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风景名胜》2010,(4):70-71
民营企业的精神符号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民营企业联合馆的展馆以"细胞"为创意原点,充满活力的"细胞"幻化为一个个性格特征鲜明的"活力精灵"。他以"活力"为内涵,具备中国民营企业家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性格特征。它是奋斗者的精神符号,它富有生命力,它智慧无穷,它顽强地从小草长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2.
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自裴李岗文化至汉魏时期器物上常见的单字、刻画符号和图形文字,分布广泛,一脉相承,大都独立刻铸在器物(或铭文)的特殊位置上,不与其他文字相连属.它们不但与八卦之象多用单字来表述的特征相符合,而且有的还与纪卦象类筮数易卦相并署.因此,它们可能大都是反映八卦之象的卦象文字.一般地讲,每件器物本身及其上面的单字、刻画符号或图形文字,大都应是同一易卦的卦象.它是中华先民"制器尚象"习俗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陈岗  黄震方 《人文地理》2010,25(5):124-127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研究对于旅游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并指出:在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基于旅游景观意义的博弈,旅游文化主体不仅把自在景观符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改造而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而且在此基础上赋予它的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所指",从而完成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现象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基于文化主体意义博弈的旅游景观符号的现代化重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古/现代汉语中表示马及其相关概念的词汇的异同来探讨社会需要变化怎样引起语言符号的变化。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提出了符号学的理论,并把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以及如何来确定语言符号的价值。语言学家马丁内后来提出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本文通过分析汉语中表示马及其有关概念的词汇的变化来说明语言符号的变化受制于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要语言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犹如一枚硕大的朱红篆字中国印,静静地矗立在黄浦江畔。它与国内31个省区市的展馆一起,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魅力。悠悠五千年历史,古老与现代相融的中国充满了无数令人神奇惊讶的色彩。本届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元素"无处不在,处处凸现了中国文明、科技与人文精神理念。"中国元素"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背后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申峻霞  张敏  甄峰 《人文地理》2012,26(1):29-33
本文以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会为背景,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运用符号学方法,对南京"淘淘巷"网络实体街区这一消费空间的建构与扩散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符号是消费空间特色塑造的重要路径,但消费空间的扩散并非简单的符号复制过程。揭示了网络实体消费空间作为一种半组织性的社会空间,其内涵的社会关系和运行的内在机制才是它得以存在的内因。网络实体街区这一消费空间是一种超越符号的存在,并非完全归结于符号的消费。  相似文献   

7.
《啥是佩奇》是2019年贺岁片《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先导片,这支短片将小猪佩奇这一2018年的超热IP与亲情成功关联起来,从而引发刷屏式曝光。从符号叙述学角度来分析,《啥是佩奇》成功找到并运用了符号意义生成的机制,从而让消费者不费力地解读出其广告背后的符号意义并接受它。  相似文献   

8.
符号学是当今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它是从现代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学与逻辑学中孕育产生的一门研究符号一般理论的崭新学科,它主要探讨的是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结构与意义生成以及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学的原理应用到各具体领域,就产生了部门符号学.文化符号学就是在这种运用中诞生的.从文化符号学思潮产生、演变的历程及其流派与代表人物来看,德国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在本世纪20—30年代最早提出了文化符号论,他以“人是符号的动物”之立论为基础,对人类所有的精神文化现象作了全面的符号形式研究,为文化符号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0—4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L.A.怀特在卡西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符号”看作是文化学的基本“范式”,认为文化是一种模式化了的符号交互作用系统,其本质、意义生成及进化规律须从人类特有的符号编码活动方面来加以说明,文化学就是对这个自给自足的符号系统的科学研究.怀特的文化研究开  相似文献   

9.
郭敬一 《文献》2021,(1):133-150
石仓契约文书篇末有"行"字及"行"形符号,其他地区明清契约文书也有类似情况。明清契约文书篇末的此类符号与敦煌契约文书绝止号一脉相承,是符号文字化的具体表现。其来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  相似文献   

10.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有"是=帚彗"等五个"是="句,前人或以为"="是一个重文符号,代表"是",认为这个"是"是系词;或认为这个"是"应理解为副词"萛",在句中充当状语。本文对这篇帛书文字进行了新的考察,认为文中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重文符号,它重复的是上文中出现的"是谓"的"谓"字,也就是说"是="即"是谓"。  相似文献   

11.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与体验真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岗 《人文地理》2012,27(2):50-55
把罗兰·巴特关于语言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运用到旅游研究中来,可以发现旅游吸引物符号实际上也包含一个双层表意结构。不同形式的能指和所指搭配形成了旅游吸引物符号系统。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揭示了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对不同类型旅游吸引物符号的能指(旅游客体)和所指(旅游者心理或行为模式)的不同真实性期待。本文在对不同类型旅游吸引物符号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了旅游体验真实性的概念体系:"客观主义"的真实性、"文化附会"的真实性、"主题文本"的真实性、"行为模式"的真实性、"享乐主义"的真实性以及"主客一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器物刻画符号的出土资料丰富,研究尚待深入,学界对其命名的论述较少,且存在一定的混乱。本文在搜集、梳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早期器物刻画符号在命名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认为:鉴于目前"刻划符号"和"刻画符号"混用的情况,建议用"刻画符号"。针对"几何形符号"与"象形符号"不足以全面划分器物符号的问题,提出用线段构形(线段类)和形体造形(形体类)总体命名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几何类刻划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有关;"半框形"、"方框"和"十字形"符号可能和"地"和"四方"有关。  相似文献   

14.
蒋畅 《神州》2014,(18):181-181
本文试图通过从另一个角度对当代艺术中"符号"现象进行另辟蹊径的考究与探讨。在当代艺术中,符号凸显出日益重要的地位,从王广义、张晓刚到目前很多的艺术家努力追求个人符号。符号自产生以来就褒贬不一,褒者认为是艺术家个性化的体现,贬者觉得是为了市场个人故意而为之的行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当代艺术中的符号,要全面思考综合考究。  相似文献   

15.
野牦牛     
牦牛,藏语称其为"雅克",国外根据藏语发音通称为"yak"。在青藏高原,牦牛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家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从头到脚、从生到死都在藏族人民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牦牛更在藏文化中被视为英勇的象征,成为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16.
唐甜甜 《世界》2010,(10):144-151
一个小小的风袋,几根长短不一的管子,让一个民族世代相传。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气势磅礴;有耳鬓厮磨的万种柔情,也有硝烟弥漫的悲壮豪迈。几百年来,它一直用天赋般的使命承载著一个民族的希望与骄傲;所以,在苏格兰,它是一个几乎等同于民族的符号!它,就是苏格兰风笛。  相似文献   

17.
陈岗 《人文地理》2015,30(5):153-158
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的提出旨在进一步凸显旅游者在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中的主体性。本文以杭州西湖的"西子"诗词为例,初步探讨了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理论支撑与研究价值。旅游者符号实践并不是对已有符号记忆的被动接受,而是借助旅游者的亲身体验,不断将其运用到旅游实践中去加以检验、深化和再创造的动态演进过程。符号学理论、实践理论和(身体)现象学理论构成了旅游者符号实践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撑。符号实践是旅游者符号体验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过去与现在、已知与可能、我者与他者、代表物与对象等诸多二元关系的中间环节和关键枢纽,既关系到旅游者的符号体验质量,也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楚简中的"="有羡符、合文或重文符号、省形符号、简写符号等六种用法,有些字的"="是羡符、省形符号还是简写符号有时很难区分。楚简"达"字中部所从"="可能是简写符号。《上五·弟》简10的"■"下所从"="可能为"口"字省形符号,应隶定为"胠",读去。《上九·举》简5的"■"下所从"="应为羡符,读"祚"或"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考察汉代画像中"祠主受祭图"和"升仙图",来探讨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变化过程,同时从"蜕世"到"飞升"的向往与构建来简要揭示汉代早期民间信仰的生死观的变迁,以及这种观念作为象征符号被赋予在汉代墓葬画像中,显示出人们对于早期宗教思想有着强烈的信仰和认知感。  相似文献   

20.
波音 《世界遗产》2014,(12):6-6
<正>服装服饰,往往是一个民族的鲜明符号。有人提倡汉族人应该穿汉服,也有好古者一袭长衫走天下。即使在现代服装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国的许多民族在节庆等活动中,仍然会脱去日常的便装,穿上本民族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前些天北京APEC会议上,融合了宋锦、苏绣等多项非遗传统技艺和现代服装技术的"新中装"亮相会场,引来无数目光。新中装恰如一个符号,它既有"中"的一面,也有"新"的一面,结合了传统与现代。本期特别策划也借助新中装这个话题,既关注宋锦、苏绣的历史沿革和传统技艺,也关注设计师将非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