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永福窑田岭窑装烧具较为丰富,包括支烧具、垫烧具、装烧具等。通过对这些装烧具的分类整理,及其与广西周边一些重要宋代窑场相关装烧具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窑田岭窑不同窑场的产品影响到所选用的装烧具。同时亦可知该窑与湖南地区的窑场联系紧密,也受到当地周边部分窑口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江西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装烧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军 《东南文化》2000,(3):105-110
作者以实物资料为依据,总结了越窑瓷器的主要装烧工艺,并指出装烧工艺在越窑青瓷制作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3.
宋代广西地区的制瓷业发展迅速,繁盛一时,形成了桂北沿湘江上游、漓江、洛清江、柳江青瓷窑分布带和桂东南沿浔江、北流河沿岸青白瓷窑分布带。本文根据瓷窑的装烧窑具、装烧方法和窑炉的类型,把广西宋代瓷窑的装烧工艺与宋代以前进行了比较和简略分析。可知,广西入宋以来瓷窑的制装烧工艺和广西隋唐时期的瓷窑没有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瓷器的造型与装烧方法、使用的窑具有着密切的关系。窑具是研究装烧方法的重要方面,也是瓷器造型特征成因的主要依据。山西盂县古瓷窑遗址经过调查,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发表过相关的遗址调查简报。在实施《山西省宋金时期瓷窑址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项目过程中,进一步对盂县窑采集的瓷片以及窑具残片进行研究,并参考调查简报中窑具的信息内容,使得盂县窑烧制瓷器的装烧技法更加明确。本文拟通过对盂县窑采集的瓷片标本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其装烧技法特色。  相似文献   

5.
长沙窑出土的窑具按功能可分为垫烧具、支烧具、装烧具和测温具四类。根据长沙窑的装烧工艺,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通过与湘阴青竹寺窑、湘阴岳州窑、四川邛窑、河南巩县窑等窑口出土窑具的对比分析,可知长沙窑主要吸收了湘阴青竹寺窑、湘阴岳州窑的窑业技术,与巩县窑、铜川耀州窑、邛窑联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曹俊 《文物世界》2012,(1):77-80
我国的制瓷史上,窑具种类丰富多样,历代瓷器装烧工艺风格独具特色,时代特征比较明显。不同的装烧工艺有其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都会通过遗痕的形式在瓷器上留下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浙江武义境内已发现古代窑业遗存上百处,通过对调查、发掘的历代窑炉遗迹、支烧具、装烧具、间隔具及其在产品上留下的痕迹的梳理,不但可概括其装烧工艺的发展脉络,而且从中还可一窥古代窑场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8.
王瑾 《四川文物》2020,(4):65-79
芝麻钉装烧是我国唐宋时期烧制瓷器时采用的一种重要装烧工艺,陕西、河南、北京、四川等地的多个窑口都采用过这一技术,尤以北宋晚期的汝窑最为著名。这种装烧工艺的使用可追溯至魏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低温釉器烧造,且和二次烧成有密切的关系。五代黄堡窑对这一技术进行了革新,并以新的面貌传承到了汝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张公巷窑等举世闻名的窑场。这一技术的变革与窑工烧造经验的积累及供瓷制度的推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龙泉务窑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西北约5公里龙泉务村北。1991年冬至1994年春考古工作者经科学发掘,确认为辽金时期以烧白瓷为主的窑址。出土大量盘、碗、钵、壶、盆等日用生活器皿及作坊、窑炉等遗迹,同时还出土大量的匣钵和不同类型的支烧具,为我们研究其装烧方法、烧成工艺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一窑具龙泉务窑出土的窑具可分支烧具、垫烧具和装烧具等类。1、支烧具支烧具的主要形式有柱形、工字形、三叉形、齿状形、支钉(也钉支珠或托珠)等。(1)柱形支具:柱形支具有圆柱状、柱状喇叭足形两种。以圆柱状较多,辽…  相似文献   

10.
景德镇湖田窑各期碗类装烧工艺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田窑十一十六世纪窑业遗存中,以碗和装烧碗类的辅助工具——窑具最为丰富,利用这些遗物把当时碗类以及盘、碟等所谓"生人日用必需"的圆器类产品的装烧实况复原出来,对于我们研究景德镇瓷器的工艺史,是十分必要的。一、五代的"支钉叠烧" 湖田窑五代遗存堆积稀薄,范围狭小,其废品,除了破碎的之外,有釉面布满窑渣的  相似文献   

11.
位于浙江萧山永兴河流域的3处西晋至南朝时期的青瓷窑址,其产品及技术具有很强的共性。部分器物自西晋开始已经使用对口套烧的装烧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上林湖越窑在晚唐、五代时期烧制出了釉色青灰、色泽莹润的秘色瓷,迎来了越窑瓷业的巅峰。以上林湖后司岙越窑遗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和普通青瓷科技分析数据为基础,采用当地沉积黏土、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开展了秘色瓷的工艺模拟实验研究,重点对比了不同类型匣钵和装烧方式对模拟烧制青瓷釉的影响。此外,通过色度分析仪及光电子能谱仪等对模拟烧制青瓷釉色度和着色物质铁的价态进行测试,探讨了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秘色青瓷的作用和机理。越窑青瓷实验考古中,对七件青瓷样品进行了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采用瓷质匣钵口沿封釉装烧青瓷釉的Fe2+/Fe3+比值为2.8,远大于普通匣钵内青瓷釉的0.57。结合考古实地调查研究,可以推断这是越窑秘色瓷呈色不同于普通青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碓臼山元代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西南丽阳乡丽阳村碓臼山的南坡, 2005年7月由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占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青瓷器,而且发现了一座元代窑炉的遗迹,是由龙窑向葫芦形窑过渡的雏形,对于陶瓷窑炉发展史具有一定学术价值。通过对该窑炉内原状匣钵柱排列方式以及装烧细节的考证,可作为研究和复原元代晚期窑炉每窑的装烧量、窑内匣钵平面排列和空间组合等瓷业生产的原始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浙江上林湖出土了一批秘色瓷,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在外观、造型、装烧方式上相似。通过对窑址的实地调查与样本的科技检测分析(包括热释光测年、化学成分检测、显微结构分析、吸水率测试)发现,这批秘色瓷与一般品质的越窑青瓷在胎釉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从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角度并不能将秘色瓷从越窑青瓷中区分开来。此外,在工艺技术上,秘色瓷的特点是坯泥处理细致,修坯严格,施釉均匀,并使用瓷质匣钵密封装烧。所以,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工艺技术较好的一部分精品瓷。  相似文献   

15.
隋唐早期上林湖越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林湖隋唐早期窑址的数量、制品质量、装烧工艺技术等方面表明隋至初唐时期,上林湖地区的瓷业生产还处在低谷阶段。进入中唐,制瓷工艺技术明显改进,瓷业生产跨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洪州窑位列唐代六大青瓷名窑,始烧于东汉晚期,终烧于晚唐五代,延烧800余年。洪州窑窑址位于今江西丰城市,瓷胎在兴盛期以优质的低价铁瓷土为原料,在肇始和终烧期以高价铁瓷土为原料,釉料配方以石灰釉为主,器形丰富多样。烧瓷工艺上有多项发明,如使用化妆土和测温火照、匣钵装烧等。洪州窑的兴起得益于窑工掌握了原料的精制、较高的烧成温度、良好的烧成气氛以及窑场附近优质的瓷土资源和充足的燃料、发达的水系等因素。随着瓷土枯竭,洪州窑逐渐衰弱。  相似文献   

17.
河北抚宁县潘庄古瓷窑遗址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初步调查,潘庄窑址产品以元代日用的瓷碗、盏、盘、碟为主;釉色以仿官窑的青瓷和白瓷占大宗。在装饰及装烧方法上也反映出南北方技术交融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龙泉市现保留有近现代龙窑36座,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曾芹记古窑坊、八都"哥弟古窑"龙泉窑制瓷作坊,溪头金品厂龙窑等。通过实地调查,本文对龙泉现代龙窑的相关状况、装烧技艺等做了阐述,对其保护现状及持续发展等问题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邛窑是四川青瓷窑系的代表。邛窑的窑具种类繁多,时代特征明显,开展对邛窑窑具及装烧工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准确地对邛窑瓷器进行鉴定和断代,从而总结不同时期邛窑瓷器的特征及其演变、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以北方地区窑场出土的早期白瓷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墓葬出土材料,从制瓷工艺视角来探讨该类瓷器产生、发展乃至成熟的相关问题。经分析,这些问题与青瓷烧造技术的改进、北方传统釉陶的生产技术,以及"铅釉瓷"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原料上,不断降低胎釉铁含量;装烧技术上,提高烧成温度、明火裸烧到匣钵应用;使用化妆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