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含光门土遗址属于室内土遗址,通过对土遗址病害、博物馆内温湿度、不同深度含水率长期监测及土样渗透系数、硬度测量发现,在相对密闭环境中,含光门土遗址在冬春季泛碱、剥落及春季严重霉菌等病害反复发生与遗址水分“单向蒸发”周期性变化有关;周围草坪浇水、降雨、城市排水渗漏向遗址内部渗流引起土遗址管涌的直接破坏。分析了地下水分变化引起含光门土遗址病害的原因,提出了在博物馆两侧设置隔水墙为主要措施,防止周围地下水渗流对土遗址的直接破坏作用,保持博物馆内恒温恒湿,防止地下水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劣化影响。本研究可为含光门土遗址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建筑遗址本体的保护受遗址土的物理、水理、力学及所处环境差异的影响,重塑样是替代土遗址测试其各种性质的重要手段,重塑样拌制土性质的稳定性是科学评价、对比分析试验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基于不同拌制土的方法,通过观察、拍照、量取土团粒大小以及同条件制备样品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等,综合评价不同拌制土方法的影响条件。研究发现,采用人工拌土、闷土时间在24 h的土所制的试样最具稳定性,随着闷土时间再增加,土样强度在逐渐降低。本研究为土建筑遗址室内试验研究和工程现场拌制土料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淇县西岗村王长安,收集到750多块明代文字砖。征得其同意,笔者将他所收集的部分明代长城文字砖整理介绍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姜佰国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3):18-24
通过明长城资源调查,天津市明长城本体的分布、构成、体量均有了翔实、科学的记载,天津市明长城虽然很短,其防御体系却很完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明长城防御体系一个具体而微的代表。本文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剖析,以物见人,以物证事,结合文献,以长城墙体、敌台、烽火台及关城、寨堡等设施为载体,将天津市明长城防御体系划分为侦查预警、前线防卫、信号传递、增援策应、前线指挥、后勤保障六大部分,并揭示了有明一代"边有墙、墙有关、关内有堡、堡内有兵"的防御思想.形成了从侦查预警到前线防卫、从信号传递到增援策应、从前线指挥到后勤保障的一整套以防为主、防守兼备、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完整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5.
6.
本次研究主要利用地质雷达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勘察研究。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经过反复的研究分析出了外城东西大道的道路情况与明德门基础的详细情况和城门外护城河的相关信息。同时也提出了地质雷达特征图像识别的规律,为以后地质雷达在遗址探测中提供了很好的利用经验。并且进一步提出了物理探测和岩土类型遗址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文物勘察方法——无损文物勘察。 相似文献
7.
2007年,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队在调查乌兰察布一呼和浩特段明长城大边时发现一处石刻,刻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主要记述了兴筑石刻附近长城的时间、修筑者、所修长城的起止位置及长度等,为研究这段明长城的修筑史提供了一份价值极高的文字资料。同时,明代洪武年间北边防御体系的建立与这段长城关系密切,长城与沿边卫所共同构成了点线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永乐时期,明朝调整了北边防御战略,北边防线南撤,这段长城的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重点,多集中在中原、江南、口岸等城市,不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历史状况,因此很难形成对中国城市发展起源、类型、特征总体的科学总结。笔者在日常文化遗产调研的业务工作中,发现贵州城镇中保留下来可供我们作为文化遗产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古代城市建筑物、街区、城垣等遗产已所剩不多,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城镇历史遗物的文化价值、社会意义所知甚少。本文拟就明至清前期黔中地区的城镇发展史做一点粗浅论述,以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10.
台湾国家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等处所藏的明人别集中,有一些是海内外不常见的珍稀本古籍,其中的明词值得重视。现将从这两处图书馆所搜采来的十五种别集中的近三百首明词陆续刊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前期调查分析可知,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的破坏形式包括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两大类,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特征、遗址保存形态和遗址土的性质。为了进一步了解降雨对该类土遗址的破坏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按照相似理论要求设计模型试验,研究了降雨对榆阳区明长城单体建筑的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对遗址模型的破坏方式与前期调查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水力侵蚀方式有冲沟侵蚀、片流面蚀、流水淘蚀和流水冲蚀,重力侵蚀方式有坍塌和滑塌。一般A型暴雨条件下,各种水力侵蚀方式均有发生,重力侵蚀发生次数相对较少;B型暴雨条件下,主要发生片流面蚀,重力侵蚀破坏发生次数较多。通过模型试验得出的降雨对遗址模型的破坏方式及发生特点方面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降雨对该类遗址破坏的评估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卜照晶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3):82-84,86
多年以来,史学界对明朝在北部边防和蒙古统治集团的战争论述颇多。对于留居在中国内地特别是明朝辖区内的蒙古人则鲜有论述。笔者在考查了这些蒙古人在明初社会生活领域中一系列表现后,既充分肯定了明初统治者采取妥善安置和任用政策,也对这些蒙古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