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偏光显微粉末法在秦俑、汉阳陵颜料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探索偏光显微粉末法在颜料鉴定中的应用,利用该方法并辅以显微化学法,对采自秦俑和汉阳陵等地颜料的晶体颗粒的大小、形状、颜色、表面形态、折射率、双折射率和消光性等光学性质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鉴定出秦俑样品中有10种颜料,汉阳陵中有5种颜料,且秦俑的紫色颜料中加入的朱砂与汉阳陵相比颗料较大数量也较多。说明了该方法可鉴别古代无机和有机颜料,并可望用于岩石、陶瓷、锈蚀物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夏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Z1):131-135
对偏光显微法在颜料分析研究中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并对偏光显微法和拉曼光谱分析的结合进行了探讨.对该方法在文物研究中的地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秦俑彩绘底层生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数十年的考古钻探和发掘资料证明,秦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共埋藏陶俑、陶马近8000余件。从已发掘出土的情况来看,陶体表面均施有色彩明快、艳丽多姿的彩绘。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经过大量的分析测试和实验研究,基本搞清了秦兵马俑的彩绘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彩绘秦俑考古发掘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明晰了彩绘秦俑产生的历史条件、彩绘秦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彩绘秦俑出土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对研究秦俑、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秦俑彩绘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了保护技术的研究与优化;彩绘颜料、彩绘调合剂的分析研究;秦俑彩绘图案方面的研究与重构;彩绘保护剂性能的对比等等。提出了今后这方面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出土的彩绘秦俑上,发现表面装饰颜色中带有一些土黄或土红色区域,为了弄清它们是人为绘作的还是由于其它原因形成的,我们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经过大量分析检测和显微镜观察,并结合发掘现场调查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分析,我们认为它们是陶俑在地下长期埋藏过程中,受到地下物质玷污或替代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兰德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31(5):49-59
秦兵马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数量多,质量重、个体大、等级高,已成为秦代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为了有效科学地保护修复秦俑,通过对常用胶黏剂实验室老化比较测试,结合秦俑陶胎的理化性能和粘接剂的理化性能对比分析,筛选出六种适合于秦俑修复的粘接剂,并应用于新出土秦俑的粘接修复中,应用观察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秦俑修复深入研究及考古发掘出土陶质文物保护修复粘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为研究秦兵马俑的物理力学性能,将武士俑战袍部位较为完整的若干残片制成试件,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微观和宏观试验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压汞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测了陶片的微观形貌并测定了陶片的矿物成分和孔结构参数;发现陶片具有斑状结构,基质矿物为伊利石,斑晶矿物为钾长石(或钠长石)、斜长石、黄铁矿和石英;含有大量微孔隙且孔隙率较高。通过波速、单轴压缩、巴西劈裂和直剪试验,测定了陶片的力学参数,包括横波和纵波波速、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弹性模量、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参数(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陶片的变形和破坏具有岩石等准脆性材料的典型特征,单轴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17.88 MPa和3.43 MPa,压拉强度比为5.21,密度、横波与纵波波速都与砾岩较为接近。与灰色试件相比,褐色试件的较为致密、弹性模量和单轴抗压强度也较高。本试验研究成果可为秦兵马俑的整体安全性、稳定性和防震性能定量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11.
12.
目前对古代陶胎的研究多集中在加固材料的筛选及其保护效果评估上,普遍缺乏深入的保护机理的研究,尤其保护材料对陶胎盐风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在国内更是罕见。因此,本实验选用TEOS(正硅酸乙酯)、Paraloid B72和WD10对模拟古代秦俑陶胎进行了加固和防盐风化保护研究。重点观察了不同材料处理后陶胎样品表面盐结晶的形貌,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对Paraloid B72在耐盐实验中出现的保护性破坏现象给予关注。结果显示,TEOS处理后陶胎的抗压强度得到提高,但对陶胎的耐盐性能没有改善;Paraloid B72处理后,陶胎颜色加深,耐盐实验中处理陶胎出现了严重的盐风化。WD10处理后陶胎的耐盐性能显著增强。对盐结晶的微观形貌研究初步揭示,保护材料能够对陶胎表面进行改性,不同的憎水性和渗透性会显著影响盐结晶的微观形貌,进而会带来不同类型的盐风化。本研究结果启示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各种保护材料的优缺点,根据被保护文物的具体实际需求,慎重开发和选择保护材料,以避免保护性破坏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14.
薄荷醇作为新型的考古发掘现场临时固型提取材料,已经在秦俑一号坑的考古工地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但是关于薄荷醇实施提取的安全性能评估还需要深入研究。本实验开展了薄荷醇在秦俑一号坑考古发掘现场的遗迹(土壤和彩绘漆皮)上的实验室性能评估;采用压汞法研究了薄荷醇处理前后秦俑土颗粒的孔隙结构变化;采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考察了薄荷醇施加并挥发过程中秦俑土和彩绘漆皮的显微结构变化;采用GC-MS分析了薄荷醇的残留;对薄荷醇挥发过程中在文物遗迹基底上的再结晶现象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薄荷醇提取遗迹后不会破坏秦俑土的物理结构,彩绘漆皮形貌完好,作为考古发掘现场遗迹提取材料,薄荷醇在出土秦俑彩绘遗迹上使用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陶器彩绘颜料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研究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彩绘陶器颜料成分,采用偏光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危山汉墓陶器彩绘颜料有朱砂、铅丹、中国紫(汉紫BaCuSi2O6)、铁红、铁黑、白土等。中国紫颜料首次在山东省的发现,扩大了该颜料的使用区域,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另外,还在紫色颜料中分析出了BaCu2Si2O7蓝色晶体,这是继中国蓝中国紫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6.
周宏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4):119-126
古往今来的学者都认为五尺道是秦始皇时期开凿的川南入滇道路。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后指出,无论是五尺道的开凿时间还是道路宽度,都完全不能支持这样的说法;五尺道应为秦始皇之前110余年的秦惠文王时期由古蜀国人凿通的汉中入蜀道路,也就是汉以降所称的"石牛道"、"金牛道"。川、滇二省相关的考古发掘资料,也能为本文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结论可使西南古史研究中的某些谜题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