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乡苏维埃。乡苏维埃基层权力结构的主要特点为:政府法定权力组织成为乡村权力的主体;非正式的其他民众组织只是服务机构而不再是权力机关;宗族(家族)势力在社区权力中处于分化瓦解的趋势;财富不再是享受和衡量权力大小的依据;乡苏维埃政权机关的建立多采取民主集中制的选举的方式;妇女拥有了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新疆乡约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民初 ,新疆传统的伯克制度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而乡约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和日益强化的综合管理职能等长处 ,适应了当地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 ,从而在新疆得到普遍推广。伴随着新疆乡约综合管理职能的强化 ,出现了乡约与官吏勾结 ,乡约养廉地渐被变卖 ,乡约设置过滥且多为当地头人把持等问题 ,故清末民初新疆乡约的危害极其严重。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多文化交流碰撞的地区,历史上新疆各族人民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新疆南部的疏勒、英吉沙、莎车、巴楚、洛浦、于阗等县与和田市肖尔巴克乡以及罗布泊附近的村落中,生活着一部分与当地维吾尔族在文化上同中有异的群体,他们以村为单位聚居,总人口约七千人。这一群体具有独特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4.
自宋至清朝以来,乡约的防灾和救灾职能就一直存在,其救灾职能是由宋明乡约的互助职能演变而来。宋代乡约要求同约者互助,明朝乡约已经参与官府的救济工作,官府救济的对象由乡约来确定。及至清代,乡约作为基层行政组织在防灾和救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可以说渗透到救灾和防灾的各个方面。这种情况下的乡村社会,乡约和官府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社会过程之中。这种互动,使得官府在面对自然灾害对所辖地区的民众既有经济方面资源的倾斜(如提供粮食等),也有政治方面维护所辖地区的稳定(如出动军队抗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曾当过下议院议员的政治家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说过一句传世名言: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 这可能是被引用最多的一句政治学名言。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阿克顿的这句话,原本并不是用来针对政客,而是用来针对教会。  相似文献   

6.
乌什是清代新疆南疆八城之一。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政府在镇压了乌什维吾尔族人民反压迫斗争后,将南疆的政治、军事重心移向乌什,次年(1766年)阿克苏铸钱局迁往乌什,建立了乌什铸钱局,嘉庆四年(1799年)乌什局重新迁回阿克苏。乌什局存在了33年,有近30年是南疆唯一钱局,  相似文献   

7.
聂崇正 《收藏家》2009,(3):32-34
乾隆二十年(1755年)和乾隆二十三、二十四年(1758、1759年)清朝中央政府与新疆准噶尔部蒙古族达瓦齐及维吾尔族(即回部)大和卓木波罗泥都、小和卓木霍集占(简称大小和卓木)的地方叛乱势力,在地域相当广大的地区内,进行过规模很大的战斗,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为此,乾隆皇帝弘历决定将这次平定叛乱的战斗除去用文字记载于史册外,  相似文献   

8.
艾沙小传     
艾沙,全名为艾沙·玉素甫·阿里普提金,维吾尔族,新疆英吉沙尔县(今英吉沙县)人。宣统元年(1909年)生。幼时曾就读经文学校和汉语学校,成绩优良,因此日后而成为我国边事工作中的风云人物和新疆泛突厥主义分子中的首脑。1924年,英吉沙尔县知事陈德立,知艾沙汉语文程度极好,虽年仅15岁,却被用为县府翻译。由于艾沙办事干练,手腕圆熟便被陈引为亲信。尔后建杨增新争得在苏边商埠开设五领事馆权利,因陈德立系北京俄文专修馆出身,被选任为我驻安集延领事。当时在安集延的我国侨商,见全属新疆的维吾尔族人,为了工作上的方便,艾…  相似文献   

9.
可可西里     
《西藏人文地理》2005,(2):68-69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西与西藏自治区相接,南同格尔木唐古拉山乡毗邻,北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连,东至青藏公路,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这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却也因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摩的生存条件。目前已知的哺乳类有29种.鸟类约54种。  相似文献   

10.
廖华生 《安徽史学》2017,(6):145-152
明清时期,婺源乡约在地方公共事务中的角色经历了明嘉靖朝的以教化为主,到隆庆五年(1571年)至明末里排共管,再到清代和保甲一道基本取代里排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乡约的数量不断增加,乡约逐渐成为确立乡村宗族、村落权力格局和彰显社会身份的工具,其与保甲之间也逐渐密不可分。通过对婺源乡约与其他基层组织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对明清时期乡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乡约及其社会教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乡约及其社会教化谢长法一、乡约的滥觞、发展与乡约组织的建立乡约原是指乡村、城坊的民众以美风俗、安里弥盗为宗旨自发订立的乡规民约。其滥觞于北宋吕大钧所创的《蓝田吕氏乡约》。《宋史·艺文志》载:"《吕氏乡约仪》一卷,自大钧撰。"吕大钧,字和叔,蓝田人,嘉...  相似文献   

12.
牛淼 《巴蜀史志》2014,(1):62-62
经省政府法制办审核,依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九条、新修订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五条,省志编委行政权力——“对地方志书出版程序及志书内容进行检查”.在全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运行。  相似文献   

13.
哈密魔鬼城     
保新民 《丝绸之路》2004,(10):32-33
哈农牧民魔鬼城位于天山以南、哈密市西南约90公里的五堡乡境内,又称“五堡魔鬼城”。其距五堡乡以南26公里,地处沙尔湖(现已干涸)东部的一个古河道北侧,分为九个群体。散布在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荒漠戈壁上。其面积、规模为新疆三大魔鬼城之首,是奇台魔鬼城的30倍,乌尔禾魔鬼城的100多倍,是中国第一大魔鬼城。  相似文献   

14.
木制工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是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手工文化之一,也是新疆木质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疆维吾尔族花木箱造型工艺与装饰特征的基础性研究对新疆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体系的研究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理解五二五二组传统文化因素及其艺术审美价值,从而对维吾尔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有更深刻的研究。论文以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造型工艺与装饰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造型工艺与装饰特征的相关背景、制作工艺、装饰部位、装饰纹样等进行了详细的归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图片资料一级史料,对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造型和装饰中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因子,进行了逐层深入的研究。通过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的造型工艺与装饰特征的基础性研究,得出结论: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是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产物,它的存在于发展与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相适应,其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谙合着民族审美取向和文化艺术价值的独特风格。本文期望此研究有助于理解维吾尔族文化艺术价值,提升人们对维吾尔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识,为新疆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体系的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等待天亮     
我是一个真正的新疆“白卡”(在 新疆上生上长没有去过内地的 汉族人)从小喝奶茶、吃烤馕、说汉语,整天和一群“巴朗子”(维吾尔族男孩)泡在一起玩耍。傍晚时。大伙儿围坐在院门口弹琴唱歌。街上的馕坑还冒着热气,留一撇小胡子的维吾尔族大叔把铁钩在围裙跑上几下,利索地伸进炉内钩出最后一个包子递给我.我舍不得吃,捂在手里闻它的香气。直到听完街边热瓦甫弹奏的最后一支曲子。就这样,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这样的经历,使我从小喜欢上了维吾尔族音乐,并由此步入音乐的殿堂.15岁那年。我参军当了一名文艺兵,吹…  相似文献   

16.
臧慧 《神州》2013,(3):30-30
维吾尔族的舞蹈最具新疆音乐特色,内容丰富多彩,舞姿矫健柔美,体现一种热烈奔放的柔和美感。维吾尔族的舞蹈以它细腻深情的舞蹈肢体语汇,展示出维吾尔族人民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舞蹈分析体现出了维吾尔族舞蹈在新疆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乡约最早成立于北宋年间。当时的乡约完全是一个单纯的教化制度。明中后期,许多州县已建立了乡约,朔望讲读圣谕或约规已经成为明朝封建教化的重要形式。但这一时期的一些乡约已经具有了诸如稽查奸宄、催征赋税、管理社仓等一些基层综合管理职能,从而开始了乡约的官役化过程。乡约制可以说是对以往新疆基层政治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晶晶 《环球人物》2013,(12):81-82
1965年,新疆伊宁县巴彦岱乡来了一个神秘的年轻人。很瘦弱,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一句维吾尔语也不会说。当地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也无从得知他的身份,只知道他是汉族人,被安排住在收养过汉族孤儿的海力切汗大姐家,以后会和他们一起劳动、生活。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下半叶,外患的加剧严重破坏了新疆社会生产力。1884年,清政府通过新疆建省和以“建省”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及20世纪初在新疆推行的新政,废除了长期存在新疆维吾尔族社会中的伯克制,有力地促进了维吾尔族社会的发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弓月 《中国钱币》2007,(1):70-71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库车起义爆发后,南北疆各地穆斯林群起响应。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机构基本瓦解,全疆陷入了空前的社会动荡之中。其中以南疆喀什噶尔地区的局势最为复杂。先后有伽师回民头目金相印、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白山派头领托合提麻木提、塔什米力克布鲁特(即柯尔克孜族)头目思的克等相继起事,但为争夺喀什噶尔回城(即疏附)又相互混战,喀什噶尔汉城则由残存的清朝驻军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