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马广彦 《收藏家》2007,(10):69-71
2006年9月16日,在北京江洋富通秋季拍卖会上,一只元代描金蓝釉执壶,以33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卖成功,创元代蓝釉器市场价位新高。此壶带盖通高26厘米,洗口,束颈,扁圆腹,宝珠顶半凸起状壶盖外扣于壶口,通体呈蓝宝石釉色。壶身的腹、流、柄、口部位均用描金工艺分别绘制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腹的一侧以龙头吐舌为流,另一侧以龙卷尾拱背为柄,壶腹两面胎体正中模印凸起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最为珍稀者,当数以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的元青花瓷器。毋论完整之器,即或掌心大一块残片也难寻觅。笔者苦苦追求数载,终于收藏到元青花高士图四方花盆残片一块,不敢独享,借《收藏家》杂志一角介绍,与同好藏友共赏。此残片上部残宽29、残高18.5、厚0.9-1.2厘米。边棱高2.5、上宽2厘米。残片上下、左右均呈弧面,中部略凸(见图1)。复原后应为一上宽下窄,腹部略凸,有底座的带边棱四方花盆。估计口沿部每边长约30厘米,底边每边长约22厘米,全器高约22厘米。  相似文献   
3.
马广彦 《收藏家》2002,(8):52-53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2002年3月末,我在景德镇仿古瓷高手王文宪先生的作坊访问学习时,无意间顺手拿起案台上一只已烧成的,写有“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青花款的白色浅腹碗,看到碗外壁“修胎痕”十分明显,约一指宽的“刀痕”一棱一棱地从近圈足处盘旋而上,至近口沿处方才消失。我问王先生:“这只碗为什么修胎如此粗糙?”王先生笑答:“那不是修胎痕,是拉坯痕。是学徒练手艺做的碗,因为拉坯手法不熟练,修胎、补水后看似光圆,烧成后就成这个样子。”我大惑不解,过去从诸多专家的著述中,从自己收集到的唐、宋、元、明以来众多窑口、众多品种的碗的标本中,都学到过并且认定这种出现在碗外壁的旋痕是“修胎痕”,而且还认为宋以前“高古瓷(老窑瓷)”的“修  相似文献   
4.
浅谈釉中彩     
马广彦  马平 《收藏家》2004,(12):45-50
世界上任何科学,都是由初级向高级、由粗略向精密发展的,不会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瓷器时,既要虚心而认真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不囿于前人因受科技发展水平、实践条件及认识能力所限制而作出的过时结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结论要抛弃,用正确的新理论代替;对有缺陷的结论要进行修正补充,使之成为正确理论。只有这样,古瓷研究工作才能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继续发展,在新的理论平台上构建古瓷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古瓷之鉴     
爱好古代瓷器,要把握好鉴、藏、赏三个方面的基本环节,就是如何鉴定,如何收藏和如何欣赏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把握好了,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能从中得到丰厚的回报,而如果把握得不好,往往留下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和无法弥补的心理缺憾。这里概括地从整体上谈谈古代瓷器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马广彦 《收藏家》2007,(8):91-93
在明清官窑器中,有一种简约、雅致的品种,即白釉红三鱼纹高足碗、高足杯和白釉红三果纹高足碗、高足杯(图1、2为景德镇明代官窑窑址出土器,图3、4为传世品)。这两种器物都是在白釉地的碗、杯外壁,用高温铜红料作为呈色剂,重笔涂成间距相等的三鱼形或三果形,高温还原焰气氛下烧成后,便成为白釉地上红色三鱼或红色三果纹高足碗、杯。整器内外  相似文献   
7.
马广彦 《收藏家》2008,(12):27-30
提起三彩器,人们往往想到唐三彩,因为它的出土量巨大,艺术价值高并且在国际古艺术品收藏界影响非凡。但三彩器并非终唐而止,它流传到五代以后的辽、宋时期,仍然是古陶瓷领域中的珍品。相比于宋三彩,契丹人统治地区制作的辽三彩更富有民族艺术特色。辽三彩同唐三彩、宋三彩一样,是 对当时生产的以红、黄、绿、白、蓝、棕等低温彩色装饰的陶器或瓷器的总称,  相似文献   
8.
马广彦 《收藏家》2005,(9):23-26
在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里,有件十分珍贵的清康熙朝乌金釉观音撙(图1、2)。观音樽高33.5、口径10.3、最大腹径15、底径9.6厘米。乌金釉属黑釉品种,但它有别于普通黑釉。普通黑釉是以含铁量很高的黏土作制釉原料的高温釉种(氧化铁含量3.9%以上,有的接近10%),自东汉中晚期已创烧成功。因其取材方便、工艺简单、大众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