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战国秦汉时期制铁耐火材料的矿物组织与含量分析
作者姓名:刘海峰  林昊  潜伟  陈建立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100;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904159)资助,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BE2022784)资助
摘    要: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的发端与形成期,制铁耐火材料为发达的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提供了结构、化学、热性能上的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制铁耐火材料的研究较少,影响了对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全面认识。本研究对战国秦汉时期出土的制铁耐火材料开展了文献、田野考察和矿相分析,科学认知其微观结构,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制铁耐火材料以黏土质材料为主,使用了砂质材料,但尚未出现砂泥混合质材料。同时,炉壁、铸铁范、鼓风管之间的矿物显微组织和含量差异较大,表明战国秦汉时期工匠已能根据性能需求的不同制作不同的耐火材料用于不同的制铁生产环节。

关 键 词:古代制铁  耐火材料  矿相分析  矿物含量分析  战国秦汉时期
收稿时间:2022-04-28
修稿时间:2022-07-18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