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吴启焰 《人文地理》1999,14(1):11-16
本文简要地综合了中外城市地理学界、规划学界对城市密集区空间组织自本世纪中叶的认识与研究,理论及实践成果,并且针对从城市群向大都市带演变的理论上及实践上的空白,做出一些理论及实践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和女性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上,对学校食堂进行研究,分析两种类型女工在工作场所的分工等级与认同机制。首先,劳动过程理论的意义在于解析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制造服从的员工和稳固的分工等级关系;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当部分女工没有被完全纳入生产的中心环节时,她们进入工作场所之前的性别身份就起到了重要的预设作用。籍此,本文试图推动社会-空间作用双层机制研究,尝试推动微观空间尺度内自我身份在劳动过程中认定与生产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层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系统总结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自60年代以来的发展,作认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应当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城市地域内人地关系一一人类与他们生活的物质、社会环境的关系构成研究城市社会地理的基础。人(个体与群体)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Interacting)的连续过程,就是社会空间统一体:一方面,人创造、调整城市空间,同时他们生活工作的空间又是他们存在的物质、社会基础。邻里、社区可改变、创造和保持定居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些派生之物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邻里和社区,而且连续的城市过程产生变化的城市空间,使经济、人口、社会和科技力量在不同水平上相互作用得以延续和发展。本系统介绍了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的发展沿革,然后指明城市居住空间研究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城市中产阶层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中西方中产阶层化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中产阶层化的基本特征,强调中产阶层化具有周期性及时空性,从古典经济学角度、城市文化以及全球化角度对中产阶层化的理论流派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中产阶层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中产阶层化的界定、中产阶层化的形成机理、过程、影响以及政府作用的研究,对中国中产阶层化研究未来进行展望,率先明确中国存在中产阶层化时空共轭性;中产阶层第一波普遍性等假设,并指出第二波的中国中产阶层化只有可能发生在某些特大城市中;在中国中产阶层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原住居民的动迁问题及后续的空间隔离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事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以昆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大事件作为一种植入城市进程中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分析了大事件空间效应的形成机制,认为"大型投资"与"社会动员"是嵌入城市社会空间统一体并推动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进而以昆明市为例,界定了昆明世博会的空间影响期,研究了影响期内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演化的基本特征。文章认为世博会的植入是上述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并从空间投资、社会动员与社会植入的角度建立了昆明世博会与城市空间演化关系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6.
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启焰  王兆杰 《人文地理》2011,26(1):113-117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以符号和影像为主的消费文化成为了社会消费的主导。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规划既需要满足消费需求,又要尊重消费文化。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三个方面:文化能力、文化产品、文化制度的角度分析旅游文化资本,希望以此推动旅游文化资本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吴启焰 《人文地理》2013,28(3):74-77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产阶层化现象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关注。随着女性主义研究和社会运动的兴起,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中产阶层化研究日益得到众多地理学者的注意。本文希望将建构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相结合,将之纳入一般化中产阶层化研究框架之内,继而构建女性主义视角的中产阶层化研究理论构架,以便进一步补充、完善一般中产阶层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从集聚经济看城市空间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集聚经济学出发,本文用经济活动转变、经济多样化与交易成本的有关概念、理论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指出目前多数研究忽视劳力和消费者空间转移从供求双方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和女性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上,对学校食堂进行研究,分析两种类型女工在工作场所的分工等级与认同机制。首先,劳动过程理论的意义在于解析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制造服从的员工和稳固的分工等级关系;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当部分女工没有被完全纳入生产的中心环节时,她们进入工作场所之前的性别身份就起到了重要的预设作用。籍此,本文试图推动社会—空间作用双层机制研究,尝试推动微观空间尺度内自我身份在劳动过程中认定与生产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住宅市场空间分异研究体系的建立,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社会阶(层)级分化结果通过市场宏观控制、个体择居行为心理的局部调整而实现的空间化过程。因此,居住空间分异机制可以从对住房市场空间分化及个体择居行为机制两个方面来理解。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影响城市住宅市场分化的机构、各种机构对城市居住空间、社会空间分异的影响力:(1)政府作为土地所有者及其作用形态;(2)城市建筑商、地产开发商的发展方式;(3)金融信贷业对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的空间非均衡的影响;(4)地产物业机构对邻里的操纵和强化;(5)城市规划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并认为影响我国城市社会地理空间分异的宏观背景是:(1)国内自1978年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它确定我们的主要研究框架;(2)自80年代末期开始强化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造就的新国际劳动分工;(3)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及其影响下的经济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