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 |
| |
作者姓名: | 黄兴涛 |
| |
作者单位: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
| |
基金项目: | 本文原文为8万字,主体部分系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在日本神户大学访学期间完成的研究报告,在神户、京都的三次报告会上,曾得到森纪子、绪形康、狭间直树、森时彦、石川祯浩、铃木贞美、川尻文彦、吴晓东、孙江、沈国威、陈力卫、冯天瑜、刘建辉等先生的指教.后又得到贺照田、王笛、夏明方和杨念群等友人意见的启发.在压缩发表的过程中,还得到韩华博士的帮助和两位匿名评审人严格而高水准的审议与批评(他们的不少意见我都加以了吸收).特此一并致谢. |
| |
摘 要: | 在晚清民初的历史语境里,中国传统的“文明”和“文化”概念先是大体经历了一个摆脱轻视物质、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形成内蕴进化理念的新的现代“文明”概念——广义的现代“文化”概念,再从另一维度部分地回归与“武化”、物质化相对的中国传统“文明”和“文化”的关键内涵,进而获取新的思想资源、重建一种新的狭义“文化”概念的过程,最终复构成了一个广、狭义内涵并存的、带有矛盾性的现代“文化”概念结构。这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当时的中国人运用它们进行社会改革的实践过程。戊戌时期,现代“文明”概念已经在趋新士大夫中逐渐流行开来,并携带一系列现代性主导价值观念,成为维新运动得以全方位展开不容忽视的思想依托;而狭义“文化”概念的出现及其与广义概念的合构,则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程。
|
关 键 词: | 文明 文化 概念 观念 实践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