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收藏家》2017,(2)
<正>釉指的是覆盖在陶瓷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后所形成的。釉面能增加陶瓷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其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2)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  相似文献   

2.
1.琉璃的起源和发展“琉璃”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其中有“琉璃为国之宝”的语句,实际上就是指低温铅质绿釉陶器,在当时属于珍贵而罕见的宫廷宝物。西汉末年王莽墓中,曾出土了翠绿色和金黄色的铅釉陶器,科学分析表明,这类器物是在黄丹、硝石和石英中加入铜、铁的金属氧化物着色烧制而成。经历了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低温铅釉陶器的烧制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琉璃制品的釉色品种逐渐增多,使用范围也从宫廷珍宝走向民间实用。特别是在北魏年间,出现了琉璃瓦(据说是由西域大月氏传入),昔日的宫廷珍宝开始用于建筑装饰和防水…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原地区缺少类似觯形陶器的发现,铜觯的起源问题一直无人探讨。本文主要通过对山东史前大汶口到龙山文化以及太湖地区夏商时期马桥文化陶觯的梳理,为铜觯朔源。认为铜觯直接起源于史前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觯,并在夏商时期的太湖地区马桥文化继续发展,直到最早铜觯在殷墟一期的出现。同时,以铜觯为主要例证,讨论陶器与铜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毛晓沪 《收藏家》2009,(5):77-82
多元釉也叫传统矿物釉。它不同于二元配方的灰釉,也不同于一元配方的土釉,是采用多种天然材料或简单人工合成材料配制的釉料,从现有研究资料分析,它最早出现在唐代。  相似文献   

5.
杨勇 《收藏家》2006,(9):35-36
珐琅釉是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及金属矿物为原料,经烧炼、研磨而成,与瓷器表面的釉同属玻璃态物质。将珐琅釉敷涂于金、铜等金属器表面,即称珐琅器。根据制作工艺的区别,我们可以将珐琅器大体分为掐丝珐琅与画珐琅两大类。掐丝珐琅始见于元代①,明初文物鉴赏名家曹昭称其为“大食窑”②。元代掐丝珐琅器的基本特征是:珐琅质地坚硬、细腻、肥厚、砂眼少;釉色主要包括天蓝、翠绿、深绿、红、黄、白等几种,颜色纯正、均匀、鲜艳、明快,介乎透与不透之间;掐丝熟练,丝边较光滑;纹饰仅见缠枝莲一种,花较大,叶长而尖,分三层。为使珐琅粘牢,在花…  相似文献   

6.
李珍 《广西文史》2000,(1):76-79,73
广西古代墓葬中最早发现滑石器随葬的是1938年~1939年间,修筑湘桂铁路时,在桂林市北门外观音阁附近发现的一座六朝墓中,挖出一方滑石地券。解放后,随着考古工作在广西的开展,在广西各地的汉、晋、南朝墓中又陆续发现有随葬的滑石器。  相似文献   

7.
汉代釉陶属低温铅釉系统。它以普通黏土为原料,以铅的氧化物为基本助熔剂,以铁或铜的氧化物为呈色剂,在700~900℃的低温下烧成,器表呈现出红褐、绿、黄等色。釉陶器的产生丰富了陶器的装饰技法,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汉代釉陶既秉承了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的施釉或装饰工艺,又影响了唐宋乃至明清的三彩或低温颜色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汉代铅釉陶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意义。低温铅釉陶产于何时迄今未有定论。传统观点认为,以关中地区发现的西汉武帝时期的墓葬所出之釉陶最早。此外,其产生是否受到古埃及碱金属硅酸釉的影响,长期以  相似文献   

8.
安吉上马山汉代土墩墓墓群出土众多江东类型高温釉原始瓷器,SEM-EDS (能谱-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其中部分样品的胎体外表面施有含钾、铁含量较高的红色层,可能是化妆土的前身,并且在红色层之上还局部施有钙釉。经过与江西地区早商以来一些遗物在外貌以及陶衣成分上的对比,发现上马山的这些原始瓷也许在源流上与江西地区的早期窑业有关。而当东汉末年,越地传统单层高温钙釉器物逐渐兴起,并发展成为最早的成熟青瓷,这种化妆土技术便于越地消失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中国古代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冶铜术,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早期遗址第29号房子居住面上发现过一个铜片,经化验含铜65%、锌25%,还有少量的锡、铅、硫、铁等,是一种黄铜。29号房子木椽的碳十四年代为4020±110 B.C.,校正为4675±135 B.C.。由此可见,中国在公元前第五千纪前期发明冶铜术是有可能的。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省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遗址出土的刀子,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马家窑类型的年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可见早在公元前第四千纪末或三千纪初,我国西部的居民已开始铸造青铜器了。不过这毕竟是孤例,我们还不能以此作为当时已进入青铜时代的根据。严文明论定仰韶文化或仰韶文化晚期是中国的早期铜石并用时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0.
孔雀蓝釉在中国唐代已能够自己生产,并使用于建筑之上;孔雀蓝釉器物在中国出现于宋代,金代中期即12世纪晚期开始连续生产,目前发现山西地区是主要产地之一,而且直接影响到后来山西出现的法花釉,它与中亚、西亚的孔雀蓝釉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它的发展与道教有某种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青铜器     
青铜时代考古学按照人类生产工具的发展划分时代,介于最早的石器时代和较晚的铁器时代之间的是青铜时代。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利用红铜。红铜是未经有意加入其他金属成分的"纯"铜,其来源多为天然铜。红铜熔点高,质地软,制造工具有很大局限。因此,红铜器出现之后,石器仍占绝对优势,形成一个过渡性的铜石并用时代,或称金石并用时代。后来,人类进一步发明了冶铸青铜。青铜是铜锡合金,具备熔点低,硬度大、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它的出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从此,虽然石器还没有完全被排斥,但石器时代终于被青铜时代所代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大约4000年的砖瓦生产历史。在中国古代砖瓦中,青灰色砖瓦始终是主流,而青灰色砖瓦的生产,离不开从窑顶向窑内渗水的技术,即"浇水转釉"技术。从考古发现来看,至迟在战国时代,我国就已掌握了这种技术,而其起源必定更早。然而,浇水转釉技术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单独使用该技术,砖瓦的质量难以保障。我国古代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辅助以从烟囱或窑壁向窑内注水等措施来加以解决。而这种从窑顶渗水与从烟囱或窑壁注水相结合的工艺,从其出现之日起,在我国砖瓦生产中一直应用。  相似文献   

13.
故宫建筑琉璃构件面临最主要的病变是琉璃釉层的大面积脱落,以养心殿燕喜堂最为典型的琉璃筒瓦为研究对象,分析釉层和胎体的成分、形貌以及热性能等,同时进行不同条件下的模拟循环试验发现:环境温湿度变化剧烈,会引起琉璃样品的釉层脱落,其中样品釉层越厚、胎釉与胎体的热扩散性能和热膨胀性能差异越大,样品釉层脱落的速率会越快。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琉璃样品从高温急剧降到低温等循环过程发生的“淬火”,样品从高温下降至冷冻室冰水混合物中表面釉层的温度下降速率相对最大,这种温度的急剧变化会引起釉层张应力以及胎釉界面热应力的分布不均,釉层脱落破坏最为严重。对比琉璃样品发生破坏时的模拟实验条件和实际环境条件,与夏季的高温/暴雨最为相似,推测可能成为破坏古建筑琉璃釉面脱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成果可为后期文物保护和修复方案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唐代邛窑“铜红釉”瓷器的产生是邛窑前期高温“釉下彩”瓷器发展的必然;邛窑所在地区具有烧制“铜红釉”瓷器的原材料条件;邛窑先进的施釉技术和烧制工艺为“铜红釉”瓷器的烧制创造了工艺技术前提;从比较学上看,元代景德镇窑“釉里红”瓷器与邛窑“铜红釉”瓷器共性突出,体现了承继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申“邛窑最早烧制成功了铜红釉”的观点,并结合实物概括了邛窑“铜红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釉陶     
正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成功制作,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等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会出现一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献记载书画装裱浆糊制作中滑石作为添加剂被季节性使用,以改善装裱浆糊保存、使用等方面的性能。为检验滑石在浆糊中的作用,开展此项试验。试验发现,加入滑石对浆糊粘度、酸度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浆糊粘度、酸度会随着滑石的加入增大,超出相应范围后,浆糊的粘度、酸度分别减小。从试验结果看,添加滑石对于书画装裱浆糊的防霉抑菌没有效果。滑石与其它添加剂复配后是否对书画装裱浆糊还有其他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乳浊釉瓷为表面施一种不透明釉的瓷器。这种不透明釉是在普通透明釉中添加乳浊剂而形成的,因釉层中含有大量的微细气泡,所以形成乳浊现象。这种不透明乳浊釉可以掩盖胎体的颜色和缺陷,使器物更具凝重感,故又称"盖地釉"。我国传统青釉的乳浊釉以北方的钧窑产品为代表。而浙江金华县铁店于1983年发现有元代乳浊釉瓷窑址,后又分别在武义县泉溪乡水碓周、赵宅,浦江县礼张  相似文献   

18.
毛晓沪 《收藏家》2003,(2):66-67
孔雀蓝釉,又称孔雀绿釉或翠蓝釉,是以氧化铜和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它与唐三彩中蓝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用氧化钴作着色剂。到目前为止,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孔雀蓝釉器是宋金时期山西地区制作的磁州系产品。去年,有一件“显德年制”款的孔雀蓝釉的残片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观注。许多古陶瓷专家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5,(7)
<正>铸造成型的青铜器一般都比较厚重,由于受锡青铜或铅锡青铜自身性质所限,多为礼器或明器。中国古代青(黄)铜锻造技术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主要是打制一些装饰用小件。迄今发现的最早热锻的青铜容器属西周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锻造容器逐渐增多。相对于范  相似文献   

20.
一 辽代的白釉器*,包括低温铅釉陶器和高温石灰釉瓷器两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窑①、巴林左旗南山窑②,均以白釉陶器为主要产品.这些白釉陶器的胎,使用了含钙量高达26%以上的石灰质粘土,由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普遍呈现砖红色,胎釉间施加的一层白色化妆土使透明釉呈现为白色③.两处窑址还见有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白釉绿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北部及辽宁省西部的辽代墓葬发现的白釉刻花填绿彩器,推测也是来自这两处窑场④. 辽代的窑场,深受河北省唐代以来以白瓷著称的邢、定二窑的影响⑤,普遍以高温石灰釉白瓷为主要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