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五重舍利宝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军 《文博》2009,(1):46-53
针对五代佛舍利五重宝塔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研究,首先基于辽代塔的特点,推测最外重的石塔可能会有塔基,而且是须弥座的形式;其次,从舍利具供养体系的角度,探讨“五重”宝塔的数量问题,指出并非随意而做,是有特别涵义的;第三,对石塔上佛像的属性,指出为五方佛和净土世界的三佛;第四,从五重宝塔的分类研究中,发现了其间所隐含的法、报、应三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此文通过探讨早年从北方黄河沿岸某地流失的五重宝塔的佛像不同属性,认为五重宝塔的毗卢遮那佛具有显现的十方三世诸佛的功能,在五重宝塔中赋予了法身舍利的永恒、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阿育王塔作为一种极具浙江地域特色的佛教文物,是五代十国时期末代吴越国王钱俶毕生崇佛的集中体现。由塔上铸铭可知,钱俶在乙卯岁(955)和乙丑岁(965)两次范金铸成八万四千宝塔,瘗藏舍利、佛经。阿育王塔实物,多出土于吴越国境内的佛塔,河北定州、河南邓州北宋地宫发现的铁阿育王塔应与钱俶两次进京有关。历代民间仿造的阿育王塔实物,时代以五代至宋为主,塔上多有纪年铭刻。五代时期民间造阿育王塔均分布在吴越国境内,宋代的出土地点仍以五代吴越国故境为多。  相似文献   

4.
大足宝顶山地区有佛塔建筑三座:小佛湾的“经目塔”、倒塔坡的“倒塔”、塔耳田的“释迦真如舍利宝塔”。过去,我们曾在《四川唐宋塔初探》(川大学报丛刊第五辑,1980年)中加以讨论,现在我们再对宝顶石刻中塔的造像作肤浅的考释。由于笔者对石窟寺考古见寡闻陋,谬误必多,抛砖引玉,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宝顶石刻中塔的造像比建筑多,集中在大佛湾,此外在小佛湾、佛祖崖亦有,下面按《大足石刻内容总录》(四川社科出版社,1985年)编号列出:  相似文献   

5.
白文 《文物世界》2010,(2):36-42
<正>本文所要介绍的五重宝塔,据说是"早年从北方黄河沿岸某地流失",由西安的王崇仁先生于2007年自海外回购,无年款;从形制上判断,五重佛舍利塔应属于某一舍利塔地宫中的遗物;舍利塔由大小递减、质地不同的五个独立的塔依次套接,以  相似文献   

6.
龙兴舍利宝塔座落于距成都38公里的彭县天彭镇,为能海法师率众于1949年建成的金刚宝座式塔。塔是佛教建筑物,源于印度、东汉末年,随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建筑,大体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覆钵式塔及金刚宝座式塔等类型。金刚宝座式塔从佛教内容上讲,是属于密宗的塔。佛经上说:金刚界有五部,每部有一个部主,中为大日如来佛,东为阿閦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佗佛,北为不空成就佛。金刚宝座  相似文献   

7.
天龙山唐代舍利塔(无边宝塔、普通宝塔)座落在江西省万安县五丰镇双坑村天龙山天龙寺旁.两座舍利塔呈前后位置.均由花岗岩石料砌成。前塔底边周长5.6米,通高3.8米,圆形五级层层内收.塔上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尤其是三层上的“飞天”浮雕和塔的  相似文献   

8.
乐山灵宝塔始建年代之我见彭学艺灵宝塔位于乐山市城东南,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水汇合处的凌云山,因其地处凌云九峰之一的灵宝峰,故其名曰灵宝塔。又因筑成或修缮后,通体粉刷成白色,俗称白塔。也有大佛塔,凌云塔等别名。其实塔自铭曰“释迦舍利宝塔”。灵宝塔是...  相似文献   

9.
1966年在河南省密县法海寺旧址北宋塔基中出土了宋代三彩舍利塔、三彩舍利匣。 三彩舍利塔,高98.5厘米。系高岭土作胎烧制而成。由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合而成。基座与一、二层塔身为下节,上五层及塔刹为上节,塑有角柱和间柱,贴塑宝塔、伏鹿、宝莲图案。第一层塔身较高,四壁开门,门内有四尊佛像倚背禅坐,外壁贴塑麒麟、天王、力土、宝莲联珠等纹饰。从第二层起逐层降低和收分,并贴塑坐佛、莲花和云朵等装饰图案。各层塔身的中部,分别饰有凹弧形、圆形和尖拱形镂孔纹,象征假窗。翼角挑起,塔檐上有仿木构建筑的筒瓦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隋仁寿年间幽州藏舍利的史事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隋文帝仁寿年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舍利收藏活动,幽州有两次获颁舍利。仁寿二年幽州藏舍利于弘业寺,今有传世感应奏表和塔基。仁寿四年幽州藏舍利于智泉寺,该寺于会昌年间重建胜果寺后,寺史不明,舍利重藏于悯忠寺。今景福元年《重藏舍利记》碑石存世,会昌六年《悯忠寺重藏舍利记》见于著录,从中可以获知当时幽州藏舍利的函具及供养物。幽州藏舍利的两方塔下铭尚未发现,根据已发现的12方仁寿舍利塔下铭,有10方遵循了统一格式及内容,因此,可以推测,若没有特别格式及内容的话,幽州两方舍利塔下铭应与《青州舍利塔下铭》的格式及内容一致。  相似文献   

11.
法门寺唐宋时“有古塔四层,(?)佛指骨一节,”故名真身宝塔。因塔下葬佛舍利,历代曾多次开启供养。据史料记载,最早为北魏时岐守拓跋育初启塔基,肇申供养,即开始请出舍利供养。至北周、隋唐,这里重大的佛事活动繁频,香火旺盛,有隋文帝时郡牧李敏、唐太宗朝刺史张亮(又名张德亮),以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  相似文献   

12.
普陀三大寺     
佛教最初在古印度的精舍与石窟中口传,之后开始有了塔和佛经,并开始礼拜释尊的象征物。其中包括佛舍利和分藏舍利的塔:佛成道时居于其下的菩提树;佛留下的足迹……与此对照,我们在普陀山可以看到多宝塔、紫竹林、潮音洞、观音跳、菩提叶等遗迹,尤其是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琳琅梵宫之辉煌甲于江南。  相似文献   

13.
涞水县古塔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塔,通常也叫宝塔,是佛塔的简称(也称浮图)。佛塔起源于印度的窣堵坡,是为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塔形建筑物。据记载,我国塔的兴起,肇自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唐、宋、辽、金各代,元、明以后渐趋衰落。 我国现存宝塔类型较多,有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金刚宝座式、墓塔式等。 塔的构造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平面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用砖、木、石等材料建成。 我国封建社会历时较长,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人民群众借以精神寄托,因而尊儒崇道的玄学思想普遍发展起来,进而宣扬天堂乐趣的佛教也得以广泛地流传。做为藏佛骨的佛塔也就随之林立。  相似文献   

14.
佛教最初在古印度的精舍与石窟中口传,之后开始有了塔和佛经,并开始礼拜释尊的象征物。其中包括佛舍利和分藏舍利的塔;佛成道时居于其下的菩提树;佛留下的足迹……与此对照,我们在普陀山可以看到多宝塔、紫竹林、潮音洞、观音跳、菩提叶等遗迹,尤其是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琳琅梵宫之辉煌甲于江南。  相似文献   

15.
黄滋 《文物》1991,(11)
延庆寺塔(图版肆:1)位于浙江松阳西屏镇西2.5公里处。据《松阳县志》记载:寺初创于梁普通年间(520~527年),初名云龙,唐代改名延庆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行达禅师应诏赴中印度,得大经论8部、舍利49粒,东归后建塔以藏舍利。"凡三年讫工,涌地七成,高二百五十尺,盘固轮焕,甲于东越。经始于咸平已亥三年(999年),其成盖五年壬寅(1002年)也。"但在第七层塔壁素枋上砖铭有"淳化五年六月中"的字样,按淳化五年(994年)比咸平已亥早五年,可能因造塔须提前烧砖,故  相似文献   

16.
1982年春季,我省黄冈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在浠水县蔡河公社斗方山的北麓,距白莲河水库约300米处,发现一座北宋元丰年间的舍利宝塔.该塔原为九层,现存四层多.塔身为素面灰沙岩砌成,塔面呈六角形,残存塔身,全高为4.86米.塔有座基,高0.65米,每方宽0.57米,座围3.42米.座上砌第一层塔身,高0.5米,每方宽0.42米,上下两端带收煞,形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太原太山龙泉寺一座唐代佛塔地宫内出土一件石函。石函内套装有鎏金铜饰木椁、木胎鎏金铜椁、木胎银椁、金棺,共计五重棺椁。为研究该五重棺椁的制作工艺,并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综合采用了切片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成像检测等科学分析方法对五重棺椁的材质成分和棺椁结构进行分析检测,并初步探讨了工艺过程、容器组合、多材质使用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千佛塔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巾子山西麓,自清代发现塔身元代僧淳具捐舍祈愿砖以来,历代对其为"旧塔宋修"还是"元塔新修"这一问题,以及具体功能均有所争论。2016年4月,在该塔测绘过程中新发现铭文砖6种,结合清代发现元淳具砖与其他地方文献,一方面证明该塔为元代新建佛塔,并非唐宋多宝塔,为台州各阶层共同捐舍祈愿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塔并非追荐度亡的发愿塔,而是一座以信众集体祈福为主要功能的祈福佛塔。  相似文献   

19.
王玲娜 《文物世界》2015,(2):26-27,80
太原古塔分布地区集中,以墓塔为最多,其次为佛塔、风水塔。其中童子寺燃灯塔、开化寺连理塔、惠明寺塔、永祚寺双塔、晋祠舍利生生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太原古塔建筑的成就,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为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实物范例和佐证。  相似文献   

20.
北京西直门外的五塔寺(图一),创建于明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间,明代称“真觉寺”、“大真觉寺”,后因避清帝胤禛名讳,改称“正觉寺”、“大正觉寺”,因寺中有五塔林立,故俗称五塔寺。寺中的金刚座宝塔,闻名遐迩。据历史文献记载,真觉寺是为一位西番僧人向明成祖朱棣献贡金刚宝座规式而建立的。明宪宗即位后,“念善果未完”,于成化二年(1466年)“命工督修殿宇,创金刚专座”,成化九年告成立石。自此,真觉寺已形成以金刚座宝塔为中心,前有牌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