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钴蓝颜料(Smalt)在故宫建福宫彩画中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勇  曲亮  成小林  杨红  王时伟 《文博》2009,(6):276-279
钴蓝颜料(Smalt)是一种产自欧洲的进口蓝色颜料,是一种经过研磨的钴玻璃粉末,从十五世纪中叶开始广泛用于欧洲油画与壁画中。在故宫的建福宫中发现有这种钴蓝颜料(Smalt)。但在明清文献中,钴蓝颜料(Smalt)尚无明确记载。本文主要对始建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的建福宫内檐脊枋彩画进行了调查和采样,采用显微镜分析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蓝色颜料的种类和彩画结构,特别是钴蓝颜料(Smalt)使用的时代和分布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建福宫建造时,靛蓝是一种经常使用的蓝色颜料,故宫建福宫钴蓝(Smalt)颜料的使用时代晚于建筑的建成年代(公元1742年),而且一般与颗粒大小接近的石青混用。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保护故宫太和殿,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太和殿的动力特性及常遇地震作用下的响应。采用弹簧单元模拟榫卯节点及斗拱构造,并考虑柱础为铰接,建立了太和殿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获得了太和殿基频及主振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时程分析,获得了典型节点的位移、加速度响应曲线,以及典型单元的内力响应曲线,评价了太和殿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太和殿基频为0.9Hz,主振型以平动为主;常遇地震作用下,太和殿能保持稳定振动状态,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均在容许范围内,且斗拱及榫卯节点均能发挥一定的减震作用。  相似文献   

3.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它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则是辛亥革命未竟之业,标志着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在文化领域的胜利。然而,由于文献记载和档案资料稀少零散,加之辛亥革命发生与故宫博物院成立相隔时间较长,辛亥革命对故宫博物院建院的推动,以及故宫博物院开院之于辛亥革命事业的意义,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外相关研究也十分薄弱。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及档案,本文以政治内涵、文化认同和博物馆事业为视角,阐释了故宫博物院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力图客观地呈现当时社会事件的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4.
秦内史置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秦县的研究,恩师史念海曾在上世纪30年代写过一篇《秦县考》。从此后很少有人问津,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史料缺乏,随着近些年关于秦县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才使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本文仅就秦在内史地区的置县加以研究,作为对先生文章的补充。并以此文作为对先生辞世三周年的沉痛悼念。  相似文献   

5.
古物陈列所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立于1914年且存在了34年的古物陈列所长期被人们忽视并淡忘。它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光荣产物和反复辟斗争的重要成果,曾占据今日故宫博物院的半壁江山,被誉为“民国成立后最有价值之建设”。它是紫禁城向博物馆转变的第一篇章,是中国第一家国立博物馆、宫廷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博物馆发展史的新纪元,在世界宫廷类博物馆中占有特殊地位,在中国近代政治、社会、文化史上也具有较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故宫古建筑结构可靠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故宫古建筑,采用归类汇总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故宫古建筑木结构的典型残损问题。基于大量现场勘查及理论分析结果,对故宫古建筑存在的典型可靠性问题进行了分类汇总,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可行性加固建议。通过典型算例,对古建筑木结构加固方法进行了深入论证。结果表明:故宫古建筑木结构的柱子、斗栱、榫卯节点、梁架、屋顶、墙体等各部位都容易产生开裂、糟朽、变形、拔榫等可靠性问题并影响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能,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与木结构的构造特征、木材材料性质及施工保养等因素有关;针对不同的可靠性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加固方法,可提高古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7.
周尚意  苏娴 《人文地理》2019,34(4):32-39
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保护城市色彩基调。本研究认为该任务的目的是保护色彩基调对于人的文化意义,因此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人们对城市色彩的感知和意义理解之间是否有联系?研究以北京故宫建筑群为研究区域,运用眼动实验调查人们对色彩的感知,以结构性访谈法了解人们的色彩意义理解,目的是探究文化在感知和认知中的作用,以及眼动实验方法在反映色彩意义理解结果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色彩感知与意义理解间两者无统计上的相关性,眼动指标无法解释被试对色彩意义的理解。研究结论是被试对色彩的理解具有“整体依赖”的特点,实践性建议是具有文化认同的城市色彩可以保留,同时允许主体对城市色彩有多角度的感知和积极理解。  相似文献   

8.
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故宫博物院对太和殿进行了勘查,发现如下木构件问题:西山挑檐檩跨中挠度过大;三次间正身顺梁及山面扶柁木榫头位置下沉10cm;明间藻井下垂13cm,井口爬梁已经开裂.通过运用结构力学相关方法,对这些构件的结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了相应的加固方案,解决了这些问题.结果表明:西山挑檐檩虽然挠度较大,但强度满足要求,不需要加固;山面扶柁木榫头下沉的原因是局部受弯强度不足,但已通过支顶解决该问题;正身顺梁榫头下沉的可能原因是材料老化,局部受拉、弯、剪强度不足,通过采用钢木组合结构进行了加固;藻井下沉的原因是木材老化,井口爬梁抗弯及抗压承载力不足,通过采用扁钢箍加固的方法进行了加固.研究结果可为古建筑保护及修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故宫古建大修中发现一批带有清代年款的琉璃瓦件,这些瓦件的制作原料、烧制工艺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对建筑琉璃生产的管理状况。本文着眼于琉璃瓦釉的研究,开展了成分分析、釉烧温度分析,并探讨了成分变化的原因、以及成分变化对釉的性能和胎釉匹配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雍正至宣统时期,釉中PbO含量呈降低的趋势、SiO2含量呈升高的趋势,特别是雍正至乾隆时期变化较为明显。这一变化可能与乾隆元年对雍正朝琉璃瓦釉料用铅量的核减有关。釉的成分变化导致釉的流动点温度升高,釉的热膨胀系数降低。乾隆时期出现了一批胎釉热膨胀系数匹配性较好的瓦件。  相似文献   

10.
陈正宏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5):31-40,159,160
本文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为主要素材,参证相关中国史料,对清代来华的越南使者游历清宫和观赏宫廷戏曲的实况作了扼要的介绍。文章既讨论越南使者笔下的清宫游历与清宫图像,又部分披露了清代乾隆、道光、同治三朝越南使者入清宫听戏的文字实录。文中抉发的越南伶工入宫参与乾隆八十寿辰演出详情,及同治间慈禧、慈安两宫太后一同垂帘听戏的近距离目击实录等,均为中国史料中未见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