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期间景德镇祭红釉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及其科技意义 |
| |
作者姓名: | 彭子成 梁宝鎏 余均岳 郑培凯 李果 李德卉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2. 香港城市大学物理及材料科学系,香港,九龙 3.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香港,九龙 |
| |
基金项目: | 香港城市大学专题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
摘 要: | 为了进一步讨论明清两代祭红釉的发展沿革,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10片明永乐祭红釉和胎的化学组成,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明清期间祭红釉和胎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永乐-宣德—万历)的祭红釉相比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R2O+RO(wt%)平均值约低20%,RO/R2O(mol/mol)平均值约低45%,RO2/R2O2,(mol/mol)平均值约高34%。明代永乐和宣德的祭红釉胎式分布RO:(m01)值均大于5.8,而清代样品均小于5.4。明清两代祭红釉化学组成的突然变化(shift),可能暗示明代的制釉工艺在清代已经失传,而在清代则白行发展起来。
|
关 键 词: | 明清期间祭红釉 釉和胎的化学组成 变化和分布特征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