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丝织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刺绣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因此丝织文物的保护对中国文物事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由于尸体腐烂和墓葬埋藏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有些丝织文物表面会被血渍污染,这种污染物紧密黏附在丝织文物的表面且具难溶性不易清洗去除.如何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低机械强度地去除这些血渍成为丝织文物修复的关键.为此,本实验考察了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对丝织文物上血渍进行协同清洗的效果.首先对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然后对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浓度、清洗时间和浸泡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适蛋白酶和表面活性剂分别为Savinase和APG,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和5%;最适浸泡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和30min.拉力强度检测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此条件清洗后对丝织品的抗拉强度和蚕丝微观形态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对元代丝织文物残片进行了清洗,效果良好.本研究为丝织文物上血渍的清洗提供了一种新的较温和的清洗方法.  相似文献   

2.
由于出土丝织品文物组成结构和老化程度都有差异,且其染料成分和植物来源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清洗材料和清洗技术。为此,根据出土丝织品表面附着物成分(油污、脂肪酸固结物,泥土和血迹等),通过正交试验进行组分配比优化组合,配制了以烷基糖苷为表面活性剂的丝织品清洗材料。考察了清洗材料去污效果,对有色丝织品材质、颜色以及存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配制清洗材料对常见污物去污率达98%;对丝织品抗拉强度变化和表面颜色影响小,是一种高效清洗材料。研究结果为出土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结晶盐是纺织品文物的污染因素之一,为探讨消除污染的方法,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仪(XCRD)和能谱仪(EDS),对南昌明墓出土丝织品上的结晶盐成分进行分析测试。测试结果初步判断,结晶盐的主要成分为脂肪酸钙盐。结晶盐可以通过EDTA二钠的螯合作用去除。  相似文献   

4.
石质文物表面的污染物主要为石膏黑垢、盐碱结晶、金属氧化物色斑及生物病害等类型,其清洗技术主要以化学清洗、小型工具机械清洗等常规清洗和借助于激光清洗机、蒸汽清洗机等特殊设备的特种清洗为主。通过对国内外石质文物清洗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5.
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铁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铁器由于受到出土前的埋藏环境、库房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出土后未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铁器锈蚀严重。为了延长这些铁质文物的寿命,减少其腐蚀损毁,本工作采用显微镜观察、密度法判断、硝酸银定性分析、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能谱等分析方法对铁器锈蚀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铁器矿化严重,锈蚀产物主要包括针铁矿、纤铁矿、赤铁矿、大量黏土矿物及可溶盐。通过分析比较这些锈蚀产物及铁器锈蚀程度,对铁器锈蚀机理进行了分析,得知铁仔山出土铁器在埋藏时已受到严重的腐蚀,出土后未及时清除表面的污染物和有害锈及脱除可溶盐,加速了铁器文物的进一步腐蚀,加之保存环境湿度较高,致使空气中的水分透过锈层孔隙在未锈的铁质部分凝结,导致土壤中的有害成分继续危害铁器,大气中的尘埃粒子沉降到器物表面,因吸湿作用使铁器表面形成水膜,造成有利于腐蚀的环境。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使铁器文物的腐蚀加剧。本工作对这批铁器文物的进一步保护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也为沿海地区铁器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物保护的对象不仅仅是文物的本体,还包括其所承载的重要信息。沧州青县唐墓出土的2件漆盘残片上保存有木胎车削技术的痕迹,说明这种记录在明代文献中的制作工艺在唐代的木器加工中就已使用。为保证漆盘残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在修复时不做进一步的补全修复,而是将其拼对粘接后直接做成标本,并制作相应的支架、夹具和文物包装,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展示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美芳  王亚亚 《文献》2023,(1):76-86
综合运用多种无损检测技术分析出土西域文书残片纸张和字迹成分、制作工艺及其出土残留物成分和结构等,溯源唐代西域地区纸张生产与应用,考证古墨的加工工艺。研究证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西域文书用纸为麻纸,说明唐代新疆和田地区已经生产并使用手工纸;书写字迹是松烟墨;残留土样元素分析与新疆南疆沙漠土质相似,可进一步佐证该文书出土地为新疆南疆沙漠地区。文书上的羽毛、秸秆等可见残留物形状相对完整,非出土残留物,说明文书出土后可能有被保存在农舍附近的历史。本研究的发现和实验结论为文书起源、流转、考证和内容解读等提供物质性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古代丝织品的清洗是丝织品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乳酸菌发酵液对战国和西汉的丝织品残片进行清洗试验,获得了具有较好清洗效果的乳酸菌发酵参数组合:发酵时间24h,发酵温度42℃,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比例2:1,接种量5%;利用乳酸菌发酵液对古代丝织品清洗可以在无人为施加外力的情况下达到较为明显的清洗效果,并且可以提高丝织品残片的柔软度,对丝织品的质感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新疆小河墓葬出土的毛纺织品进行形貌观察,并采用红外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测试,对出土自不同地层墓葬的样品归类分析讨论。本研究的目的是补充文物数据库;初步讨论了小河墓葬出土毛制品的保存状况;以小河墓地为例,讨论了墓葬位置对毛纤维老化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疆小河墓葬出土毛织品的埋葬位置对毛织品的劣化状况有较大影响。劣化形式表现为:纤维横向、纵向的裂痕;红外光谱中酰胺Ⅱ带与酰胺Ⅰ带吸收峰峰高比值的变化;纤维上附着的结晶物推测为雨水或地下水带入的结晶盐。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广州惠福西路南粤先贤馆遗址出土的一件青白釉盘残片为研究对象,利用μ-XRF对其胎釉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并结合这件青白釉盘残片的出土层位、装饰特点、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推断该盘属于南宋时期广西藤县中和窑产品。此发现从实物角度证实了中和窑青白瓷通过广州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为研究中和窑贸易路线提供了物质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桑蚕丝织业延绵千年,真丝文物记载了中国作为丝绸古国的辉煌历史,对中国古文化及古工业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真丝文物在出土及保藏过程中极易遭受霉菌污染,严重影响文物的研究展示和文化价值的传承,成为各大博物馆和研究所的困扰。通过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分离及鉴定,可以了解真丝文物霉菌污染现状,为真丝文物的防霉控制提供靶标菌株。筛选真丝文物防霉处理剂可为探索真丝文物防霉控制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促进真丝文物防霉新技术的开发。本研究从苏州丝绸博物馆霉变真丝文物中分离纯化得到4株霉菌,分别编号为A、D、H、K。采用点植法培养真丝霉变菌株单菌落,观察其菌落特征和培养特性,通过显微观察法记录分生孢子形态、大小等显微结构,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进行鉴定。同时采用牛津杯法测试3-碘-2丙炔基-N-正丁基氨基甲酸酯(IPBC)、2-甲基-4-异噻唑啉-3-酮(MIT)、苯并异噻唑啉-3-酮(BIT)、聚六亚甲基单胍磷酸盐(PHMG)4种防霉剂对4株真丝霉变菌株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株霉菌分别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目的3个属:曲霉属(Aspergillus),节孢霉属(Arthrinium)及芽枝霉属(Cladosporium),其中A属于节孢霉属,D属于曲霉属,H、K属于芽枝霉属。防霉剂毒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不同防霉剂的敏感性不同。MIT及IPBC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中MIT对4株霉菌的抑菌活性最为明显,对A、H及K菌株的毒力均优于其他3种防霉剂,对D菌株的毒力仅次于IPBC,EC50分别为56.2355 mg/L、292.1737 mg/L、190.0456 mg/L及62.6815 mg/L;IPBC的综合毒力仅次于MIT,对菌株D的毒力最高,EC50分别为250.2830 mg/L、27.4540 mg/L、480.3257 mg/L及997.2392 mg/L。PHMG及BIT对4株真丝霉变菌株的抑菌活性相对较低。本研究通过对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鉴定及防霉药剂的筛选,明确了4种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生物学归属,确定了2种高效防霉处理剂,为真丝文物防霉手段的开发提出了新的可能,对进一步探究如何抑制真丝文物表面的霉菌生长,降低霉菌污染的危害,延长真丝展品及文物的保存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开展环境因素对有机质材料色牢度影响的研究,及寻找不同的文物陈列展览与藏品保存所适宜的环境,必需了解文物环境的质量状况,探讨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为此,选择故宫博物院有代表性的文物陈列展览与藏品保存的环境为试验场所,对该试验场所环境温湿度进行检测分析,同时在该环境中摆放试验样品,对试验样品的颜色变化进行不定期的检测。经过试验样品色牢度的检测和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了相同环境下,丝织品试验样品色牢度变化比绘画颜料色牢度的变化大;三种不同温湿度的环境,对丝织品试验样品色牢度变化影响也不相同,其中,红色样品变化最敏感。相对绘画颜料,不同环境温湿度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书画文物及中国的传统卷轴装裱形式因材质为纸和绢,质地脆弱易损,出现断裂痕是最为常见与普遍的一种损伤情况,严重者会对文物造成致命伤害。因此,需要研究分析导致书画及裱件产生断裂痕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修复断裂痕的方法。通过运用贴条加固的方法修复书画文物的断裂痕,并在装裱成卷轴形式的过程中,始终按照平薄柔软的装裱目标,进行各工序的操作,从而使原先劣损的书画恢复原貌,得到保护与新生。要使书画文物,特别是卷轴书画能得到长久安全的保存,创造适合的保存与展示环境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4.
王秀玲 《收藏家》2008,(7):19-24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织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轩辕帝时“始教民以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考古发现原始社会繁荣时期就有了编织物。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由最开始的麻、葛织物逐步发展为棉、丝织物。到了明代,纺织业已领先其他行业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说明纺织业发展规模很大。丝织品种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5.
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考古发掘时,对于丝绸、纸张、壁画、岩画等脆弱文物遗迹的提取是考古工作的重点。为完整提取脆弱遗迹保证重要考古资料不遗失,需要在考古挖掘现场对脆弱遗迹进行临时加固。薄荷醇作为新型考古发掘现场临时固型提取材料,已在考古工地上成功应用,也引起了国外考古学界同行的高度关注。本工作总结了薄荷醇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其作为临时固型材料在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以薄荷醇衍生物为主体,设计合成具有梯度熔点、梯度加固强度和梯度挥发时间的临时固型材料,可为考古现场提供多样化、多功能集成化、高效便捷的固型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对纺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在系统学习布兰迪现代修复理论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意大利的纺织品文物保护方法和技术对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的一件黄绸花袈裟进行保护和修复.历经除尘、清洗、干燥、染色和加固等处理过程,着重介绍用意大利方法对白色丝绸和白色丝线进行染色.经过保护修复后袈裟上的灰尘、污渍等病害基本得到清除,损坏部分得到了加固,针线缝合法保证了修复的可再处理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基于光谱成像的彩绘文物分析主要集中在颜料分析、信息增强、隐含信息挖掘等方面,分析方法主要采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针对文物数据专门分析方法研究尚显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光谱成像的彩绘文物新应用与新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最小噪声分离(MNF)变换感知修复区域的新应用,利用感兴趣区域分析与融合挖掘彩绘文物隐含信息以及基于稀疏非负矩阵欠近似彩绘文物线稿提取的新方法。通过在唐墓壁画、彩绘泥塑以及手绘绢画上的实验,发现光谱成像可以有效感知修复区域,提出的新方法可以有效挖掘隐含信息以及提取线稿,对基于光谱成像的彩绘文物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家塬战国墓地是研究西戎文化以及秦戎文化交流的重要考古遗址。在M21墓葬发现了一些附着于铁器表面的矿化纺织品残片。这些矿物外壳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纺织品形态,是研究早期纺织技术的宝贵资料。为此,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矿物纺织品残片的纤维原料进行了鉴定与分析:1)矿物外壳内部的纤维空洞结构形态与桑蚕丝的纤维形态特征相同;2)样品中检出了3组蚕丝蛋白的特征多肽片段。研究结果表明,M21墓葬中的纺织品残片的原料为蚕丝纤维(Bombyx mori)。丝绸的发现表明中原的丝绸成品或者纤维原料已经进入西戎地区,西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更加密切。使用丝绸包裹铁器则表明西戎文化已经受到了一些中原风俗的影响。这一发现填补了马家塬遗址中纺织品研究的空白,不仅为研究秦戎地区的织造工艺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矿化纺织遗存中的桑蚕丝残留的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