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伊克昭盟长城沿线“禁留地”诸概念考释 |
| |
作者姓名: | 李大海 |
| |
作者单位: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2 |
| |
基金项目: |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201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特别支持项目" |
| |
摘 要: | ![]() 清初陕北边外禁留地承自明代烧荒形成的隔离蒙汉的黑色地带。乾隆八年,双方在边外五十里一线划出有形界线,称黑(牌)界,该谓附会于烧荒形成的黑色地带,是汉人对边外自然景观记忆延续的反映。黑界以内,伊克昭盟各旗汉族移民的耕地范围并不相同,使得黑界与移民垦殖北界之间形成宽窄不一的土地,由此衍生出当时文献未言,却实际存在的所谓黑界地。牌界地是指边墙与牌界之间的土地。伙盘地是移民定居和租耕之地,具有不连续分布的空间特征。白界地一称晚出于民国绥远编纂的文献,实为牌界地的异写,其产生可能与牌借地、白借地称谓有关。陕绥双方对诸称谓的不同书写,反映各自从己方利益和地方本位的角度,对重构清代鄂尔多斯南缘汉族移民垦殖史的不同表达和现实立场。
|
关 键 词: | 鄂尔多斯 禁留地 烧荒 黑界地 陕绥划界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