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货殖列传》载:“巴蜀亦沃野,……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自古以来,蜀中道路虽十分艰险但却是通向四方的,而其中的一条川滇古道,竟是远伸至缅甸、印度乃至西亚、欧洲的国际要道,它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此古道即是俗称的“南方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陇蜀古道是蜀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5年10月,首届"陇蜀古道——青泥道"学术研讨会在秦蜀古道和陇蜀古道汇合之地甘肃徽县召开。彭邦本、高天佑等学者就蜀道及其分支陇蜀古道冠名、历史演变、科学内涵、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探讨,其中高天佑建立"蜀道学"的建议和设想值得关注。石志刚《赵抃和他的〈过青泥岭〉诗》透视了青泥岭在"心静如水的信佛之人"心中的"无所谓‘难’,无所谓‘易’"的别样感悟。冯岁平通过实地调查与分析,指出  相似文献   

3.
庾莉萍 《文博》2006,(1):78-82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兴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线和川藏线,是西藏高原与内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证明。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 在沟通西藏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与“丝绸之路”具有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秦蜀古道遗存的保护,应用多种测绘技术手段到线性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收集整理覆盖范围的卫星遥感影像,并通过固定翼无人机航拍、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遗存空间信息数据;利用GIS技术构建秦蜀古道遗存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实现秦蜀古道遗存的三维可视化;最后,借助GIS软件开发,实现秦蜀古道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的处理与查询功能,为秦蜀古道遗存的研究及保护规划提供辅助。  相似文献   

5.
米玛 《中国西藏》2010,(6):80-83
芒康县作为西藏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境内的第一站,是川、滇、藏文化的交汇区。近年来,随着“茶马古道”旅游黄金线的兴起,这里的盐井盐田、曲孜卡温泉、澜沧江峡谷等独具特色的景点景区一一被人熟知和热闹起来,而在这种繁华景象中有一条“茶马古道”重要通道却被人渐渐遗忘,这里就是连接“茶马古道”澜沧江两岸的唯一一座古桥——措瓦乡境内的扎西达桑桥。  相似文献   

6.
朝天关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与剑门关、七盘关、天雄关并称宋元“蜀道四塞”,是历史最悠久、战事最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之一,被誉为“蜀门天街”,有“蜀道之险,朝天为首”之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朝天关雄踞于秦岭南麓、川陕结合部、嘉陵江上游、金牛古道上,亲历和见证了各个时期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民族的碰撞与融合、王朝的兴衰与更迭、社会的进步与反复、民众的苦难与欢欣,是我国古代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蜀道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外国学者笔下的汉中古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中境内褒斜、连云、金牛、米仓等古道,都是古代沟通秦蜀的主干栈道,在古代交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汉中古道,不仅载誉中国史册,而且亦深为外国学者所瞩目,在他们的文史著作中,屡屡留下了关于汉中古道的记载.当前,“中国研究外国,外国研究中国,中国再研究外国人对中国的研究,变得十分自然而迫切,不可避免而需要自觉”.随着学术视野的扩大,搜集、整理、研究外国学者对汉中古道的记录、评述,应是“石门学”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昔日从八廓街延伸出去,经亚东可往印度,经樟木可达尼泊尔,经茶马古道通往川滇、内地,经阿里、喀什米尔通达中亚,可谓“条条商路连着八廓街”。  相似文献   

9.
坐落在四川省叙永县城南七十公里处的雪山关,海拔1700多米,濒临遐迩闻名的赤水河,与贵州隔河相望,素有“黔蜀分疆第一关”之誉。它是川滇古道上的一座历史雄关,也是一处护国战争纪念地。 雪山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调兵征云南,在川滇古道上修筑了一道道军事关隘,雪山关即是其中一座。清代诗人祝万年所题:“岩关形势压天雄,磴道蛇盘依碧  相似文献   

10.
守护千年古道 再书世纪新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以来,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历史上,人类的迁徙、流动和跨地域交往从未停止,先后开辟了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古蜀道等多种主题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11.
在汉代.它坐落于古南昭国与汉王朝疆域交接的地方.其治域远及云南一带。它是一个在历史上郡、州、县设治长达近2000年的古县城,一个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盐道交汇的地方.一个建在川滇公路的泥巴山南麓的古老县城。它就是汉代中国南边的县城——清溪。  相似文献   

12.
王洪伟 《旅游》2007,(9):90-93
我是为了探访纳西族的皮制品手工业,才认识了滇藏茶马古道上这个名叫束河的纳西族村子的。束河还有一个名字——龙泉村,但这是50年代后的名字了,这里距离丽江大研古城只有7公里,这个村子虽然很小,但是却闻名遐迩。因为束河曾经是驰名滇西北乃至滇藏川地区的皮革加工基地,马帮所用的皮制品都由龙泉村的皮匠们供给,所以,滇藏茶马古道上“皮匠村”的美名就落到了它的头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川南第一桥     
临邛位于古“蜀-身毒道”(“蜀-印度道”今称“南方丝绸之路”)、“川康(藏)茶马古道”四川由成都平原人“灵关道”丛山峻岭交界地带,也是古蜀人与西南其他民族聚居区分界处,临近邛、笮人居住的地方,故名“临邛”。临邛的大南河尤如盆底边缘的凹槽,过南河往西南地势逐渐浅丘、中丘升至浅山、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石硕发表在《西藏研究》2002年第四期上的文章,研究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前开发茶马古道对藏、川、滇三地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前景。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茶马古道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至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由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从康定起又分南北两条支线,北线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南线从康定  相似文献   

15.
正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准确地说,是唐宋至民国时期,与西藏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将滇、藏、川三地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其余脉延伸入缅甸、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和红海沿岸。  相似文献   

16.
中甸热巴舞     
中甸位于青藏高原的南沿部份,是滇藏川交界的三角区,是滇入川、藏或川、藏入滇的瓶颈口。于经济、文化、军事言之,自古都视其为一个非常之地。在历史的记载中,凡有关滇、藏大事都与德钦的溜筒江息息相连,它似一铁锁把住了险口要隘,故有“溜筒锁钥”之说。的确,它也许曾锁过下军万马,锁过唐宋商贾,但对文化的厅往却显无奈。唐以后,由于茶马古道的兴盛,加速了藏、纳西、傈僳、汉、白等民族文化在中甸的交融。从宏观看,印度、尼泊尔等域外文化也形成了对中甸土著民族文化的冲撞、渗透格局。因而,今天中甸的文化现象多元复杂,独特…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走进武定,这样的历史文化将与你不期而遇。"七·七"茶馆亘古以来,武定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古城。据《经世大典》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辟昆明经富民、武定至四川成都之驿道。方国瑜先生按:"此为川滇交通之重要线路。"武定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马帮和商人们云集,至今还有命名为中马街的古街道,那里是最繁华的茶马客栈。茶马文明古道上的这座重镇古城,自然少不  相似文献   

18.
张文 《丝绸之路》2009,(16):21-22
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已经在区域层面上展开,南方地区出现了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合作区模式,粤、港、澳大三角合作,香格里拉川、滇合作;东北地区出现了“四加一”城市旅游合作;西北地区出现了丝绸之路旅游合作。通过区域合作得到发展是顺应时势的选择,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扩大市场影响、整合旅游资源、发挥资源效能、整体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9.
资讯     
世界濒危建筑遗产--沙溪寺登街古集市将原貌重现 目前,云南剑川县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联合进行的世界濒危建筑遗产--沙溪寺登街古集市复兴工程第一阶段的抢救保护工作已告完成,待全部工程完工后,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古集市将再现昔日风貌。 沙溪寺登街古集市,位于剑川县东南部,是秦汉时期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市。唐朝以来,它又成了沟通川、滇、藏三角地区的"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冲。现完整保留了茶马古道上传统的古集市风貌。 2001年10月11日,沙溪寺登街荣登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公布的"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20.
川滇古道一般指由今宜宾通往云南地区的秦五尺道、汉南夷道和隋唐石门道。该道为封建统治者经营滇、黔地区的重要通道,曾对密切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中央集权制产生过很大作用,故历代史书方志不繁记载。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川滇古道在今宜宾地区境内的几处遗迹,史书方志的记载又各自不一。为弄清这一问题,以及这几处遗迹的现状,我们先后对高县石门、珙县付家坝,宜宾县石城山进行了实地调查。现根据调查的情况结合有关史料予以考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