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杭州飞来峰摩崖石刻造像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群历经千余年的地质环境作用,目前已产生了多种环境地质病害。为防止地质病害进一步发展,灵隐管理处在阶段基础信息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造像群地质病害的成因,针对性地采取了危岩加固、防渗治水、植被调整等工程保护措施,制定了保护工程分期进行的方案,对造像群划区域、分年度开展综合保护治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治理龙门石窟潜溪寺的渗水,保护石窟造像,必须要先摸清岩体构造及渗水通道。本工作采用现场裂隙调查与物理探测相结合的方式对窟区岩体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潜溪寺窟区复杂的岩体结构构造调查分析与现场物理探测实验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潜溪寺石窟区岩体构造特征和渗水通道。此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认识分析潜溪寺石窟水害的形成机理,对潜溪寺石窟水害的治理及其它类似石窟的渗水病害研究也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安全长期受到风化及渗水等病害影响。针对奉先寺石造像阿难头部区域及卢舍那大佛南侧渗水区域,利用红外成像设备对该区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时监测,并借助MATLAB语言的图像处理技术对大量红外图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佛像头部裂隙处存在温差引起的循环热应力,该温差主要由灌浆加固区域和岩体本体之间热传导性能差异导致,且晴天上午前后的温差应力变化最显著;归纳了监测期间降雨和渗水发生的时间规律,统计得出了不同区域渗水程度的差异。将红外成像和大数据分析结合应用于石窟预防性保护中,实现了对病害同时进行图像监测和统计评估,为其他石窟寺的监测与数据分析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崔惠萍 《丝绸之路》2012,(12):58-59
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一处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文化遗存,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长年雨水的冲刷浸蚀崖面岩体,造成崖壁渗水、漏水,对石窟文物造成严重危害。北石窟寺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石窟崖壁渗水;崖体裂隙与危岩、危石的治理;窟龛潮湿,酥碱等病害滋生;石窟文物风化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5.
1997-1999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在维修巩县石窟寺时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石刻造像及其他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多未见诸于文献记载。此次新发现为我们研究巩县石窟寺的历史、石窟艺术及文物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石窟岩体稳定性的治理是石窟寺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石窟寺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大足石刻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了多项岩体保护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大足石刻观音坡石窟坠落岩体治理、圣水寺石窟岩体加固以及陈家岩石窟岩体加固工程为例,介绍石窟岩体加固工程的岩体特征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治理措施,为未来中小型石窟岩体保护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石窟寺与摩崖造像数量众多,分布极为广泛。如何对这一类型文物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一直是国内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为例,通过环境监测与分析,力图对石窟所处空气微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石窟表面与外部环境间的微元模型。既为广元千佛崖的未来保护工程设计实施参考,也为同类型文物的病害防控、环境分析提供可能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石窟寺遗存面临着风化、水患、失稳三大问题.我国的石窟寺保护工作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概念也不规范,文物保护精细工程地质学是石窟寺保护关键科学问题和石窟寺学科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石窟寺保护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点如下:石窟寺风化病害危害程度评估标准的基础问题、水患渗流网络的精细探测关键技术问题、风化病害防治与本体修复适宜材料体系设计及应用技术效果评估问题.当前石窟寺保护工作的目标是创新工作模式,构建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实现“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9.
由于石窟寺载体密集、价值重要、文物脆弱等特点,其保护与展示阐释一直都是文物保护领域的难点。中国石窟寺保护规划编制十几年的历程和经典案例反映出,一部完善的保护规划对石窟寺文物的价值认识、保护对象构成、保护区划划定、保护措施制订、管理利用计划都具有强有力的指导性作用;规划能够为石窟寺长期的保护利用提供系统的计划安排,帮助管理者建立适宜文物保护事业的管理体系,让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展示利用项目有序、有目的、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10.
川渝地区是我国石窟寺中遗存数量最多、分布范围广、内容最丰富的区域,由于水、风、日照等自然因素侵蚀和人为活动的扰动、破坏,石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川渝地区高温高湿环境下,裂隙水病害是造成石窟造像破坏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对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卧佛裂隙水补给、径流与排泄规律的研究,以及川渝地域性石窟水害的初步调查和分析,发现了川渝石窟主要的渗流通道和渗流规律,对该地区裂隙渗水病害的特点、类型、危害性等评估分析结果,可为川渝石窟裂隙水病害勘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始于五代吴越国,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元初发展到极盛,明代仍有零星雕作,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飞来峰的元代造像不仅体量较大,雕制精美,时代特征鲜明,而且留下了一批宝贵的造像题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考述了此前研究中有所忽视的两则僧官题记,并利用都总统所成员在飞来峰的造像题记等资料对元代显赫一时的江淮诸路释教都总统所以及元代飞来峰龙泓洞两洞口外造像的开造顺序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石窟寺作为石质文物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普遍面临着洞窟及岩体失稳、各种水患、雕刻表面污染以及石雕风化等问题。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立项的"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为例,针对我国砂岩类石窟寺普遍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砂岩类石窟病害的机理,研发了监测、检测技术手段和装备以及文物加固、保护材料和工艺,提升了云冈石窟乃至我国砂岩类石窟文物保护的整体水平,研究成果已推广运用于同类石窟寺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天水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历史上多次的地震使麦积山山体表面和内部形成许多纵横交错的表层裂缝和深度裂缝,一些石窟洞窟发生垮塌。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历时13年,采用"喷锚粘托"等综合技术手段基本解决了山体稳定性的问题。因山体长期存在渗水情况.成胁洞窟内泥质文物的长久保存,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又开展了麦积山石窟渗水治理工程,但石窟渗水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治。文章对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和渗水治理两大文物保护工程所采取的工程方案硬技术手法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14.
杭州烟霞洞山体岩石主要由碳酸盐岩构成,文物保护区内山体形成相对发育的岩溶微地貌,地形环境较复杂。由于洞窟岩体溶蚀作用及存在大量的构造裂隙,洞窟内常年渗水。大气降水及山体内地下水沿着各种裂隙及溶洞渗流进入洞窟内,致使佛像表面产生钙华沉积、溶蚀等病害,严重影响石刻造像的长期保存。通过对烟霞洞山体的地质调查、造像洞窟内渗水裂隙调查、渗水点与降水监测结果分析,研究得出烟霞洞内渗水点的渗流路径及与大气降雨的关系,从而为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渗水治理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杭州飞来峰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内容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灵隐飞来峰造像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石刻造像群,其中保存有汉民族居住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雕造精美的藏传佛教石刻艺术真迹。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对飞来峰石窟造像作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建国后,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的资料收集与专题研究工作逐步展开与深入,至今有关著述已有不少。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方面,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尚不多见,洪惠镇先生《杭州飞来峰‘梵式’造像初探》 (载〈文物〉1986年第1期,下文简称〈初探〉)是系统论述飞来峰藏传佛教造像的开拓性论作,具有经典意义。但毋须讳言,文中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飞来峰有些藏传佛教造像《初探》也未予以研究。本文拟以考正飞来峰元代藏传佛教造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6,(10)
正安岳石窟遍布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境内,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摩崖造像达14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1]。本文选择国家级保护单位中的卧佛院、千佛寨、玄妙观、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等七处纪年多、保存好的石窟寺进行资料收集,现场绘制佛衣与菩萨衣的披覆方式示意图,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佛衣及菩萨衣进行分析,梳理它们的演变脉络,探讨不同佛  相似文献   

17.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区地下水渗流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渗水病害在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本体修复加固工程中产生的影响,通过现场调查、钻探和钻孔压水实验,分析研究岩体透水性和地下水渗流机制。结果表明,千手观音造像区后部崖体完整性较好,没有渗水构造裂隙存在,不受地下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富县石泓寺石窟现存十个洞窟,残存历代题记四十余条。其中第2窟规模最大,造像和题记保存较完整,金代题记主要集中在该窟。石泓寺石窟历代题记为研究陕北石窟寺的建造和佛教造像等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尤其是第2窟造像可作为研究金代佛教造像的标本。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窟保护方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十多年我国对石窟保护的实践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加固保护工作方法,同时也有值得吸取的教训。在评述具体的石窟保护和加固工程的过程中,得以加深对文物保护原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庆阳北石窟寺的研究现状与尚未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北魏创建的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七佛和弥勒菩萨像的主像组合、头大身短的造像布局、古朴雄健的造像风格是北石窟的特色。自1959年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归纳北石窟寺目前的研究成果及保护现状,同时提出尚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在北石窟的源流等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期待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今后进一步地深入考察、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