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潘光哲 《安徽史学》2021,(1):112-119
胡适在1930年代参与北京大学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纷争.特别是在1934年因北大国文系教授林损"请辞",竟让胡适集谤汇讥.事实上,胡适透过具体建制里的人事择汰以推动中国现代科学及学术之发展,固有争议,却是理有应然.  相似文献   
2.
三角形石刀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和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一种特殊形状的石器,其功能众说不一,不少考古学家认为它是作为农业工具使用的"破土器"。通过对浙江湖州毘山遗址出土的两件商代三角形石刀进行微痕分析,并与采用复制石器进行实验考古后所得到的微痕进行比较,可知,毘山三角形石刀不是"破土器",而可能是用来切断植物茎叶的铡刀。  相似文献   
3.
博塔任南非政府首脑期间,面对索韦托暴动引起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动荡和国内外的新形势,提出和推行改革总战略:对不适应南非现代化建设和政治稳定的现存制度进行改革;坚决镇压反抗白人统治、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全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改革总战略的国际环境。其目的是维护白人统治和种族隔离制度。他的改革在沃斯特的种族政策调整与德克勒克的民主改革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将南非的改革进程带入一个新阶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处境。但博塔的镇压造成国内局势紧张并迅速恶化,以至于到了几乎失控的程度,改革进程陷入停顿。  相似文献   
4.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north China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rough the activity of “Zhuo huanggui” (literally,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is a ritual activity in Guyi village, Wu’an county, Hebei province. According to villagers ther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has been celebrated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However, due to political pressures in the 1950s, it was not until the 1980s that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began to be revitalized. Since that tim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has gained rapid popularity and fame in north China.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ritual,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from the late 19th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By analyzing the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of “Catching the Yellow Ghost,” this article offe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north China.  相似文献   
5.
古建筑木结构的残损点指标是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和加固修缮设计的重要指标,目前主要依据1992年制定的《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92)中的规定,为了对该规范中的构架整体性残损点指标进行验证和补充,本研究通过对南方地区传统的穿斗木构体系和抬梁木构体系的典型榫卯节点和构架的试验研究,得出两种木构体系结构的整体性关键残损点指标,并与GB 50165—92规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规范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的局部倾斜残损点比试验结果小,规范值偏于安全。规范中规定的抬梁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略小于试验结果,规范值偏于安全;而规范中规定的穿斗式木构架梁柱榫卯连接残损点对于燕尾榫穿斗木构而言是安全的,但对于透榫穿斗木构而言,则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潘清 《东南文化》2004,(6):52-58
江南地区具有多方融合、长于吸纳的开放的文化特征,在元代北方民族进入江苏后.在江南地区出现了综合性的习俗,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交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青铜箭镞是古代制造量最大、一次性使用的兵器,与要求甚高的青铜剑和青铜礼乐器等相比,在选材和表面处理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锈蚀过程最能反映材料在经过数千年后所产生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环境潮湿,埋藏条件复杂,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等分析测试技术,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对长江中游地区战国晚期古墓中出土的青铜箭镞的锈蚀现象和锈蚀机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古代青铜器的保护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资料。结果表明,青铜箭镞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完全矿化层、过渡层和心部原始材料等三个特征层,不同特征层具有不同的显微组织、化学成分、致密性,以及显微硬度等;并沿横截面观察和分析了锈蚀层中的微裂纹的性质和产生原因,即,平行于表面的裂纹是由矿化层氧化物膨胀引起的剥离开裂,其进一步发展将形成“粉状锈”,而垂直于表面呈放射状的裂纹是当圆柱形箭镞杆膨胀时,矿化层的塑性差,抗变形能力低而产生的开裂;锈蚀机理研究认为青铜器的锈蚀过程是环境中杂质元素通过过渡层沿界面能较高的α固溶体和(α+δ)共析体晶界或孔隙等缺陷逐步向内部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再读跨湖桥     
在《跨湖桥》考古报告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浮选、孢粉和非孢粉微化石、PIXE技术和拉曼光谱等多种分析手段,对跨湖桥遗址的人工制品和生态物进行了分析,复原了当时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变迁、古食谱和制陶技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了先民的生存方式。文章认为,8000年前跨湖桥的富裕环境很可能促使复杂采集狩猎经济的发展,并出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而水稻栽培和猪的驯养很可能与这类社会常见的仪式和宴享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鬻子》一书,题为楚祖鬻熊所撰。学者多以为伪,盖《新书》所引"鬻子曰"各条,均未见于今本《鬻子》。然而,岂必题为"鬻子曰"者,方为《鬻子》?俞樾、刘师培等校勘贾谊《新书》,疏理二书相合者,却得见两书内容重复者多则,是《鬻子》确有见于贾谊《新书》者也。本文即以二书互文部分为证,以见今本《鬻子》成书年代之下限。  相似文献   
10.
赖建波  潘竟虎 《人文地理》2019,34(3):108-117
“腾讯迁徙”大数据基于位置服务,实时、动态、完整、系统地描述了用户日常出行活动的轨迹。通过采集“腾讯迁徙”数据平台中2018年春运期间中国3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的逐日人口流动数据,分“节前、节中、节后”3个时间段,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人口流动的集散层级、集散体系分层集聚特征、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网络空间特征等角度分析各时间段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特征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腾讯迁徙大数据直观地揭示了春运期间中国城市间人口流动空间格局,3个时段人口的净流入均呈现十字形骨架支撑的菱形分布,人流集散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4大城市群,与城市等级有较强的一致性。人口流动集散体系呈明显的分层集聚,城市行政级别的高低与人口流动影响力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大部分城市人口流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人口流动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和东部并联、西部串联的网络关联特征。人口流动网络局部具有较明显的“社区”结构特征,聚为3个大区级、5个跨区域级和1个地区级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