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2004年7月发现于甘肃省宁县,碑身仅存上半部.残高1.35、宽1.1、厚0.37米.碑四面均刻有文字,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北魏正始元年(504),持节、督豳州诸军事、冠军将军、豳州刺史山累为孝文帝建寺立碑之事的题记,以及豳州地方官吏的题名,分布于碑阳、碑阴下部和碑两侧;二是碑阴上部隋开皇六年(586)的一个造像题记及佛社成员的题名.此碑吴荭等人有文章介绍其基本情况,另附有碑身局部照片、碑阳和碑阴拓片、录文等内容,并对碑中内容做了分析[1].  相似文献   

2.
西晋辟雍碑     
辟雍碑,全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碑”。1931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县西南12公里东大郊村北部西晋太学遗址中,后立于东大郊村。建于晋咸宁四年(公元275年)十月。该碑首和碑身整石凿成,碑高322、宽110、厚30厘米。碑首约占碑身的三分之一,其两边有蟠龙伏绕,碑额隶书23字。碑正文隶书30行,行55—56字,字径3厘米。无撰书人姓名。该碑是西晋的太学生徒为颂扬皇帝崇尚儒学的盛德而立,  相似文献   

3.
<正>古莲池内清代皇帝御制诗碑共七通十首诗,包括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御笔,计有乾隆御制碑四通七首诗,即赐直隶总督周元理一通两首(碑阳、碑阴各一首)、赐直隶总督袁守侗一通一首(碑阴有赐直隶总督刘峨诗一首)、赐直隶总督刘峨两通三首(一通碑  相似文献   

4.
西昌沪山,是四川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南与螺髻山相望,东临邓海,终年滴翠,景色十分秀丽。十余座佛寺道观依山而建,使这座名山更具无穷魁力。山中的碑刻、塑像、古钟、书画,反映出沪山的千百年兴衰和变迁,是攀西地区一大文化宝库。其中,半山腰间观音阁内耸立着那通高2.5米的“鱼篮观音图”线刻碑尤为珍贵。碑正面线刻“鱼篮观音图”观音为一青年女性,美发高髻,面容丰腴,细眉小口,前胸微露,颈系围巾,腰束长带,身着袈裟,左手出露,右手提一只四系竹篮,蓝底垫柳叶,叶上放一条活鲜鲤鱼。身后为一莲池,池中荷花怒放,一派生机…  相似文献   

5.
吴郡登科题名牌系宋代苏州进士题名碑.碑长1.80米,宽0.90米,厚0.22米,青石质地.碑额字体为篆字,碑文字体为正楷.碑阳系宋人题刻,共刻有从北宋端拱元年(988)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6)244个苏州登科进士姓名(见拓片).碑阴为元人所刻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府书《平江路重修 苏州儒学记》.此碑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一、疑难考该碑系碑阳、碑阴双面刻.如刻于同一时代,这并不奇怪,因为“双面刻”古来就有之.但为什么碑阳为宋刻,而碑阴为元刻?这是本节试图说明  相似文献   

6.
成都武侯祠的“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屹立于祠庙大门内右侧,有碑亭覆盖。碑身连同云纹碑帽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碑底嵌入碑座的尺寸不详。此碑刻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二月二十九日,因而又名  相似文献   

7.
一简述绛州碧落碑现存于新绛县博物馆(原龙兴寺址,唐初称碧落观),1992年建碑亭予以保护。碑为青石质,通高2.55米,宽1.03米,厚0.21米。碑身长方形,高2.25米,底座0.30米。碑阳篆刻630字,共21行;碑阴上段刻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  相似文献   

8.
1995年10月,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白沙村村委在编纂《白沙村志》时,发现崔继泽墓表碑。该碑为袁世凯撰文并亲笔手书。立碑时间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经调查,此碑原立于巩义市北白沙村崔氏祠堂,后被毁为两段,上段因作它用凿有四孔,下段湮没地下。墓表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已佚。碑座束腰,高0.35米、宽0.79米、厚0.43米。碑身高1.5米、宽0.75米、厚0.43米。碑座、碑身均为石灰岩质。碑文楷书,18行,每行42字,边饰卷草纹。 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并做过83天“洪宪”皇帝的…  相似文献   

9.
1992年,彬县县城东街拓宽马路时,发现一巨型唐碑的碑首(如图)和龟跃.碑首与碑身断裂,碑身尚未发现.碑首每侧三螭盘绕,饱满富丽,左侧小半尚在土中.圭额阴刻篆额日“唐司徒高公德政之碑”.碑首甚为完整,高147、宽152厘米.龟跌庞硕,首尾长270、宽150、高95厘米.按一般唐碑比例推算,此碑碑身不会少于260厘米,碑石通高可能在5米以上.陕西关中一带围绕唐都长安乃大唐政治文化中心,唐代帝王将相遗碑甚多,礼泉昭陵、西安碑林更以唐代丰碑汇集而驰名.即使如此,通高超过5米者亦属凤毛麟角,较为罕见.  相似文献   

10.
卖文与藏书 封建时代,有官职或有钱的人死后,其子女们要在他的坟前立一块石碑。碑的正面叫“碑阳”,书写着死者的官职和姓名;碑的背面叫“碑阴”,撰写死者一生的事迹、行状。撰拟这个“碑文(即碑阴)”文稿时,要请有名的文学家。书写碑文时,更要聘请有名的书法家。 刘春霖身为状元,书法又著名,因而经常  相似文献   

11.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月台前东西两侧碑亭内现分别立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御碑,然而在乾隆十三年(1748)的《敕建隆兴寺志》中,二碑亭内竖立的分别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汉、满文碑,二碑碑阳、碑阴的现状与记载明显不符。综合分析文献资料,此状成因系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四十六年(1781)隆兴寺奉敕大修时,钦工周元理为将乾隆御碑立于寺院显要位置,将原康熙五十二年(1713)满文碑碑阳文字打磨掉,改刻乾隆四十五年(1780)御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于其上,碑阴亦随之进行了改动。  相似文献   

12.
<正>天聪四年(1630)立《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下称"《宝记》碑"),碑阳刻有汉文、老满文,记述喇嘛法师斡禄打儿罕囊素生平及建塔缘起,碑阴刻有喇嘛门徒、工匠与官员名单。此碑是现存清代最古的碑,因碑阳刻有无圈点满文,成为清史、语言学等领域关注的重要文物。此  相似文献   

13.
唐张仁宪神道碑考张鸿膺吕冬梅张仁宪神道碑在文安县城西北相公庄。此碑通高430厘米,碑身宽144厘米,厚54厘米。碑为汉白玉石质,碑首雕四龙交蟠,龙首垂于碑侧,天宫篆额“大唐故赠工部尚书清河张公神道之碑”。碑身阳面刻方格线,格内阴刻隶书,共29行,满行...  相似文献   

14.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存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被誉为"三绝碑"。该碑的刻立时间在碑阳上清楚明确,而前代相关文献却存在分歧;该碑有《碑阴记》,而对其内容、作者和镌刻时间,前代相关文献却各执一词。"三绝碑"刻立的时间为元和四年(809年),《碑阴记》的内容虽被磨损并严重剥蚀,但从残存文字来看,不是孙樵的《刻武侯碑阴》,其作者是武元衡的属下崔备,镌刻时间是在元和四年二月,与碑阳同时。  相似文献   

15.
北魏《一千人为孝文帝造九级一躯》碑,1918年被《河朔访古新录》的作者顾(亠爕)光在河南汲县周湾村田间发现,并收录该书和《河朔新碑目》。碑在“文革”中被砸碎而荡然无存。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有1921年后拓本。高1.98,宽0.89米。首为弧形,下刻一龛,龛下刻阴文篆书“上为孝文皇帝造九级一躯。”碑文正书28行,行34字有界格。刻于北魏正始元年(504年)正月七日。碑文下端刻隋开皇五年(585年)游妙所刊的移碑记,正书28行,行9字。碑阴题名24列,能辨认的仅存10列,均为杨姓。因为该碑被发现时,它的下半部久埋地下,所以碑的上半部份多损泐,下半部份较清晰。《河朔访古新录》称为《比丘法稚与宗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绛县尧寓村之所以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各大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是由于在这里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帝尧史迹刻石。首先发现的是大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的古碑。此碑为浅褐色沙石质,半圆顶。碑身高92厘米,宽47厘米,碑阳斜阴刻“唐尧寓处”四个隶体字,字径16厘米。上款竖刻:大晋永和二年孟春创立。下款补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刊。碑阴四周文字风化漫漶不清,中心留有大字痕迹。此碑为我国发现的最早有关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原藏于村中元代时建的三官庙中。距此碑不远处,还发现有《重修寨记》残碑一通,碑序中写“口邑殊为伏羲”,“绛邑南古帝尧寓处”,“耕田凿井时作帝,唐尧遗风为此庄”,.“大明崇祯六年(1633年)”。该碑早于康熙五十四年重刻之“唐尧寓处”碑83年。  相似文献   

17.
这次,我提出“沈氏述祖德碑”这一材料,是想把它做为阐明长江下游流域早期佛教流传实态的证据之一.“沈氏述祖德碑”是梁的隐士沈麟士所撰,收录在严可均《全梁文》卷四十.但是,关于此碑是否真的是沈麟士所撰,《湖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宗源浣等修)有疑问,认为大概是后人伪作的吧!然而,此碑在唐大历八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又撰写其碑阴记.像这样有种种问题的文章,我想其中正隐含着沈氏一族的历史真象.如所周知,吴兴(现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沈氏,是六朝时代活跃的江东大姓之一.根据碑文,此一家族勃兴的时期,是始于东汉光武帝时代的沈戎.刘宋元嘉三年,由沈戎的子孙们所表请,而下诏追封沈戎为述善侯,同时,把沈戎过去“舍故宅为佛寺”的佛寺,命名为怀德寺.根据《湖州府志》,浙江省德清县东北十里的皇觉  相似文献   

18.
北宋“契丹出境”碑,座落在濮阳县城内御井街路西。碑上刻着宋真宗赵恒所作“回銮诗”,所以也称“回銮碑”。因年久风雨剥蚀,碑首已毁,仅存碑身,而且下部字迹多已脱落,上部文字还能分清。碑体高2.3米,宽0.84米,厚0.26米,碑文系阴刻行草书,字体秀丽流畅,题曰:“契丹出境”。这一碑是记载宋、辽“澶渊之盟”历史事件的唯一实物。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将此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11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河南,接见豫北各县县委书记时,曾询问过宋真宗所登的  相似文献   

19.
张景碑     
张景碑又称“张景造土牛碑”。现存卧龙岗汉碑亭内。东汉延熹二年(159年)所立。此碑身四周皆残,顶部碑穿隐约可见,穿内有晕弦痕迹。碑文为隶书。现存通高1.25、宽0.54、厚0.12米。残存12行,满行23字,计229字,可识者225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的文体属于汉代公文体裁。文中“告宛”“告追皷贼曹掾”,凡三言“告”等,按“告”字在汉代公文中,多为上级官吏对所属下级官吏的指示用语。碑文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南阳郡太守丞“(告宛)”  相似文献   

20.
山东巨野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野石佛寺造像刊经碑,大齐河清三年(564年)立。此碑几经迁徙,多次重立,原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大义镇小徐营村西石佛寺遗址。解放初期,小徐营石佛寺被折除,大量石刻造像俱残毁或散佚,唯刊经碑幸存。1989年文物复查时发现,碑身已残断为两截,现藏巨野县文物管理所(图二)。此碑为高浮雕蟠螭额像碑,素面方座,座高26、长135、宽90厘米。座底面有窍一行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