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青铜器除锈过程中,既要除去有害锈及其他杂质,又不损伤青铜器原貌,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度。本研究用失重法定量地考察了不同除锈法和不同除锈剂对铜钱的除锈强度。结果表明,物理除锈法与化学除锈法均有明显的失重率。化学除锈中,5%左右的冰醋酸有较高的除锈强度。采用不同组合的BTA缓蚀剂对铜片进行保护,通过Tafel曲线分析其保护效果,以1.5%浓度的BTA与2%H_2O_2的组合液缓蚀效果明显。经盐雾腐蚀试验对此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保护四川绵阳出土的西汉饱水漆木器,使用脱水定型法对20件物进行了保护。选用甲醇脱水,十八烷醇加固定型的方法,继而作旧,封护。结果表明,经保护处理的物,其弦向平均收缩率为8%左右,径向平均收缩率为1%左右,说明保护处理是成功的。实验说明,甲醇一十八烷醇脱水定型法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光绪银元喀什贰钱”是喀什噶尔造币局从1896-1899年和1901、1902年先后9年时间铸造的银币。造币时间虽然比较长,造币量也不算少,但由于该银币形体大小与当时居民衣服纽扣大小相差无几且耐磨损,有很多都被工匠在正面或背面焊接一个“小把”。作纽扣使用,所以近年来市场上虽有不少贰钱银币,但品相完好者比较少。其价格也因此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4.
马文婷 《丝绸之路》2013,(4):132-133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一是形成期,距今4500~4000年;二是鼎盛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三是衰变期,指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大减,而且其主要用途、构造特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而现今留存于世的青铜文物的保护状况也随着它们的制造时代、出土环境、现存环境及保存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介绍的保护修复对象为2009年在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保护修复完成的一件西汉时期的青铜鍪。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对桓仁五女山山城遗址出土铁器保护修复的技术总结。依据此批铁器的保存现状、病害调查及锈蚀产物分析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预加固、清理去锈、粘接补全、缓蚀和封护等处理,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为日后系统研究这批铁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后续大规模开展该遗址的铁器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南越宫苑遗址出土14件铁器脱盐保护为例,先经过分析检测对该批铁器的腐蚀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和判定,然后根据腐蚀程度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进行相应的脱盐工作,展开铁器脱盐判定和脱盐效果监测研究,实践证明采用电导率仪测定脱盐溶液电导率、硝酸银滴定以及“润湿箱”相结合的监测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铜胎漆器在中国古代因实用功能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品种。"漆衣铜镜"作为铜胎漆器的一个工艺品种,因其数量的鲜少而倍受漆器鉴赏家和研究者的关注。有一件凤纹漆衣铜镜由于长期浸泡于水中而得以较完整保存,出土后笔者首先对其损害状况和病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脱水保护处理,使这面铜镜达到较为稳定的保存状态。通过显微观察和电镜成分分析,确定漆彩绘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颜色。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绘制图案进行了效果与工艺的复原。  相似文献   

8.
钟维 《文物春秋》2008,(4):67-71
2007年10月底,邯郸市马头电风扇厂出土一批石雕佛像,其中除1件佛头像为白石外,其它均为红砂石,包括释迦坐像、菩萨坐像、罗汉坐像、弟子像等,时代大体可分为唐、宋两个时期,为磁县北部及成安县周围佛教遗迹分布密集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在曲阳县晓林村王氏旧宅中刨树时,出土了200多枚石质古印章。经考,这批篆刻印章应是河北曲阳县晓林村王耀甲和其子王骥二人的作品,时间属清末民初,为我国篆刻学的历史研究增添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深圳铁仔山古墓群出土铁器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铁器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铁器文物大多是铁和碳的合金,其主要成分铁的性质比较活泼,其机构多带有微孔和腐蚀通道,铁器表面不同的金相组织也会引起电化学腐蚀,因此铁器文物极易被锈蚀。很多铁器文物埋于地下年代久远,出土时已经腐蚀严重,甚至千疮百  相似文献   

11.
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唐子城城墙遗址屡遭破坏,成为扬州城遗址保护中既现实、又棘手的一大问题。对其破坏厚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这对呼吁人们重视物,从而促进整个遗址的保护,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冀和 《东南文化》2011,(4):67-70
河南省新郑"郑韩故城"相继出土了几批古钱范和一处古钱币窖藏,其中"异形布"的归属与出现各国货币的现象一直有争论,根据伴出的兵器性质以及当时西楚政权控制封地经济、楚汉相争楚军败退等历史资料分析,这批钱范和钱窖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最符合项羽西楚政权的历史背景,它们都应属西楚政权时期遗存。  相似文献   

13.
江苏古桥是江南大地上的历史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珍视古桥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保护古桥就是保护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要务。文物部门要为古桥保护把好脉,定好弦,水乡人要自觉地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使古桥与现代城镇建设和谐共存,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关于异形布币(所谓"楚大布")的时代和国别归属讨论已久,众说纷纭.根据此种布币的出土地、铸造遗址情况及其自身特征,结合历史和地理文献及考古资料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应属秦末项梁所铸之大钱.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阳以汉宛城遗址为中心出土了数批汉代钱范,这些钱范反映了汉代铸钱技术的发展和南阳郡的铸钱业概况.  相似文献   

16.
    
Five unidentifiable, completely corroded ancient coins (three of which were large fragments), proven to lack any residual internal metal, were scanned by nano-computed tomography (CT) to see if discernible detail might still be present. One fragment could be identified as an early fourth-century Urbs Roma commemorative AE 3/4. Another fragment was a coin of either Valerian or of the joint rule of Valerian and Gallienus, which could be dated to the period 254–56 ce . The other three lacked discernible detail. This proof-of-concept study shows that nano-CT scann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allow non-invasive identification of at least some totally corroded coins.  相似文献   

17.
为弄清镇江出土的萧梁钱范是铸造铜钱还是铁钱,或是两者兼铸。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配备的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了出土的萧梁公式女钱范的残留物。钱范ZJ1的正、反面和胎的点扫描和面扫描分析结果表明,其应为铸造铜钱之范。而钱范ZJ2剖面的线扫描分析指出,其铜含量从正、反表面向胎的内部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钱范铸造的是铜钱,而不是铁钱。  相似文献   

18.
近五六十年来,人们对古城墙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密切相关的城墙命运也是如此,经历了一个从拆除到日渐重视保存、从趋于保护到热衷于修复和重建的历史过程。本文对这一过程及其重要人事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相关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城墙命运巨大变化的历史考察,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卢岩 《中原文物》2012,(1):50-55
在先秦古泉货文字的研究中,被称作"明刀"的燕国刀币,其面文是不是明字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赞同朱活先生把燕国泉货面文释为妟的观点,认为郾字可以写作,妟与匽是可以相互通用,燕泉货面文是妟字的异体,它的字义为安。  相似文献   

20.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明代《夏昶墨竹图卷》,画心断裂成四截,天杆断裂,包首和玉片残破,小边脱落殆尽,需要及时进行保护修复。在不损伤文物的基础上,采用酸度计、色差仪、超景深视屏显微镜、纤维测量仪、扫描电镜、便携XRF等仪器对文物的材质、微观形貌、装裱材料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得到了有关夏昶墨竹图手卷文物较为详细的原装裱信息。研究成果为开展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工作和今后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