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战国时期铅钡硅酸盐制品相互关系的新思考
作者姓名:王颖竹  刘勇  马泓蛟  崔剑锋  陈坤龙  马清林
作者单位:首都博物馆保护部,北京 1000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101;卡迪夫大学历史、考古与宗教学院,英国卡迪夫 CF10 3EU;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221)子课题“大报恩寺遗址出土舍利研究”资助
摘    要:铅钡硅酸盐是中国古代费昂斯和玻璃制品的典型成分类型。本文首先明确了铅钡硅酸盐制品包含铅钡釉陶、铅钡釉砂、铅钡玻璃以及硅酸铜钡颜料四大类,并重点讨论前三者,强调不宜用“铅钡玻璃”指代铅钡硅酸盐制品。其后,文章整体梳理了战国时期铅钡硅酸盐制品的出土范围和存续时间。在此基础上,重新讨论了铅钡釉陶、铅钡釉砂、铅钡玻璃的关系问题,提出铅钡釉陶和铅钡釉砂都不是铅钡玻璃的先驱,三者在战国早期的出现更像是铅钡这种全新助熔剂在不同材质上的应用。

关 键 词:铅钡硅酸盐  战国时期  分布范围  起源  相互关系  
收稿时间:2023-03-30
修稿时间:2023-06-10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