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们在高县废品收购站拣选到一柄“巴式剑”。此剑呈柳叶形,剑身宽薄,扁茎,无格,有脊。近茎处之脊两侧,各铸有四道斜线,茎上宽下窄,上部边沿有锉磨的痕迹,首部与中部一侧各有一圆穿。剑表为绿色粉状锈所复盖,剑锋至剑身上部约12厘米长的一段内,有呈暗红色的附着物。刃部有若干小缺口,茎中部断开。全长50.2厘米,茎长16.2厘米,剑身最宽处4厘米。  相似文献   

2.
1994年6月,会理县公安局将办案中查获的一批瓷器和青铜器,向县文物管理所作了移交。这些青铜器具有较强的区域民族文化特征,对于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器形简述这批青铜器共8件,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残损,现分述如下:1.兽形曲柄云雷纹短剑:剑身中部两侧刃略内收,上饰云雷纹等组成的蕉叶状纹带,剑身中部起脊;身与柄交接处铸一蛇首,形成剑格,蛇首面目狰狞,触须从口中长长伸出,延至剑身约三分之一处;柄部饰有八条环状纹带,形似动物,剑柄略向后下方弯曲,呈马头形到首。该剑完好无损,刃部十分…  相似文献   

3.
朱永刚 《文物春秋》2000,(1):6-10,32
邰集屯镇属锦西市连山区,南距市区45公里。1993年上半年,吉林大学考古学系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邰集屯西北的小荒地古城进行了勘测、调查(图一)。在工作中获悉小荒地村两民宅院内各出土了一柄青铜短剑,随即对其中的1件做了观察与实测。此剑为曲刃短茎式青铜剑,剑身已折为三段,尖稍残,但整体仍保存完好。从形制上看,剑身前部血槽偏下,至剑尖有一段横剖面为菱形的剑锋。节尖位于剑身约二分之一处,节尖角较大。剑身后部叶刃弧曲,剑尾略折收。  相似文献   

4.
在今绍兴市城区及绍兴县境内发现及现绍兴市文管处收藏的青铜剑(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绍兴青铜剑)大约有20余柄,大部分属零星发现和在当地的征集品,其中有16件保存的较为完整,3件锷部略有损坏,2件只存剑身,还有2件剑身也只有一半.这些剑在形式上并不相同,为表达和论述上的方便,下面将这些青铜剑依据剑格、剑茎的区别分为三型十式.一型,仅一件(标本178).剑通长40.4、剑身宽3.2厘米,剑身较细长,起棱脊,无格,柱形茎,茎实心,茎两侧距剑首0.3厘米处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小突钮,剑首呈喇叭状.(图1)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根据湖北省赤壁市博物馆展览需要,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其修复了一批青铜器,今从其中选出三件较具代表性的器物,简要介绍其修复过程及工艺,同时粗浅谈谈关于青铜器修复的理念与体会。1.铜剑长610厘米,重量620克,年代东周,楚剑。出土时残存剑身和柄两段,刃部受腐蚀参差不齐;柄扁圆形有两箍,缺剑格和剑首(图版一)。该剑身黑亮光滑,俗称"黑漆古",材质含锡量较高,易碎,不能用机械法除锈,可将器物  相似文献   

6.
1985年8月,榆社县城关村民在县城东北三角坪取土烧砖时,发现1件青铜剑,后交县博物馆收藏。此剑保存较完整,锋刃锐利。柳叶形剑身,中起脊,断面呈扁菱形。菱形窄格。柄两端呈喇叭形,圆首。通长45.2、身长36.2、首径3厘米(图一、二)。剑身后半  相似文献   

7.
1985年4月,茂汶羌族自治县石鼓乡农民梁茂成,在房屋左侧取土修厕所时,距地表2米处,挖到石棺葬墓一座,随葬品物有陶双耳罐、陶豆、陶单耳杯、陶罐、青铜短剑一把等。除铜短剑未毁外,其余均被社员挖毁。此剑造型和铸造颇具特点,近似柳叶形,剑身扁平,柄微鼓,柄身中有脊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十二月,在河南固始白狮子地第二号春秋墓中,出土了一件郙王(?)钢剑,为研究春秋时期倡阳国的历史,提供了颇为重要的新资料。本文仅就这柄钢剑兼及传世的辅伯(?)父鼎铭所涉及的偪阳国史上的若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研究者参考。一郙王(?)剑铭文考释郙王(?)铜剑的形体厚重,刃部锋利,剑身有脊,直通锋端。剑刃在剑锋至剑身约四分之一处微向内收,形成一个自然的血槽。  相似文献   

9.
郑州出土的战国铜剑 1977年7月,在郑州紫荆山公园南墙外,东里路的北侧进行基建时,发掘了一座战国园形灰坑。灰坑深2.2、口径1.3、底径1.2米。出土有战国细把灰陶豆,敛口素面灰陶■,绳纹板瓦和筒瓦等,还出有一柄战国青铜剑。青铜剑较完整,剑身横剖面呈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青铜短剑是青铜兵器中独具特色的类别之一.出土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区域、时代特征极为明显.大体有东北系统、北方系统、西南夷系统、吴越系统、巴蜀系统.综观各系青铜短剑间之最大区别在其柄部,北方系统青铜短剑从一开始就栖身连铸,自成体系(图一);西南夷短剑虽也柄身连铸,但柄的形式及纹样变化极多,别具地方特色(图二);而东北系统短剑却柄身合装、附加装置使用;宝鸡(弓鱼)国墓地及西南地区巴蜀文化中则发现了大量极有特色的扁茎柳叶形铜短剑,剑身后有短扁茎并有穿用以装置剑柄,我们称其为扁茎柳叶形短剑(图三).而人面  相似文献   

11.
1989年10月,广西容县博物馆在容厢乡文物普查时,征集到一件宋代缠枝花纹瓷碗印模,这是当地农民于1988年在城关古窑址旁搞基建时发现的。印模为瓷质,质地细密坚硬,呈灰白色。通高12.5、面径9、柄长7.7、柄径6.7厘米(图一)。模顶部呈半球状,表面平滑。边沿阴刻弦纹一圈,模壁阴刻缠枝菊花纹,其间隔刻正面、侧面菊花各3朵及“奠八郎”3字。顶心为月华式菊花纹,花纹线条清晰流畅,技  相似文献   

12.
1995年底浙江省博物馆从香港征集的越王者旨於睗剑是一件稀世珍品。这柄铜剑保存完整,剑体磨砺光滑,剑刃犀利异常,剑身亮泽如新,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卓绝的青铜铸造技术,是吴越地区冶铸技术水平达到高峰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3.
柳叶形剑是古代巴蜀地区流行的一种很具地方特征的青铜短剑。其主要特征是剑身似柳叶,扁茎无格,剑身基部斜收与茎接,茎上一般有两穿,剑身有中脊,脊侧或有血槽或平斜无血槽。在巴蜀文化研究中,这种青铜短剑是最引人注目的器物之一。笔者对这种剑的渊源谈一点看法,企望对巴蜀考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代丽鹃 《文物》2011,(4):84-91
玉剑具指剑上的玉质附件[1],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首、茎、格连成一体的玉剑柄,金属剑茎插入柄内,例如河南淅川下寺M10出土的玉柄铁剑;二是完备的一套由四部分组成,即装在剑茎末端的首,剑茎与剑身之间的镡(格),以及剑鞘表面贯带佩剑的璏,鞘末  相似文献   

15.
1985年秋,蓟县翠屏山乡西山北头村民挖菜窖时,在距地表140厘米的土层中,发现1件青铜短剑。据发现者讲,短剑出土时完好,后从剑格处折断,剑身丢失,现只存剑柄,残长8厘米。柄首扁圆形,中间饰镂空图案似双角倒卷,角下有斜格交叉,镂空处原来似有镶嵌,现已脱落。剑茎扁圆、中空,上镂3行共18个长方孔(见图)。  相似文献   

16.
四川仪陇新县城北4公里处的嘉陵江中上游航电枢纽工程工地附近,堆积着很多从嘉陵江底舀出来的的沙石。2006年,有几部运输车将这些沙石运去填方时,该县新政镇东北一大队放牛的老人袁开金在4月14日从这些沙石中发现了一柄铜剑。该村党支部书记得知这是出土文物后,马上向县文物管理所报告,使这件文物及时回收到文物管理所保藏。此剑和巴式柳叶形铜剑相似。无茎,叶长30厘米,通长39.2厘米,最宽处基部4.5厘米,重500克。双刃,两刃口线交锋处呈弧形,脊背不缓,剑身横切成面呈菱形,脊向两刃部微弧形内收(图一)。剑身基部一面阴刻虎纹,另一面刻心手纹。…  相似文献   

17.
1989年12月,房县桃园砖厂职工在小松嘴取土时,从取土的断壁上发现一把铜剑。县文化馆征集后,转交给县博物馆。县博物馆随即派员赴现场调查,但现场取土时已被推掉。铜剑,圆首内凹成喇叭状,圆茎。剑尖一端稍窄。剑身中间起脊,有脊线,刃部两面都有锋线,刃口锋利,有齿状缺口,尖断,通长48、宽4、柄长9厘米。其形制与谷城过山M7:1、江陵马山联山M2的铜剑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北方地区銎柄式柱脊短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周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广为分布的的青铜短剑,出土数量多,形制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从考古学角度观察,是深入了解北方青铜文化和古代民族最为重要的器物之一。关于北方地区青铜短剑的分群研究,在首先认识了东北地区的分体曲刃剑和内蒙古长城沿线的联体直刃剑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又逐渐认识到北方地区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自成一系的短剑。这种短剑,柱脊、銎筒式柄、叶刃多呈波浪状曲刃。身柄的结合方式与联铸体直刃剑相似,曲刃、柱脊剑身又与分体曲刃剑相若。基本形制似乎介于上述曲刃剑和直刃剑之间,但又都有明显区别。这种短剑早在本世纪30年代就有著  相似文献   

19.
1974年,安徽省庐江县出土1件攻敔王光剑。剑身有铭文2行16字,原报道释文有误,现重新释写如下:攻敔王光自乍(作)用剑。(走亘)余允至,克戕多攻。其中"(走亘)"、"戕"二字是反文。"(走亘)"字原文从"辵"从"亘",为"(走亘)"字的异体。铭文前一句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这柄  相似文献   

20.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一面竹鸟梅花纹带柄镜,过去由于缺乏更详尽的原始信息,一直被定为明代的带柄镜,笔者以为不妥。经从形制、呈色、纹饰、铭文等方面综合考察,笔者认为其时代不早于清代,风格与日本铜镜更为接近。将对这面铜镜时代、风格予以辨析,同时就涉及的明清带柄镜特征等相关问题做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