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武威磨咀子考古出土的汉代彩绘木马,不仅数量多,而且形体较大,具有河西汉马的典型特征;根据彩绘木马的材质状况,其类型属于潮湿而糟朽木器,急需进行修复保护。为此,针对目前彩绘木马的保存现状,本修复工作运用现代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木马彩绘颜料进行了分析,物相结果表明:黑色为墨,白色为石膏,红色为朱砂、铅丹。同时遵循原始制作工艺,选用汉代棺板木作为复原材料对残缺部件进行了复原修复,采用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MMA)材料为其制作了辅助支撑底座,使用Paraloid B-72试剂对表面严重糟朽木质、彩绘层实施加固,使用聚醋酸乙烯酯对脱落部件实施粘接,利用原始铆眼套合与加楔技术对木马部件进行了组装;最后,通过安装辅助支撑底座使受损彩绘木马得到了妥善保护,修复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文物,一言以蔽之,文物就是历史文化遗存。文物大都具有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作为文博工作者和民间收藏爱好者。有责任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充分利用。因为是遗存,不能再生产了,坏一件便少一件,所以文物藏品的保护显得特别重要。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剥蚀,人为的损伤,文物变质、破损、丢失,是常有的事。同时在藏品日常管理中,拿取、  相似文献   
13.
甘肃木器是反映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文化、历史和社会重要的珍贵遗产。武威、高台作为甘肃木器重要的发现地,出土器物不仅类型、风格迥异,而且器物材质形态、结构特征明显,属于典型的糟朽木器类型。研究工作从木材学的角度出发,应用生物切片技术,对出土器物材质树种、特征及特性进行了科学鉴定和剖析。鉴定结果表明,树种类型有:①云杉;②冷杉;③圆柏;④落叶松;⑤胡杨;⑥榆树;⑦香椿;同时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糟朽木质纤维显微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出土糟朽木器木质结构已发生降解、腐变,其材质形态特征及特性会随着后期保存环境及其因素的影响、腐蚀而频繁变化或骤变。最后,分析工作对糟朽木器纤维素结晶度、降解度等相关物理参数进行了实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出土实物纤维素结晶度约为58%,而纤维降解度达到40%以上。综合以上鉴定结果和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①甘肃木器制作材质涉及的树种种类较多,基本以云杉材为主,而青海云杉在祁连山林区分布广泛,为其制作用材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材料;②材质糟朽及纤维严重降解是甘肃木器重要的材质特征,表现为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降低呈现木素含量升高,而木素含量的相对增大,则是导致材质颜色变深的重要原因;③受糟朽器物自身含水率的变化、影响,其材质特征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而且改变、变化过程通常具有滞后性,导致结果往往是致命的;④纤维素结晶度和纤维降解度是衡量和评估糟朽木器材质健康状况重要的物理参数,二者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糟朽木器形态与结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甘肃出土木器依据形态与结构划分,属于典型的糟朽木器类型,材质外观特征与特性明显。制作材质鉴定表明,基本类型有①松科云杉;②松科冷杉;③柏科圆柏。通过对糟朽木器形态类型、结构属性、影响因素及发生改变原因剖析,指出了糟朽木器材质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转折性根本改变后(含水率远低于纤维饱和点),即将面临第二阶段的转折性根本变化(含水率略高或接近于平衡含水率),而这一阶段的改变结果对器物将是毁灭性的;为了避免出土器物在短期内形态发生剧变,运用生物切片、扫描电镜分析技术对木质纤维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与结构病害腐变结果相吻合。选取与糟朽器物同期考古出土的糟朽棺板木作为分析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容积重、含水率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测得糟朽木器降解损失超过50%,含水率约为10.5%,力学强度指标与正常材质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且相对差异较大,最大约为正常木材强度的60%。对比分析结果,得出了结论:①糟朽木器的形态与结构状况与实验生物切片分析、电镜显微结构观察和研究结果相吻合,同时材质成分、容积重与力学性能测定结果为上述分析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②致使糟朽木器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是胎木含水率,其值是非恒定的并随外部环境而改变,因此含水率可用于反映糟朽木器的材质特性;③纤维饱和点与平衡含水率是影响、衡量和评估糟朽木器形态与结构的两个重要的物理参数;④鉴于糟朽木器的材质特性,后期保存应尽量避免与水分的直接接触,需要严格控制其胎木的含水率,且维持恒定、稳定的保存环境,这点对后期糟朽木器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受甘肃省文物局委托,由甘肃省博物馆承担"甘肃全省博物馆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调查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三级或三级以上)保存现状,全面、深入了解甘肃省馆藏丝织类文物的基本保存状况,特别是馆藏一、二级和三级等重要出土文物的腐蚀损失程度与保存环境状况及博物馆所在地空气环境状况综合评估,最终得出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科技保护健康评估报告,为"十二五"期间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保护管理对策及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为后期制定保护方案与实施科技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天梯山石窟,即北凉石窟,在国内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石窟鼻祖。据考证,9窟彩塑与壁画制作始于唐代,后经历代多次重绘。针对目前彩塑与壁画的保存现状及需要修复的状况,本研究运用现代分析仪器与技术,对9窟现存的彩塑、壁画进行了科学分析。其中,对彩塑及壁画地仗土层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对重层彩绘颜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分析;另外,对清理彩塑地仗时发现的植物茎秆及附属物,采用偏光显微分析技术进行了材质鉴定。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9窟现存彩塑及壁画地仗土层具有相同的矿物组成,基本包括石英、长石(斜长石、少量的K-长石)、云母(白云母、绿泥石、伊利石、斜绿泥石)、方解石、少量石膏,并确定植物茎秆材质为稻草;在使用的彩绘中,黑色为墨,红色颜料有朱砂、铅丹和铁红,蓝色颜料为石青,白色颜料以方解石为主,有少量的石膏。本结果可为后期天梯山石窟的全面复原修复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陈庚龄 《丝绸之路》2011,(12):100-103
武山县博物馆藏品丰富,由于保存环境不佳,致使藏品腐蚀、受损情况严重。本文通过对馆藏青铜器、纸质、石器、陶器、画像砖及木器文物保存现状调查,为下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技术支撑与信息资料。其中,着重对博物馆所在地区域及局部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对藏品因自然环境腐蚀导致文物严重受损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对目前藏品病害存在类型进行了分析,对藏品腐蚀受损原因进行了科学剖析。  相似文献   
18.
一尊天梯山石窟彩塑的修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梯山石窟即凉州石窟,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针对物的残损、腐蚀与损害状况,对其中的一尊彩塑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此次修复工作除使用传统的方法外,对这些方法工艺进行了改进与创新。首先对彩塑腰部断裂处缝隙采取“边缘注水复原法”处理,后采用“泥层分步填充法”对断裂部位实施加固,再对细小裂缝进行灌浆修复;掺入聚醋酸乙烯乳液、糯米汁作为胶结剂,并选用5%Paraloid B72对未处理残损部位表面采取渗透加固及封护保护,此方法可用于其它泥质物修复。  相似文献   
19.
甘肃武威磨咀子出土汉代木牛车抢救性复原修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木牛车,两轮巨大,造型简约、独特,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特有样式。器物因受埋藏环境和保存环境影响,具有糟朽木器的典型特征,车体结构因腐蚀严重而坍塌散架,木质收缩变形,车轮残损、残缺,车辕、车轴断裂,车蛉、车羝残失,车毂及附属部件酥解、粉化,以致无法组合成形。为此,对这批木牛车实施了抢救性复原修复。修复工作采用考古出土的汉代棺板木作为修复材料,使用棺板木木屑及聚醋酸乙烯乳液混合物用于补全、补缺和外观做旧;回收利用老化的竹签条或棉签棒对车辐进行了复原;采用滴管渗透的方法,使用PB72的乙酸丁酯或丙酮试剂对糟朽部件实施加固;最后,采用器物原始的铆眼套合技术,使木牛车历史原貌得到复原,修复效果良好。本工作可为其后糟朽木器的修复提供科学可行的材料和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武威磨咀子出土木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威磨咀子是甘肃古代糟朽木器的重要发现地之一,鉴于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的潮湿而糟朽(缺饱和水状态)漆木器与南方潮湿地区出土的浸饱水漆木器之间的差异,致使其保护材料与技术方法不同。本工作通过对武威磨咀子出土木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着重从病害类型、影响藏品保存因素、材质物理化学组成、材质结构缺陷性及藏品的陈列和保存环境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科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威磨咀子出土糟朽木器腐蚀病害发生是内外因素长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得出保持保存环境的稳定性和控制木质材质中含水量是解决保护问题的关键,可为“十一五”期间甘肃馆藏木器文物实施全面保护修复提供详实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