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疫灾及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及民国时期江淮地区的地方志表明,明清时期江淮曾分别在1523—1524年、1588—1590年、1603年、1638~1644年、1709年、1756年、1785—1786年、1821年、1856—1858年间爆发了极为严重的大疫灾。疫灾在时间分布上多集中干春夏秋季节,往往多和大的水旱蝗灾害相伴生,在空间上没有像水旱蝗灾害那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而多属于江淮同灾的情形。在国家救治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民间社会自发的救治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丹江口库区移民与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又是我国环境脆弱贫困地带之一。本文考察了明清时期库区移民的过程,移民对经济开发的贡献,库区经济开发的层次和经济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指出移民的经济开发既有导致环境恶化的一面,又可优化环境。从而为库区移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3.
论明清时期陇中地区的经济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明清两代,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衰落和败亡,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开发却是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独具区域特色。这种局面的形成,不仅是当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变化和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经济生活发展的结果,而且特别与明清两代陇中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和边防格局密切相关。有明一代,陇中地当“三关”、“四镇”重地,北有蒙古贵族压境,南邻藏  相似文献   

4.
与“长期停滞论”的说法相反,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有着十分可观的发展。举例来说,明清时期的500年间,中国耕地的拓展可能与前2000年的成绩约略相当;而人口约近三倍的增加,显示出经济尚有超出一般土地开垦之外高水平发展的一面,因而受到当代学者的特别关注。早在公元前200年国家初次统一前后,中国经济已有相当的进步,农业进入精耕细作,成为一种市场经济,空前统一的秦、汉国家又拥有接近明清时代的版图,这就很容易使人误解,在其后的2000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并无什么进步可言,走的是一个“长期停滞”的“不正常”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试论明清时期广西经济开发与森林植被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汉族移民迁入广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阶段,汉族移民的足迹从广西东部逐渐深入到西部,从平地、丘陵的耕作发展到对山地的垦殖,在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经济开发的同时,也导致了近600年来广西生态环境的大变迁。这一时期,不管是在开发较早的桂北、桂东和桂中,还是在开发较晚的桂西和桂南,森林植被的变迁都十分巨大,对广西的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海岛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很多居民以不同方式纷纷移居和开发中国近海海岛,使中国近海海岛的开发由传统单一的开发模式开始向以渔业、农业、海上走私贸易等为主的多样并举的开发模式转变。本文对明清时期海岛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就海岛开发模式的差异性及原因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渔业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河湖水系形态及其演变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揭示了部分湖泊水体逐渐淤塞湮废的过程,并初步探讨了导致其迅速淤浅湮塞的原因;本还从该地区的渔税征收机构河泊所的设置分布及裁革情况,渔课的数量、比重及变化等分析和探讨了明清时期这一区域的渔业经济状况夏其变迁。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渔业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河湖水系十分发达的湖北地区为研究 对象,探讨了明清时期该区域渔业经济的发展及其兴衰变迁。 文章揭示出在特定背景下明代对渔业的重视,明初建立了一 整套完备的渔政制度,渔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渔业课税成为 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渔课在课税总额中所占比例 相当突出,渔业经济在总体经济结构中居于颇为重要的地位。 但自明中叶以后,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压力的加大,围 湖圩垦的现象较为严重;河流湖泊逐渐淤浅、淤废,故明代后 期渔利有所下降、渔业渐趋衰落。清代以后,围湖圩垦、河湖淤 废、洪涝灾害更形成恶性循环,河湖渔利进一步迅速减少,渔 业经济日渐萎缩。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赣粤闽三省交界山区是一个流民活动非常频繁的区域。对于这区域的流民活动,已有不少学者做了论述。透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清以来,在该区域有相当数量的流民从广东、福建两省进入赣南山区,并对该区域的社会变迁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事实上,明清时期粤东北地区不仅是流民的迁出地,而且还是个流民的迁入地。流民迁入,也因此促进了粤东北山区的开发。本文拟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粤东北流民的来源及其对当地的开发进行探讨,以期对明清时期赣粤闽三省交界山区的流民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东北地区,在明末清初,开垦的农田主要集中在大凌河和辽河流域,而吉林、黑龙江和周边地域,尚有大量未开垦的荒地。但随着关内流民的不断流入和清政府放垦措施的实施,经过清代260多年的垦殖,尤其是经过近代几十年的开发,至清末,东北的河谷平原,已经是阡陌纵横、城镇兴起、交通畅通、商业兴盛了。本文仅简述一下明清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历程。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的东北地区,在明末清初,开垦的农田主要集中在大凌河和辽河流域,而吉林、黑龙江和周边地域,尚有大量未开垦的荒地。但随着关内流民的不断流入和清政府放垦措施的实施,经过清代260多年的垦殖,尤其是经  相似文献   

12.
王薇 《黑龙江史志》2009,(7):16-16,23
我国的东北地区,在明末清初,开垦的农田主要集中在大凌河和辽河流域,而吉林、黑龙江和周边地域,尚有大量未开垦的荒地。但随着关内流民的不断流入和清政府放垦措施的实施,经过清代260多年的垦殖,尤其是经过近代几十年的开发,至清末,东北的河谷平原,已经是阡陌纵横、城镇兴起、交通畅通、商业兴盛了。本文仅简述一下明清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历程。  相似文献   

13.
郑振满 《清史研究》2003,25(2):38-61
明清时期 ,乡族地主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各省尤为发达。本文以闽北地区为典型 ,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了剖析。指出 :明清时期 ,由于乡族组织与地主经济的直接结合 ,使已经衰落的私人地主经济得到了强化 ,同时也阻碍了阶级分化与阶级斗争的正常发展 ,从而延缓了封建的土地关系及社会关系的解体过程。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云南民居地域差异的初步研究康健民居是居住习俗的组成部分,每个地区因其自然环境、生活样式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形成独特的住宅形式,而各地自然和社会的许多层面,也会通过民居反映出来,诸如当地的建筑材料,支配人们建造房屋的传统观念、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5.
辽宁蒙古族在明清时期的经济,是与他们当时游牧、农耕的地域相关。这个地域,大体是太凌河及其支流牤牛河,西辽河上游老哈河流域,以及辽河中游的广袤土地。以今天的地理范围粗略划分:西至河北省承德地区所属围场、隆化、平泉三县迤东;西北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所属宁城县、喀喇沁右翼旗、翁牛特旗、敖汉旗以南;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所属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以南及辽宁省北部法库、康平、昌图、铁岭、开原等市县境内;南至长城以北今河北省宽城、青龙等县以北,辽宁省锦州市锦县、义县、北镇各县以及锦西市所属绥中、兴城以西地区;东至辽河西岸。明、清时期这片广袤地区大部分依然是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宜牧宜农宜林,水运也很发达。蒙古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经济生活,先是牧业,后是半牧半农,最后是农业。蒙古民族在历史上曾为辽宁西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徽商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地区(本文述及的江南地区为苏松常杭嘉湖及江宁府与太仓州)的经济一直比较先进,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业的规模,商人活动的范围,商人资本的积累,均达到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徽州商人积极参予江南的经济活动,在商品流通领域大显身手,对江南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就徽商参予明清江南经济活动,及其在江南的经营状况、作用作一考察,以求教于学界方家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7.
刘军民 《丝绸之路》2012,(22):59-60
宋元明清时期,舟曲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很大灾难.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维护统治秩序,历代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防灾、减灾措施.考察这一时期舟曲的灾害状况及防灾、减灾措施,不仅可以填补这一地区灾荒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对今天的防灾、救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以丹霞地貌闻名世界的丹霞山是广东省内面积最大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与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合称“广东四大名山”。历史上,丹霞山人文景观荟萃,遍布的摩崖石刻是其人文发展的重要见证,最早的摩崖石刻可追溯至宋代,多与寺院有关,锦石岩寺、金龟岩庙内的几题宋代摩崖石刻为探究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夏商时期安徽江淮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江淮地区系指南到长江,北到淮河之间的区域.这一地区大部分是低矮丘陵和平原地带,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也是自古以来的交通要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近年来.江淮地区夏商考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已经发现的材料,证明江淮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渗透.有人曾指出这一地区“位于我国南北、东西考古学文化的交汇点”,正说明其所处地位的独特性.本文根据现有的材料,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江淮地区相当于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些我个人的看法,敬求教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