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阳燧,就是中国古代人类对日聚光的青铜用具,又称“燧”、“夫遂”、“火遂”、“火镜”等,这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1)。从现代几何光学理论来解释,阳燧就是一种青铜凹面反射镜。凹面反射镜具有聚光性,所以,阳燧可以在太阳光下聚日光取火。阳燧取火的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即光能转换成了热能。阳燧是古代中国人类有意识利用太阳能的最早工具。  相似文献   

2.
穆红梅  焦玉云 《文物》2012,(7):78-79
1990年12月,山东省新泰市青年路东侧在施工中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一件阳燧,现藏于新泰市博物馆。墓葬为南北向小型砖石结构单室墓,墓室呈长方形,南北长2.1、东西宽0.8、深0.8米,墓口距地表0.8米。石板封顶,四壁错缝砌菱形纹砖。墓葬破坏较严重,仅见几枚锈蚀严重的棺钉和凌乱腐朽的人骨,头向不清。随葬器物较少,除阳燧外还有一件陶罐,陶罐位于墓室西北角,已严重损毁。阳燧位于距墓室北侧约0.4米处。  相似文献   

3.
阳燧考     
阳燧考范文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周礼·秋官司氏》载:“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郑注:“夫遂,阳遂也者,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遂,取火于木为木遂者也。”阳燧,又称金燧,青铜质凹面镜。把凹镜对着太阳,其光线被凹镜反射后,就会会聚一点,...  相似文献   

4.
铜镜     
最古时的人们是用水照面。后来铜器发明,就用铜制的盆盛水照面,这种铜盆名为鉴,现在在博物馆里还能看到这种古物,所以也有把镜叫做鉴的。铜镜的发明,据说是由一种向着太阳取火的铜器演进而来的,这铜器叫做"阳燧"。"阳燧"形状是圆的,中间凹下去,当太阳正中时,阳光射到这东西  相似文献   

5.
2009年3月,河北省博物馆购藏了一件青铜三螭纹阳燧,本文根据其纹饰特点,对其年代做了考证,认为应是西汉初年。  相似文献   

6.
《嵇燧画郭子仪夜行图》,为民国初年绢本设色画卷。画心纵123厘米、横68厘米。作者嵇燧,清末民初扬州人,工人物画,钤印多为云孙,也有题识江都云孙嵇燧。此画幅左上部有题字:“郭子仪七夕夜行,仰见空际赤光耕车,绣幄中有一美人,仪择(择)祝,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谈阳燧和阴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李大钊在《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一文中,对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使用的阳燧和阴燧,以及它的性质和用途,都作了较为深入的考究,精辟地谈了自己的分析和看法:“燧”是取火的物具,亦称“夫遂”,又称“阳遂”,皆是取火的器具.《周礼》秋官司寇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又《考工记》:“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郑注:“鉴,遂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礼记·内则篇》“子事父母,鸡初鸣,咸(?)漱……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金燧,右佩玦、捍、管、(?)、大(?)、木燧.”“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漱……左佩纷、帨、刀砺、  相似文献   

8.
1964年11月,河南省建筑一公司104工程处在郑州市肉联工地施工时,发现一件陶瓶。现为河南省博物馆收藏。陶瓶为泥质灰陶。侈口,卷方唇,宽沿微隆,短颈,圆肩,鼓腹,平底内凹。高26.3、口径19.8、沿宽3.3、唇厚2.1、底径18.5厘米(图一)。口沿上用阳模压印等距离的三个五铢钱纹(图二:3);颈部饰由菱形、半同心圆和平行线组成的纹饰带,带下  相似文献   

9.
山东嘉祥出土东汉“南武阳大司农平斗”1989年冬,山东省嘉祥县新桃河乡周村铺村民在挖房基时出土一件青铜量器,送交县文管所。经考证,我们认定其为东汉"南武阳大司农平斗"(图一)。图一南武阳大司农平斗(比例3/10)南武阳大司农平斗呈圆形,直壁、素体、平...  相似文献   

10.
阳燧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送来青铜质凹面镜三件,要我从它的形状及镜面的曲率半径等方面来判断它是否为古代取火的阳燧。这三件青铜镜是上海市文物仓库所收到的。据文物仓库(?)的鉴定,这三件都是宋代物。每件上都编有收藏的号码,我现在就按着它的编号  相似文献   

11.
河南平顶山市出土西周应国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11月,河南省平顶山市郊区北滍大队农民在原滍阳镇西门外土岗上取土时,发现了一批西周应国青铜器(图一)。现介绍如下。鼎一件。口微敛,沿外卷,双耳立于口沿上,下腹微鼓,三柱足。通高21.2、口径19.3、腹径21、深12、柱足高8厘米。重2.95  相似文献   

12.
泾县万年台     
泾县万年台胡泾生在皖南径县城东30公里处的西阳乡座落着两座花戏楼,一为里西阳花戏楼,一为外西阳花戏楼。因建于同一时代,且建筑风格相似,故被当地人称为姊妹花戏楼,每年九月庙会在此酬神唱戏,故又称万年台。双台均为砖木结构。里西阳万年台前为单檐歇山式,后栋...  相似文献   

13.
1983年12月,合川县城关基建工地出土铜印一方,柄纽,印面6.7×6.4厘米,通高4.7厘米,印面阳篆“普泽庙印”四字(图一)。出土时铜印置于盝斗形印盘中,盒口径7.6×8厘米,高2厘米。伴随出土的还有铜器三类五件:其一为爵杯三件,形制全同,每件高15.8厘米,有两件完好,另一件1足残;其二为铜勺一件,柄残,现长7.5厘米,其三为铜箸一双,长25.4厘米,径0.6—0.3厘米(图二)。承合川县文管所杨旭德同志见告后,笔者至现场考察。在距地面深约1.4米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已揭  相似文献   

14.
作为汉代边塞防御组织的基层官吏 ,候史与候长之间不是一般的主官与属吏的关系 ,候史常以候长副贰的身份处理部内各项事务 ;候长总揽所部各燧 ,候史则主理一燧或数燧 ,故候史不一定与候长同驻一处 ;候长空缺或休假、取宁不在署时 ,由候史代理其职。  相似文献   

15.
汉代居延甲渠候官部燧考宋会群,李振宏甲渠候官是居延边塞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屯戍机构,研究它的部燧编制及各部燧的具体方位等问题,对认识汉代边塞防御体系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制以及居延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居延汉简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一件隋“大官”青瓷杯,高7.8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4.5厘米,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内心底模印隶楷“大官”二字。无独有偶,1997年湘阴窑址发掘时发现隋“大官”瓷碗残片(图2),有关情况已见诸报道(1)。二都是模印阳,位于碗、杯的内底,字体如出一辙,边框都是八边形。  相似文献   

17.
蒲江北宋宋燧墓出土文物龙腾1964年11月,蒲江县松华乡华峰村七组上罗营发现一座宋墓①。该墓在五面山台地上,系一座券拱砖室墓,从买地券刻文知道为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年)未燧墓。此墓出士15件文物,其中,三彩陶俑14件、石质买地券1件。三彩陶俑均为...  相似文献   

18.
居延汉简中的燧长和候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延汉简中所反映的汉代西北边塞防御系统中的基层官吏燧长和候长,其爵位均未超出民爵范围。燧长皆来源于本都尉府所辖诸县的平民,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屡有因“贫寒”而遭“罢休”者。候长的经济状况虽略强于燧长,但权力也很有限,基本属于“役吏”。总体上看,燧长与候长都具有亦民亦吏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居延汉简中所反映的汉代西北边塞防御系统中的基层官吏燧长和候长,其爵位均未超出民爵范围。燧长皆来源于本都尉府所辖诸县的平民,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屡有因“贫寒”而遭“罢休”者。候长的经济状况虽略强于燧长,但权力也很有限,基本属于“役吏”。总体上看,燧长与候长都具有亦民亦吏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2014年9月,潘泽神道碑出土于张家口市宣化区的水门遗址。碑文由文学家姚燧撰文,曾收入姚燧《牧庵集》及后人辑录的《姚遂集》,并做校注。文章将碑刻文字与《姚燧集》中内容进行了比对,并对潘泽生平进行了分析和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