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篇
  免费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受轻视的局面,从明确地位、发掘历史遗产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明确中国工艺美术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当今艺术创作提供素材、提高工艺美术史教学的参与性提高其地位。  相似文献   
2.
肖桂芹 《东南文化》2003,(10):28-35
紫砂器的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传说,宜必紫砂泥最早是由一个异僧先发现的.随后他便沿利边走边喊:“卖宝贵去”,见村里的人不理睬,又嘁:“不买贵.那买富怎样?”村人见奇.就跟着他走,而走到一个山洞.果然发现有五色斑斓的泥土,很适宜制陶.从而发现了紫砂泥。可惜的是,这个传说没有年代.我们不知道它是发现于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3.
古代制骨工艺研究是理解骨器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基础,制骨实验可为制骨工艺研究提供最为直接的证据和比较材料。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对石刀、蚌刀(镰)、铜刀、铜刀锯、铜锯等工具截取、加工骨料的痕迹进行区分,并对各种工具的截取、加工骨料的效率进行对比,以期为考古遗址中的制骨工艺研究提供直接的对比材料。以此为基础,将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骨料与骨器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工具作用于骨骼后留下的痕迹存在明显区别,各类加工工具中铜锯的加工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工具;种种迹象表明,大辛庄遗址骨器加工的工具应为青铜工具,加工痕迹与铜刀锯最为接近,这与殷墟铁三路制骨作坊所用工具和工艺存在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顾文婷  王佳  魏彦飞  陈国科 《文博》2023,(3):100-108
慕容智墓壁画发现为研究吐谷浑葬制葬俗及唐与吐谷浑民族关系史等问题提供重要实物资料。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拉曼(Raman)、X衍射(XRD)及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等方法,分析了唐慕容智墓出土壁画的颜料和制作工艺。结果显示慕容智墓壁画颜料原料为铁红、铅丹、碳黑、靛蓝、方解石;壁画结构分为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三部分;绘制壁画过程中,采用颜料加动物胶进行调和。  相似文献   
5.
古格王国遗址壁画独特的题材为研究其政治体制、宗教文化及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但酥碱、起甲、脱落等病害严重威胁壁画完整性。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微损取样分析,对古格遗址现存壁画的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并针对壁画病害开展了修复材料现场筛选试验,同时对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壁画层面结构为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除白殿壁画外,其他殿(洞)壁画表面均有一层桐油类涂层。壁画蓝色和绿色颜料分别为石青、石绿,金色颜料为金粉或金箔,金层下衬有朱砂层,黑色颜料未检测出,橙色、红色颜料为朱砂,暗红色为土红。壁画绘制过程为:用黑色炭笔绘制起稿线,对人物之间面积较大的空档区域着色,为人物填色,以平涂为主,辅以晕染,皮肤部位最后着色,金色部位则是先以朱砂打底,然后敷以金粉或金箔,用细色线、墨线勾定外部轮廓,金色部位用红色线勾定,绘制花纹,并在壁画表面涂一层桐油类的透明涂料。采用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和丙烯酸乳液单独使用或以不同配比混合使用修复起甲病害,采用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和丙烯酸乳液混合液修复地仗层酥碱病害,采用点状灌浆为主、锚固补强的方法加固空鼓病害,使用手术刀等去除历史加固部位,并补做新地仗,采用...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我国西北地区开始有纸质文物的考古发现,其后纸质文物在多地考古发掘中均见出土.它们品种多、数量大,加工工艺、写印材料独特,时代自汉代至明清,其中的早期文物尤为珍贵.因其出土环境复杂,保护修复工作难以直接借助传统技术和现有科技,特别是潮湿环境和干燥潮湿交替环境下出土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往往遭遇瓶颈.目前学界在科学分析检测、造纸工艺研究、科学信息提取等科学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糟朽类文物的病害机理、保护修复技术等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开展本体材质、劣化与粘连机理研究,探究多因素协同作用对本体的长期影响和作用方式,研发新材料与新技术,并致力于探索这类文物的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7.
郑岳东 《风景名胜》2021,(5):0152-0152
现阶段,相关部门员工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调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深刻意识到污水处理厂工艺调试的重要性,无法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易出现成本过高、影响生态环境等不良后果。相关部门员工要想保证污水厂正常、稳定、高效运行,并取得及时的、不错的效果,应当就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调试问题进行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钧豪 《风景名胜》2021,(7):0034-0034,0036
婺州窑现在浙江中西部一带,主要位于金华等地,包括周边范围,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发现了婺州窑的烧制,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婺州窑的制作工艺蕴含了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风格及其强大的堆塑工艺,使得婺州窑在中国艺术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占有独特地位。据现代考古发现,婺州窑曾在宋元时期大量出口国外。所以本文讨论的是如何以婺州窑独特风格融入到现代化简约风格的室内风格景观设计当中,以婺州窑蕴含千年历史以及烧制的独特工艺作为出发点,在对室内景观设计的尊重自然,保护历史文化,室内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为基础, 把婺州窑的装饰设计,釉面设计,文化创新等方向进行深入了解。最主要的是婺州窑装饰特点,独特花纹,釉面,造型,历史文化与现代室内景观设计相融合,让人感到室内环境更加生动。在保留婺州窑特点的情况下,对室内景观设计风格发展与创新,使得婺州窑更好地在历史大河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9.
复色釉陶是汉代低温铅釉陶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其施釉烧制工艺系在普通单色釉陶的基础上,于一件器物上施加两种及以上釉料,以低温一次入窑烧制而成,呈现出绚丽的艺术效果,达到了汉代釉陶的高峰。此类釉陶主要分布于宝鸡、济源和延安及其周边地区;最早出现于西汉中晚期,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就施釉工艺而言,其多色施釉技术与北魏时期的二色釉陶一脉相承,并在北齐时期与新出现的"瓷胎铅釉陶"二次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北齐特有的多色瓷胎铅釉陶器,为后来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广西桂平博物馆藏东汉铜甑对于研究广西地区青铜器冶铸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器物长期保存于潮湿环境中,矿化严重、保存状况较差,亟须保护修复。本研究应用X射线影像观察、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模拟实验验证等方法研究了器物的铸造工艺、合金成分以及锈蚀产物成分。结果表明该器物为整体铸造成形,器物铸造时使用了轮制技术、刮板造型工艺以及铸后刻纹的工艺,箅部范块制作过程是用器身模翻制器身范后脱模,将器身模的圈足部分切下,然后在圈足泥模上刻出箅部型腔。在此基础上,遵循最低限度干预原则,力求将传统的文物修复手段与现代修复理念相结合,通过除锈、修补等保护修复措施后,不但提高了器物的整体稳定性,而且达到了可以展陈,发掘文物潜在价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