相似文献   

4.
历经两汉与唐宋元明清诸朝近 2 000年的我国西北丝绸之路,与明代郑和七次远航开通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中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5.
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洋大海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 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迹遍历亚、非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寻踪郑和航海遗迹,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六百年前那段历史的壮阔波澜。  相似文献   

6.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七次率船队远航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非海岸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人时船队约二百余艘大小船舶,人员多达二万余人,各司其职、管理严密。其海船之多,吨位之巨,人员之众,技术之精,航程之遥,均是史无前例的世界航海壮举。郑和七下西洋,对扩大中外和平友好交流,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据考证,郑和的船队通常由苏州的刘家港启航,南下后屡次进入闽江,  相似文献   

7.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名的航海家。他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的28年间,7次率领船队远航,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区域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由27000余人、200多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在当时,其航海船舶数量技术之先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海史同中国历史一样久远。其中公元前二世纪汉使南航和公元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本又称郑和西航和郑和远航),是中国古代海外远航前后两个标志性事件。汉使南航是中国古代明确见诸史籍的第一次海外远航。其后历经一千多年的持续发展,在继承前人航海成果的基础上,郑和下西洋实现了航海活动的全面突破和空前跨越,登上了中国古代航海发展的顶峰,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拉开了海洋探索时代的壮阔序幕。  相似文献   

9.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明朝船队浩荡七下西洋,遍及亚、非30余国和地区,谱写了中国洲际远航和世界文明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为纪念这位伟人,中国及世界许多地方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隆重举办庆祝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动,主要形式是出版书籍和举办研讨会、展览等。  相似文献   

10.
狄远 《收藏家》2005,(8):17-22
从1405到1433年.明代太监郑和率领着船队进行了七次远航.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七洋大海上,“云帆高涨.昼夜星驰”,远航至东志亚.印度洋.乃至非洲东海岸,红海,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28年间,郑和的船队带往西洋各国大量中国特产,也带回了国外的珍宝异兽、香料、布匹和药物,并丰富了国人的地理知识。同时,也扩展了中国在整个印度洋上政治空间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郑和研究》2009,(2):57-61
由朱苏进创作编剧,马骁导演的长篇大型电视连续剧《郑和下西洋》系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特别拍摄。该剧以当代人的眼光诠释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再现了明朝前期中华雄浑恢宏的气象、浩大的海军实力和发达领先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七次浩大的远航,跨越九万里广袤大洋,成功拓展海上丝绸之路。2009年3月25日起,电视剧《郑和七下西洋》黄金时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8套播出,据称受到强烈关注,名列收视率前茅。  相似文献   

12.
从1405年到1433年之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近30年,这标志着人类的活动舞台发生了从大陆向海洋的历史性巨变。它最终奠定了东西方文明汇合于海上的格局。预示了一个整体世界在海上形成。郑和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却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索。因为在这稍后,在欧亚大陆的西端,也开始了另外一项远航事业。这就是所谓欧洲人开启的大航海事业。那项大航海事业,根植于与郑和全然不同的文明环境——正在开始转轨的、走向近代的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13.
两次申办,七年筹备,百年寻梦,中华民族的奥运之路,折射出的是我们民族复兴的沧桑历史。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曾经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这是向我们整个民族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什么时候我们的祖国才能强大,才能以开明、富饶、发展、繁荣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1908—2008",整整一百年。  相似文献   

14.
张召忠 《百年潮》2012,(11):78-80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曾经名噪一时的七镇八远等名舰不是被击沉,就是被重创,曾经排在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九位的中国海军从此一落千丈。为了振兴中国海军,重圆走向远洋的梦想,中国开始把眼光投向世界。20世纪初期是一个军事技术革命的高峰期,飞机上天,潜艇下海,航母远航,中国海军对这些新型武器装备充满了好奇  相似文献   

15.
从1405年至1433年,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活动,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航海学会主编《中国航海》杂志(90年第二期).发表了刘志鹗著:“郑和业绩及其在世界航海史中的地位”一文.随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目前该期杂志已在美、苏、日等国被、<日速报>、<苏文摘杂志>等列为国际性的重要论文,做完整地、系统性收集.该文从政治、外交、经济、外贸、军事、文化、宗教、航海、天文、地理、民俗、建筑等十几个方面全面的阐述了中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的光辉业绩;并首次从以下几个方面肯定了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中所拥有的杰出地位:1、郑和是名符其实的地理大发现的先导.郑和于1405—1433年七下西洋,比迪亚土、哥伦布、达·伽马早80多年.2、郑和是从太平洋远航印度洋到达东非的首批探险者之一.纠正过去中外历史上习惯于把达·伽马说成是横渡印度洋(1497—1498年)的第一个人的错误说法.论证了郑和早在1413—1417年已经横渡了印度洋.3、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为庞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这是一件闻名世界历史的盛事,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对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在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在福建停留候风和进行补给,在福建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文史天地》2002,(10):54-54
孟席斯年轻时在英国皇家海军担任一艘潜艇艇长。退休后,孟席斯一直在位于伦敦北部伊灵顿的家里从事自己的爱好:航海史研究。据称,他花了14年的时间对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航海图进行过分析与测绘,终于得出结论,中国航海家郑和的船队比哥伦布早72年抵达过北美大陆,而且郑和的船队还可能进行过环球旅行,这比已知的麦哲伦环球远航早了一个世纪。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于公元1403年至1433年之间进行过7次远航,中国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配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多桅巨型帆船,体积是哥伦布出海用的航船的4倍。史料记载,郑和…  相似文献   

19.
明朝初期,三保太监郑和在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奉命率领大型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抵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堪称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出使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