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粘接材料的科学分析
作者姓名:葛若晨  孙杰  陈翩  付金凤  曾帆  刘志  杨波  杨璐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7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20700)资助,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ZDLSF07-05)资助
摘    要:陶器上的古代粘接材料与陶器的修复工艺关系密切,是当时社会制陶水平的反映之一。本研究对成都新津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上的粘接材料进行了科技分析,使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探究了该粘接材料中的无机和有机成分。结果表明:粘接材料的颗粒状态、大小和成分与黏土颗粒相似,推断其主要无机成分为黏土;红外吸收光谱在波数3 431 cm-1、1 670 cm-1和1 419 cm-1的特征峰与酰胺基相吻合,氨基酸分析表明其有机成分含有由动物胶和蛋类混合而成的蛋白质类胶料。有机混合胶料黏性较高,弥补了单一胶料使用的不足,同时黏土可增加系统中的氢键密度,并起填充作用,这样的协同作用是该粘接材料在使用时具有强粘接力和一定稳定性的原因。但由于其耐久性差且与陶器整体风格不协调,推测该材料是在器物下葬前使用的一种临时粘接剂。同时,它的成分和用途与秦始皇陵兵马俑上的古粘接材料非常相似,这体现了汉代对秦代帝陵陪葬制度和制陶工艺的继承与沿革。研究结果为我国陶器修复历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同时也为现代陶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 键 词:宝资山汉代崖墓  彩绘陶楼  粘接剂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汉承秦制  陶器修复
收稿时间:2022-11-21
修稿时间:2023-02-03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