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5篇
  免费   4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墨 《史学月刊》2002,(4):26-34
哀公十年(前485年),吴徐承帅舟师沿海北上攻齐进行海战事,似难确认。襄公二十四年(前549),楚以舟师伐吴,是为史籍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动用舟师的征战,但恐难排除此前已发生过动用舟师征战的事实,是故中国古代海军的产生(形成)时间,尚需进一步科学、准确论证。“海军”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称谓也有所变化。中国古代海军的主要称谓有舟师、楼船军、水军、水师等。  相似文献   
2.
The nature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itself is often seen by commentators as the cause of democracy failing to take root in China; the antidemocratic elements of that culture being overemphasised while the democratic elements are underemphasis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deas of democratic culture in China to the current state of play, includ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democratic card being played by factions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ry (CCP). There are indeed cultur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hinese democratisation such as cultural anomie, unconscious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ies, the legacy of egalitarianism, the radical polaris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difficulties of institutional compromise and the irrational control of aggression and fear. While the antidemocratic culture is stronger at present than the democratic culture, the new Chinese democratic culture is likely to gather strength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3.
黄潇婷  王志慧  张野 《人文地理》2023,38(1):158-168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生计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但与之相关的研究较为匮乏。文章以栾川县重渡村为案例地,通过对亲代和子代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旅游生计代际传承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生计的代际传承经历了亲代生计开拓、子代培养和发展、共同经营、生计传承四个阶段,并与重渡村这一乡村旅游目的地起步、培育、快速发展、规范管理的生命周期相适应。(2)文化因素、主体因素和规制压力是影响生计传承的主要原因。(3)旅游生计的代际传承关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周滔  张璞洁 《人文地理》2023,38(1):118-129+157
乡村振兴要求走乡村内生性发展道路,客观认知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分异格局和交互关系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民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引入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影响乡村发展能力的敏感因素,以此测度乡村发展能力指数,进而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交互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中部地区多维乡村发展能力提升,但呈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不同维度间差异化显著;(2)中部地区多维乡村发展能力局域空间格局呈现较强的动态性并整体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3)邻接地级市多维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交互网络以正向关联为主,局部空间呈差异化的竞合态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古实物的科学分析,认为早在西周时期胶东青铜技术便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战国后便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大约自西周始,胶东青铜技术与中原便是大体同步发展了的.文章最后还将胶东青铜合金成分与《考工记·六齐》作了比较,并提出了“六齐”既不是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不是指导生产实践的工艺规范,而是一种试验资料的反映和归纳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张利杰  行龙 《史学集刊》2021,(2):106-117
解放太原战役期间战争双方均需在当地动用大量民力、物资,民众动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集团往复争斗近十五年,彼此已相当熟悉,二者的动员模式、技术极其相似,但实践效果却判若两途。通过比较双方在政治宣传、民众保障、组织发动、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动员活动,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动员更贴合人们的需求,能够获得民众的自觉支持;反观阎锡山方面却是官民区隔、上下离心,浩大的动员声势常流于表面。二者迥异的组织能力和政党文化影响了实际动员效果。太原战役期间双方在动员中呈现的差异不啻是当时国共之别的重要缩影,也折射出左右两党最终胜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北京中低收入社区育儿人群的服务设施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设施需求分析是建设社区生活圈和完整社区的基础。已有研究关注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配置或评价,对服务设施需求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缺少对育儿人群等细分人群的研究。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讨论在二孩政策和年轻人少子化观念影响下,社区应当给予育儿人群什么样的服务设施支持。基于2017年北京公平与包容调查问卷数据,本文采用有序多分类模型分析中低收入社区居民对教育、医疗等10类设施的需求偏好。结果显示育儿人群对各类设施的需求和访问频率都超出其他人群,且相关需求存在性别差异;二孩家庭对服务设施的依赖性强于独生子女家庭,且因子女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家庭需求也有所差异。最后,本文提出了育儿人群所需服务设施的分类体系,以期为精细化社区服务设施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面临调整经济结构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朝阳区为例,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讨论,聚焦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剖析协调水平变化的时空间特征及原因。研究发现:2010—2019年期间,朝阳区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上升明显,空间均衡性有所提升,协调状态呈现出从人居环境滞后过渡到经济系统滞后的演变过程。疏解非首都功能及相关政策是影响协调状态演变的重要因素,它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引发了经济系统的动态调整,短期内使协调水平发生了较大波动,随着人居环境改善幅度逐渐超过经济系统,协调水平出现了下降趋势。提高城乡结合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重点关注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兼顾地区人居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公共交通是我国老年人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公交移动性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从季节和空间双重维度分析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年人出行行为机制。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季节时空因子对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不同季节中空间因子对老年人移动频率、移动半径和移动熵的解释力和显著性存在明显差异,对老年人移动性影响机制的分析应考虑时空变化的双重影响;②不同空间因子之间以及季节与空间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增强对老年人移动性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考虑多个因素的协同效应对深入理解老年人行为有一定帮助。研究试图拓宽老年人移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为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移动性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进程下,跨国移民成为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冲突和再协商的主要载体,其在地饮食适应问题尤为凸显。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研究,发现由营养学等范式主导的早期研究偏重对饮食适应水平的直接观测,较少探究饮食适应的身体属性、地方关系以及文化意涵。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身体尺度下的动态饮食适应过程、地方尺度下跨国饮食景观的生产与重构,以及身体与地方交互尺度下饮食适应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本文最后针对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提出未来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研究的可能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