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于1969年至1987年在总参某测绘大队服役,绝大部分时间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执行战备测绘任务。不论测量还是调绘,大都要在风雪高原、戈壁沙滩、旷野丛林等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是必修课,“打游击”、住帐篷、风餐露宿是家常饭。  相似文献   

2.
李屺阳 《炎黄春秋》2001,(11):44-44
胡杨林,为目前世界仅存的三大罕见树种之一,生命力极强,能防风固沙,使沙漠变绿洲。据说胡杨林系古地中海遗留物种,已有六千年历史。西北祁连山脉地区,胡杨对抑制该地区的沙化厥功甚伟。甘肃所辖额济纳旗(蒙古原称“弱水”)地区就是一例。额济纳河两岸胡杨遍地,沙漠变成绿洲,史称“居延绿洲”,碧水蓝天,人烟稠密,为丝绸路上一景点。  相似文献   

3.
蔡朋岑 《文史天地》2010,(10):17-22
1941年5月到1942年8月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同时也为了在日伪军即将展开的“清乡”中保存有生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浦东(即上海东南部南汇、奉贤、川沙三县)抗日武装陆续南渡杭州湾,到浙江三北地区(即余姚、慈溪、镇海三县以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4.
沿江大道洞庭小路口的大楼和后面的仓库人们习惯称之为“三北大楼”和“三北仓库”,此处江边有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码头,现为长江航道局汉口航道站打捞专用码头,但也还是有人称它为“三北码头”.“三北”的字义,本是慈北、姚北、镇北.慈是慈溪、姚是余姚、镇是镇海,是浙江省杭州湾南岸,东海西岸的三个县.在清代,慈溪、镇海属宁波府,余姚属绍兴府.这宁、绍二府的人最善经商,店铺遍及全国大中城镇.就是在上海,宁、绍二帮也始终执商界之牛耳.本文要提到的三北轮船公司,其创始人虞洽卿就是宁绍帮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戚南强 《大江南北》2022,(10):36-37
1941年,抗日战争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日军为了控制东南沿海,向浙东地区进犯。同年4月,浙江省“三北”地区(指镇海、慈溪、余姚三县北部)相继沦陷。当时的局势是日伪军势力逐渐嚣张;国民党大部队溃退,部分政权还在;我党主要利用公开合法身份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敌伪顽与我斗争尖锐复杂。  相似文献   

6.
晋南"夏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王朝包括夏代晚期的都城皆在豫西地区,晋南地区不存在像安阳殷墟那种都城废址性质的属于夏王朝的都邑故址;文献所记的“夏墟”应该是泛指广大区域而非专指某一地点,整个晋南地区皆应该属于“夏墟”之范围;晋南地区被称作“夏墟”的原因是由于商王朝灭夏之后夏族聚居晋南所致,“夏墟”即夏族聚居区;晋南地区被称作“夏墟”只能说明商代和西周初年夏族曾聚居于此,其与夏族的起源和夏文化的渊源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寻求心理体验是各种类型旅游活动具有的共同属性,能否满足体验需求是旅游经营特别是特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特色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高层次体验需求。本文以沙漠旅游为例,从旅游者切身感受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沙漠特色旅游体验的形成机理来认识旅游开发及服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在现实状况下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发展的途径:树立一切从“旅游体验”出发的理念,贯穿于开发规划、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之中,树立品牌,扩大远程市场,使沙漠旅游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在维吾尔族先民的古老传说中,库木塔格沙漠的腹地掩埋着一座古城,从沙漠腹地涌出的千眼泉水就是古城死而不屈的一个佐证。而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国之后,仍然因水土流失、战乱迭起、国破家亡不得不逐水而居的楼兰后裔们则说。库木塔格沙漠之所以能和现在的鄯善县比邻而居,忠诚相恋,  相似文献   

9.
午夜突围     
巴一熔 《古今谈》2005,(3):15-17
1943年深秋,日、伪、顽三方联合对浙东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清剿”。我主力部队和区党委等领导机关巧妙跳出包围圈撤退到姚江以北三北地区(余姚、上虞、慈溪北部)。战斗部队化大为小,分散打击敌人。其时,我是《浙东日报》记者,在战争第一线采访是我的职责。虽然因为我是年轻女同志,又不是本地人,到浙东才一年,人生地不熟,领导也曾动员我北撤,但是我已参军六年,和部队、地方同志都很熟,  相似文献   

10.
位于山西省西北端的右玉县,处于“三北”地区长城沿线潜在沙漠化地带。全县国土面积1967平方公里,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解放以来,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该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森林覆盖率由0.3%提高到47%,使昔日遍地荒山秃岭的“不  相似文献   

11.
1962年7月,张闻天在酝酿、写作“集市贸易意见书”的同时,还思考了有关“包产到户”的问题。在经济困难时期,安徽、福建等地农村干部群众,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渡过难关,保存生命,自发地实行“包产到户”,搞“责任田”。怎样看待“包产到户”,引起党内重大争论。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看法成为主流。采取了纠正、强扭的办法,但纠正了一个时期,农民不满的很多,部分地区“包产到户”继续发展,“责任田”反而扩大了。  相似文献   

12.
巴丹吉林     
巴丹吉林沙漠——世界惟一高大沙山群密集的沙漠,堪称“沙漠珠峰”;具有世界最大的鸣沙区,无际的沙海中沉闷的鸣沙声犹如飞机群轰鸣,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沙漠中分布着113个湖泊,湖泊中芦苇丛生、野鸭嬉戏、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奇峰、鸣沙、湖泊、神泉,被称为沙漠“四绝”。  相似文献   

13.
“贝都因”的阿拉伯文意思是“荒漠的游牧人”,中文名系由英语“Bedouin”音译而来,另有 “贝都英”、“贝杜因”、“贝督因”等译法.贝都因人主要指在阿拉伯半岛、叙利亚、伊拉克以及北非的沙漠、荒原、丘陵和农业边缘地区从事游牧和半游牧的阿拉伯人.他们身材细颀,长有突出的鹰钩鼻,从生理特征上讲,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相似文献   

14.
除两极外,沙漠是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系统了.众所周知,沙漠具有环境严酷、面积广、动植物种类少、风沙大、降雨少和气温变化幅度大等特点.“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由此而来.沙漠分类,是按照每年降雨天数、降雨量总额、温度和湿度4个标准来区分的,主要为两类:特干地区——全年无雨季、降水无周期性,年降水量在100 mm以下——面积占全球陆地的4.2%;干燥地区,是指蒸发量比降水量大、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的地域,其面积占全球陆地的14.6%. 世界沙漠普遍分布在地球南北回归线的两侧,呈宽广的带状,这与回归高压带气流下沉有着密切的联系.沙漠环境恶劣、生物种类多样性低、群落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是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尽管如此,在这占陆地总面积不到五分之一的严酷生态环境中,生物量仍占全球陆地生物量的4%.它哺育着全球15%的人类,滋养众多顽强生存的稀有的物种.  相似文献   

15.
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是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也是制定各项边疆治策理论的基础。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之间有明确的划分;大多数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国家的腹心地区安定繁荣,在边陲地区实现“守在四夷”。本文对“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说法的由来、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做了初步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有一条断断续续伸向沙漠腹地的绿色长廊。长廊尽头有个村落,这就是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时发现的沙漠原始村落——通古被巴斯特村。在这个村落里,居住着一群几乎与世隔绝的沙漠人。20世纪80年代初,再度发现这个村落时,竟然有人以为发现了“野人”、“原始部落”、“桃花源中人”,以讹传讹,轰动一时。这些人如何生活?至今仍鲜为人知。在一个秋季,我们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对这个“世外桃源”做了为期一周多的访问。所见所闻,印象极为深刻。经过艰难的跋涉,我…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之行     
王润芳 《丝绸之路》2011,(17):33-34
胡杨的倔强 塔里木的沙漠是洁净的,历经千百年的风选作用,使得堆成流动沙丘的沙粒如同洗净并被风干的小米一样均匀、洁净。率性之时,你可以就地打个滚,爬起来抖落满身灰黄色的颗粒,照样纤尘不染地走你的路。而在退化的绿洲边缘,还有那些半荒漠地带,“沐土而浴”几乎是出行的必修课。沙漠戈壁地区降水少,所以植物生长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乔木很少,只在沙漠河流周围分布有胡杨、沙枣、银灰杨等乔木形成独特的依河岸林。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把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叫作“死亡之海”的不是中国人,而是那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他在100多年前横穿大沙漠的历程中,真正体验到死亡是如此贴近,——原本三人行,只有他一个人逃出了“死海”。而生活在沙漠周边的维吾尔人,并不给这沙漠下简单的定义,而是冠以“进去出不来”(“塔克拉玛干”的意译)的形象称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阿拉善盟、河西走廊和腾格里沙漠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休屠城与武威郡治的关系,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几条沙漠绿洲路线的探讨,说明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古代沙漠绿洲路,是在当时政治形势、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民族迁徙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历史时期匈奴入居河西走廊地区的理想路线,即石羊河流域、额济纳河流域的两条古代沙漠绿洲路和北匈奴与南羌人的联络路线,也就是从阿拉善盟到河西走廊地区的三条古代沙漠绿洲路。  相似文献   

20.
"唐地"考辨     
张锟 《中原文物》2003,(1):18-22
相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以及文献记载表明 ,陶唐氏所居之“唐”地不在晋南地区 ,而是位于豫北地区。晋南的唐国始于晚商时期 ,此前本地无“唐”的地名。豫北地区作为后岗二期文化的中心区 ,正是最初的“唐”地所在 ,后岗二期文化为陶唐氏创造的文化。晚商时期晋南之唐也是由豫北迁去。因此 ,“唐”地所在应有一个历史变化过程 ,历来关于“唐”地所在的认识存在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