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2年2月至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焦作市人民路西延工程店后村段发现的一批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1出土器物完整,并出土一座五层彩绘带院落陶仓楼,为研究焦作地区汉代葬制、葬俗以及陶仓楼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焦作出土的二联仓、三联仓陶仓楼在焦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出土数量较少,是众多类型陶仓楼中的一个新类型、新品种,在汉代建筑明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类陶仓楼在焦作的出土仅限于马作墓群和白庄墓群范围,时代应为东汉中期前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陶仓楼类型划分基础上,认为河南汉墓出土的陶仓楼至西汉晚期在豫中地区首先出现,为二层带腰檐建筑.西汉末至东汉早期此型陶仓楼向高层发展,区域由豫中扩展到豫北地区.东汉早期豫西、豫西南地区出现二层无腰檐陶仓楼.这时期河南陶仓楼数量和式样增多,分布范围广泛.东汉中期为陶仓楼繁荣期,豫北地区出现带附楼的院落式陶仓楼.东汉晚期各区域陶仓楼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12日,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内,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一座西汉晚期砖室墓M121,出土一座四层彩绘陶仓楼。楼高四层,通高112、宽43厘米,由院落、仓体、楼体等组成,各部件可以拆卸组合。四层陶仓楼是焦作市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通体彩绘的陶仓楼,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在陶仓楼的楼体及院落的墙体上彩绘有人物、鸟禽,青龙、白虎、朱雀等四神(少玄武)及虎食女魃的神话故事;彩绘运用了直绘法、勾勒法、涂抹法三种绘画技法;用色有朱红、白、紫、黑、黄(橘黄、土黄)、豆青六种颜色,其中以朱红色、白色、紫色、黄色为主色调,色彩艳丽,对比较强。绘画内容繁多,用笔流畅优美,画面生动,且呈现出运动感,充分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绘画技艺,是研究西汉时期储粮技术、建筑技术、装饰艺术及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焦作出土汉代陶仓楼系目前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中国秦汉建筑的实物例证,其种类多,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根据历年来相关考古报告和研究资料,并在实地考察部分馆藏作品的基础上,逐一对不同形制的陶仓楼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6.
焦作白庄 6号墓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是不可多得的汉代建筑明器。本文从墓葬的形制、营造方式及随葬品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推测陶仓楼的年代在东汉早、中期之间。  相似文献   

7.
琚丽萍  韩长松 《中原文物》2012,(4):75-77,93
焦作市出土的简式陶仓楼明显地反映了焦作地区出土的陶仓楼从豪华走向简易,从繁荣走向衰退的过程。简式陶仓楼的出土,为研究东汉中晚期的社会经济、建筑结构、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焦作出土汉代陶仓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吸水率测试、超声波测试,对陶器表面颜料、结晶盐及陶片微观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科学保护方案及下步修复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焦作马村汉墓和白庄汉墓出土彩绘陶仓楼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为了科学保护修复彩绘陶仓楼,通过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岩相分析,热膨胀测试等技术手段对这批彩绘陶仓楼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这批陶器为当地取土烧制的加砂陶,陶片结构较密实,器物制作以模为主,部分是模制后粘贴而成,吸水率和表气孔率较高,烧成温度和岩相分析发现陶片有釉化现象。研究成果可为后续保护修复处理彩绘彩绘陶仓楼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密县汉墓陶仓楼上所绘的地主收租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3年密县后士郭(村)生产大队在该村西约半里积肥取上时发现一座汉墓。我队于七月间进行清理。这座汉墓规模相当大,分墓道、墓门、中室、后室及耳室五部分。现先将在该墓南耳室东北角发现的一件陶仓介绍于下。陶仓楼顶已残,散置于中室东南部及耳室的北部。复原后看其形制,基本上与荥阳河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在南阳市一中新校址清理古代墓葬448座,其中M195、M256两座墓属续建墓葬,这在南阳汉墓中极为少见。从墓室的砌筑方法看,墓室的筑造到续建墓室的修建时间应相差不远,是一种同穴不同室的合葬墓,这为研究东汉时期的埋葬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12.
山东定陶王墓地(王陵)M2汉墓为目前我国已发掘规模最大的“黄肠题凑”汉墓,201 3年被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 14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编制的“山东定陶王墓地(王陵)M2汉墓保护工程方案”获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本文概述了“山东定陶王墓地(王陵)M2汉墓保护工程”的项目背景、项目设计、任务分解及各个子项目工作的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南阳市三杰房地产公司住宅小区M49为西汉晚期墓,形制为双凸字形竖穴土坑墓,由双墓道和东西两室组成.墓中出土大量的青铜器和原始瓷器,为研究南阳汉墓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夏晶  李则斌 《文物》2024,(1):23-45+98+1
联营汉墓位于江苏省仪征市刘集镇联营村谢庄、赵庄组。2018~2019年,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相继清理西汉墓葬及祭祀坑136座,确认其为一处重要的西汉时期具有家族性质的墓地。其中,M58、M59为同茔异穴夫妻合葬墓,规模较大,M58为一椁一棺两箱,M59为双椁一棺四箱,出土器物丰富,包括釉陶器、铜器、玉器、漆木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判断,两墓时代为西汉早期,M59墓主为大夫级别或略高。M58、M59为本次发掘最重要的两座墓葬,为研究该墓地的布局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高伟  史骏  余伟 《东南文化》2022,(2):61-70+199-200
2018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江苏溧阳青龙头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并清理汉代至明代墓葬48座。其中,M35为带墓道竖穴土坑墓,推测时代为西汉晚期;M22为带墓道砖室墓,推测时代为新莽至东汉早期。两墓形制清晰,出土有丰富的陶器、硬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琉璃器等,器物组合较为完整,代表了青龙头汉墓的两种类型,对深入研究本地区的汉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郭家崖两座汉墓是宝鸡周边地区经过抢救发掘获得资料较为完整的汉代砖室墓葬。M15随葬的摇钱树,是四川汉墓的典型器物,在秦岭以北比较罕见,对了解与研究宝鸡在古代与巴蜀地区的文化交流传播途径至关重要。与摇钱树共出五铢钱与剪轮五铢钱,可隶定这座墓葬的年代为东汉。出土的随葬器物与宝鸡地区同期同规格的墓葬不同,主要是陶罐与陶盆,其它器种如东汉墓葬中常见的釉陶壶、陶钫、陶奁、陶仓、陶灶、陶盒、陶鼎以及家禽家猪一类动物陶俑不见出现,似乎又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大相称。唐墓属于小型墓葬,出土的开元通宝可以隶定这座墓葬时代在唐初。墓道、甬道、刀把形墓室三要素在唐墓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东定陶王墓地(王陵)M2汉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黄肠题凑墓葬中规模最大、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汉墓葬,具有很高的考古学研究和展示价值,其外围土遗址遗存体量大,整体原址保护的挑战性很高。在维持H2汉墓外围遗存完整性与充分展示前提下,选择和筛选适宜的材料和技术,是该土遗址保护的重要技术选择。本工作选取M2汉墓黄肠题凑外围土遗址土体样本,利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与元素分析等,分析了土体的多种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为土体加固材料筛选和加固技术研发确定了基本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8.
南阳市508厂汉墓发掘简报刘新,周林1992年3月,南阳市文物钻探队在508厂集资楼工地探得汉墓两座,市文物队遂派人前往。在基建单位的配合下,对这两座汉墓进行了清理。现将有关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这两座汉墓均为小砖券墓,形制大小基本一致。分别编号...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文集小黄村墓群共清理西汉至清代墓葬26座,其中汉墓13座。西汉墓M5为竖穴土坑墓,规模明显大于其他汉墓,营造方式在该地区其他汉代土坑墓中较为鲜见。M5出土遗物也较丰富,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和木器。陶器主要有罐和壶,据形制判断,年代应为西汉晚期,丧葬风俗保留了较多的本土区域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02年连云港海州区双龙村发掘了两座汉墓,其中M1为两椁四棺土坑竖穴墓,保存较完整,随葬品丰富,对汉代墓葬考古研究有重要价值。联系有关文献记载,笔者认为该墓年代可大致推定在公元前25年到前15年之间,墓主或乃不见于文献记载的某一代曲平侯。随葬名谒乃吊丧和赙赠时所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