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篇
  免费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风化问题一直是户外砖石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最大难题。本文作者结合在故宫博物院十多年间对石质文物防风化的保护研究工作,指出对石质文物产生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水的渗入,同时介绍了世界上较先进的化学防水方法,强调了这些防风化方法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论及了故宫对于石质文物防风化加固材料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制造出了柔软的发电橡胶,在弯折时它能够把高达80%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除了做鞋垫之外,它还可以做成服装的配件、日常用品,甚至可以成为植入体内的电源  相似文献   
3.
从果洛采风归来,路经西宁。青海河源奇石久负盛名,心仪已久,何况四川乡友、青海石协副会长郑克光先生热情邀请。我们便用一天半时闻。驱车穿行西宁的大街小巷。来去匆匆进石馆,入石家;蜻蜓点水游石市。逛石街;三育两语交石友.觅石趣;心急火燎察石情,结石缘。总的感觉,西宁藏石的化积淀尚不及兰州那样的城市深厚。赏石的理性思考也不如兰州自觉,但爱石热情的高涨,市场化的规模,发展势头的迅猛。似乎过于兰州。  相似文献   
4.
5.
肖桂芹 《东南文化》2003,(10):28-35
紫砂器的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传说,宜必紫砂泥最早是由一个异僧先发现的.随后他便沿利边走边喊:“卖宝贵去”,见村里的人不理睬,又嘁:“不买贵.那买富怎样?”村人见奇.就跟着他走,而走到一个山洞.果然发现有五色斑斓的泥土,很适宜制陶.从而发现了紫砂泥。可惜的是,这个传说没有年代.我们不知道它是发现于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6.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3,(42):26-26
我们使用的沥青是从韩国进口的,粘贴剂是英国的,而这些国家生产和设计的材料是根据本国的环境,却不能适应蚌埠的温度。  相似文献   
7.
莫高窟第257、259窟是北魏时期重要洞窟。为从科学角度探究两窟壁画彩塑艺术特色和发展过程,本文综合运用超景深显微镜等原位无损分析技术以及X-射线衍射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其壁画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画彩塑底色层分为红色与白色两类;第257窟颜料包括生石膏、滑石、红土、朱砂、昆虫来源的蒽醌类染料、氯铜矿、青金石、靛蓝及炭黑,第259窟颜料包括滑石、蛇纹石、红土、蓝铜矿以及伴生有蓝铜矿的氯铜矿。分析结果从时空两方面阐释了两窟绘画材料的传承与衍变,可为石窟考古、艺术史研究以及保护修复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付蔷 《文物天地》2023,(5):50-53
毛笔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写工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制作技艺的提高,毛笔已从最初单纯的书写工具逐渐演变为集实用和收藏为一体的艺术品。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御制花卉诗紫毫笔就体现了当时毛笔制作的超高水平。通过对毛笔上所留信息的分析,加上对相关史料的挖掘,不仅能看到这件藏品的艺术价值,更能透物见人,还原历史一二。  相似文献   
9.
赵婕  唐淼 《东南文化》2023,(2):183-190
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博物馆叙事展览的创作和叙事领域得到极大的延伸与拓展。“长春往事·净水虚拟漫游展”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借用叙事学理论,采用双重线索叙事布局、时空叙事权重偏移、反复叙事强化体验、切换观众叙事身份等方式,具有鲜明的空间叙事倾向。未来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下的博物馆叙事展览,在素材选取上宜多元化,在虚拟手段的介入上需纵深化,在效果呈现上应精准化,从而为公众提供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参观体验。  相似文献   
10.
董清丽 《文物天地》2021,(2):116-119
金属文物常年埋藏地下,受土壤、地下水中所含酸、碱、盐类等物质的侵蚀,同时受墓穴塌陷挤压,考古出土的金属文物大多破损、残缺、变形、锈蚀严重。出土后使用自来水清洗,存放的库房条件简陋,无恒温恒湿设备,又加之锡器怕冷惧热的金属特性,致使锡器锡疫严重。现就两件宜昌博物馆藏春秋中期晚段的锡簋科学保护修复过程作一述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