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有福 《中国土族》2010,(Z1):14-16
一每每想起回族宴席曲,我就想到消失已久的清油灯。在记忆的地平线上,它们一度摇曳在乡村的黄泥小屋里,温暖了人心,照亮了贫苦,驱走了回族先民们与生俱来的千年孤独。想宴席曲诞生时,回族先民们刚刚问居中华。那时,汉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鼎盛之势。  相似文献   

2.
近日,有年轻记者从“热贡艺术之乡”采访回来,他告诉笔者,当地少数艺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偷减作画工序,以“省”换来“多”和“快”,赢取经济效益,老艺人们为此感到痛心疾首。 青海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其中,仅说与唱就有土族的《福羊之歌》、回族的宴席曲、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嘎达梅林》,以及流行于多个民族中的“花儿”艺术,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民间文化遗产境况窘迫,有的甚  相似文献   

3.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1,(23):38-39
回族宴席舞主要流行于甘、青、宁地区和新疆昌吉回族聚居区,它是广大回族人民在喜庆佳节时所跳的一种舞蹈。  相似文献   

4.
异彩纷呈的新疆回族婚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礼,是新疆回族人一生中的大礼。父母亲把为儿女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完成了一桩重大夙愿,因而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疆各地,同许多民族杂居在一起,婚礼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回族传统婚礼奉行以节俭为原则,体现隆重、喜庆的气氛。这些内容在广大回民中都始终未改变;主要的婚礼仪式也都较完整地保留着。概括起来主要仪式有:提亲、定茶、插花、娶亲、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提亲 回族中有句俗语:“一家女儿百家求。”当回族姑娘长到十…  相似文献   

5.
我国土家族有“歌丧哭嫁’习俗。民间风俗歌《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嫁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姑娘一种“修养”,衡量姑娘才智、贤德的标准。因此,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便学唱《哭嫁歌》。新娘在出嫁前半个月(有的地方为一个月),就由伴娘相伴“哭嫁”(土家语称为“打坡”)。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与村寨中十位姐妹一起哭唱,谓之“陪十姐妹”。迎亲当天下午,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时,新娘要“哭嫁”,相好姐妹或长辈女人也陪着“哭嫁”。  相似文献   

6.
毋庸置疑,时至今日,人们不会再以花儿是情歌伤风败俗,花儿是"野曲"难登大雅之堂来审视花儿、妄评花儿。也不会用"花椒树上你嫑上,上去时树杈儿挂哩,庄子里去了你嫑唱,胡唱时老汉们骂哩"禁锢花儿的演唱活动。花儿作为口传心授的民歌,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早以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众多的曲令,特色各异的演唱方式深  相似文献   

7.
这首日本人编唱的歌曲《满洲姑娘》,二战期间在日本军队中非常著名,曾经是过去最流行的“五大军歌”之一。歌词描写的是一个中国东北姑娘出嫁时的喜悦。在松山,当李老汉和需要取证的西野合唱这首歌时,歌词又变成了扎心的钢刀!  相似文献   

8.
《江淮文史》2001,(1):17-17
自古以来,女儿出嫁,父母为其置备一份丰厚的嫁妆,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我国历史上,却有一些名人为女儿准备的另一种“特殊”的陪嫁,令人称道且传为千古美谈。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教师,业余爱好音乐。出嫁时,最贵重、最心爱的陪嫁是一架钢琴。随着女儿的出世,忙碌的日子使它逐渐成为一种摆设。女儿渐渐地长大,上一年级了,变得聪明伶俐、能说会道。闲暇时,当我弹起熟悉的旋律时,女儿便随着旋律跳起自编的舞蹈。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她还常常爬上琴凳,放上一本琴谱,煞有介事地模仿我弹琴。当时,我想等她上三年级时,认识了五线谱,再让她学琴,不求她当什么“家”,只觉得女孩子“琴棋书画”都  相似文献   

10.
出嫁歌     
好年好月好日子就在眼前 了1亲亲的父老兄弟姐妹们,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们来唱哈尼的“哈巴”唱一唱哈尼的古经。哈尼的古经象山上的路,走一条通向一个地方。不是我什么都会唱,不是我条条路都通。世上的首饰有千百样,一个戴一样,眼里就好看多哈尼的“哈巴”,一人唱一曲,大家来欣赏。今天就唱姑娘出嫁歌,唱得不好请见谅。春笋一节一节长高了,姑娘一天一天长大了,身后的发辫过肩了,额前的留海打齐了。’一头水牛长肥了,大家齐声来赞扬,一个姑娘成熟了,‘名声就在外面了。花开的山坡,蜜蜂飞来了,姑娘去赶街的路上,小伙子跟着来了。眼睛不住地上…  相似文献   

11.
“安代舞”是在内蒙古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舞。“安代”为“起来”、“抬起头来”之意。关于“安代舞”的起源,传说不一。其中一种传说是。从前,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女儿突患圣病,喜怒无常,久治不愈,老人用牛车拉着女儿四方求医,途中车轴断裂,老人以歌代哭,a唱边舞,哭声引来了众多百姓,大家对父女非常同情,也随着老人绕行哭歌。女儿听到歌台,竟奇迹般病愈。此后,患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都仿效除病,并取名“安代”。“安代舞”形成初期,以唱为主,故有“唱安代’之称。后来逐渐演变为歌舞并举,以歌伴舞,并渐趋完美。表…  相似文献   

12.
京东花轿     
姑娘出嫁乘花轿是一种古老的婚俗,在今天的大都市里已经不大能看到了。但是在历史上花轿是姑娘们出嫁所不可缺少的,以至于今天还流传着“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的”歇后语。花轿呵花轿,你载着姑娘们的喜悦,也载着姑娘们的眼泪……  相似文献   

13.
“十里红妆”是指旧时浙东宁绍一带富家大户嫁女的嫁妆。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当大户人家女儿出嫁时,这些人家为女儿精心置办日常起居所需的一切家具、器皿、床褥、衣裤、首饰等作为嫁妆,发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故有“十里红妆”之誉。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绿松石就深受藏胞们喜欢。它被用于第一个藏王的王冠,是藏传佛教中的供佛七宝之一,西藏人出嫁女儿时,也要送颗绿松石给女儿。可以说,绿松石作为西藏文化的一种显著特征,至今仍燃烧着不灭的火焰。 古老历史 绿松石,又名绿宝石、松石,是世界稀有的高档玉石,因其形态万千,色泽艳丽柔和,石质坚硬细腻,光泽温润而闻名。绿松石在国际界被定为十二月份生辰石,寓意“幸福、吉祥、成功”。据称,绿松石具有神奇的灵性,能使愿望成真,驱邪降福、保佑平安。而在矿物界和医学界,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自古便与“和田玉”、“独山玉”、“岫玉”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是宗教的经典圣书。这些经典圣书经过理论家的神学思辩变得愈益精致与复杂,因此,也越来越不被群众所理解。相反,我国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宗教经典,由于较多地保留了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崇拜,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苗族的《焚巾曲》与布依族的《丧葬歌》就属于这类经典作品。《焚巾曲》是黔东南自治州苗族的丧葬歌。计1300余行。平时不能唱,只有在老人寿终正寝后,埋葬的当天夜里唱,并且不是一般的人,而要请“级别比较高”的巫师唱。唱时  相似文献   

16.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寡妇和她的三个女儿一起生活,大女儿叫门墩儿,二女儿叫门窝儿,小女儿叫门栓儿。有一天,寡妇对女儿们说:"门墩儿、门窝儿、门栓儿,我想去趟娘家,看看你  相似文献   

17.
裕固族的婚礼,是从出嫁姑娘的戴头仪式开始的头天下午太阳落山之前,总东(婚礼总管)、副总东入座,向东家发出候客指示,客人按辈份、族份、身份入座,总东首先以一曲哥导唱,揭开婚礼的序幕,而后在娘家举行戴头仪式。戴头时辰一到,新娘的舅舅领唱戴头面歌:  相似文献   

18.
想当年,崔健一曲摇滚版《南泥湾》,首先被指为“红歌黄唱”,却因人们的逆反心理一时间广为传诵,也出其不意地带动了第二轮“红歌黄唱”运动的蓬勃高潮。唐朝版《国际歌》,侯牧人版“红色摇滚”纷纷出笼,摇滚成了当时亚文化的主流。“红歌黄唱”以其天然的隐喻性,激起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反叛:红的是鲜血,黄的是真金;穷人拥有鲜血,资本家拥有真金;“红歌”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专有权利,“黄唱”是资本主义的文化演变。事实上,在河南农村的穷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鲜血是可以抛洒的,只不过卖血换真金的后遗症,竟然是猛于虎的艾滋病!进步论者说:这…  相似文献   

19.
杨子华 《古今谈》2007,(4):55-58
“诸宫调”是北宋时兴起的一种崭新的说唱艺术,南宋时传入杭州,称“南诸宫调”。南宋是诸宫调迅速发展时期。所谓“诸宫调”,是联合若干套不同宫调的套数以歌咏一个长篇故事的叙述体说唱形式。比起用同一宫调的曲子一唱到底的“唱赚”来,诸宫调更能发挥抒发人物感情、叙述故事情节的作用。在当时杭州大型游艺场“瓦子”中,诸宫调深为艺人们所爱学和爱唱。据《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条载:“说唱诸宫调……杭城有女流熊保保及后辈女童皆效此。”  相似文献   

20.
在黔东南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交界一带的苗族侗族杂居地区,有“拦路刁难”这样一种有趣的婚俗:本村的青年男子对于任何异姓的本村姑娘,据说都有求婚的优先权。如有某个姑娘嫁给外村人的话,出嫁的那一天,年轻的儿郎们就要到半路上去阻拦,蛮缠着不让走,要同新娘对最后一次歌。因为这是礼俗,新娘即使不乐意也得奉陪奉陪。他(她)们对唱的歌词内容,多半是说大家从小一起生活,一起玩乐,一起拾柴割草,一起牧牛放鹅,一起谈情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